首頁歷史 > 正文

對“三家分晉”本質的深層次探討

2021-12-16由 聾貓撿史 發表于 歷史

1 引子

在回顧智氏與趙氏的晉陽之戰的時候,我們大家總是不知不覺的把目光著重點都放在了戰爭的兩個主角身上,這無可厚非,畢竟這兩家是戰爭的主力,他們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戰場之上,一個攻一個守。而對韓、魏兩個家族卻所見不多。好像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只是身不由己似的陪襯,或者是無足輕重的花絮,但他們的心理活動以及隨著戰事演進的心態變化,卻很少有人關心。

與春風得意的老牌氏族趙氏比起來,韓、魏兩個家族資本積累顯然不如其豐厚,但大家別忘了,畢竟作為一個同樣也經歷了上百年流血紛爭,而存活下來的家族,不僅存活下來,而且作為了此時晉國最有權勢的卿士家族之一,其實力怎麼能被小覷。從戰爭的後半段來看,正是這兩家的臨陣倒戈,才使得扭轉了勝利的天平,像這樣一股對這場戰事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勢力,他們怎麼能沒有自己的盤算呢?怎麼可能只是一個任人擺佈的牆頭草呢?

對“三家分晉”本質的深層次探討

2 各方面對局勢的判斷

我們作為一個後來者,去回顧歷史的時候,總不自覺的認為很多歷史事件的結果都是順理成章的,也總能找到無數的理由去合理的為這些結論做註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被我們忽略掉的是,這些歷史不是我們創造的,更不是根據我們的解釋寫成的。那些歷史都是由活生生的當事人,在對未來迷茫不知所措時就悄悄鑄就了。

我們確實要想搞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背叛了智氏投靠了趙氏。讓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其他人對晉國的卿族是怎麼看的:

1。 根據銀雀山竹簡《吳問》中的記載,孫武在回答闔閭的問題時,就明確的表示:“範氏、中行氏最先滅亡,智氏為次,韓、魏再次,而趙氏則會成為晉國最後的主人。”

2。 東陽內戰時,梁嬰父跟智躒說過這麼一句話:“不殺安於,使終為政於趙氏,趙氏必得晉國。”

3。 晉陽之戰中,張孟談密見韓、魏主君時也說:“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

從上述幾個來自不同人物的聲音來看,我們不能發現,無論是晉國的當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觀察者,大家幾乎都認為,晉國的政局會朝著一家獨大的局面發展,不同只是,這個一家獨大,是智氏,還是趙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任何人會認為實力薄弱的韓、魏兩家會存活到最後,他們普遍認為這兩家最後必然會被消滅。

即便是韓魏兩家自己,他們也是不看好自己的未來,也同樣覺得自己生存的希望很是渺茫。這才有了在智瑤前向三家要地的時候,韓、魏兩家的的對策是“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釋以天下圖知氏”。這都說明了,他們內心完全明白自己這兩族在趙氏和智氏面前,都很難生存下去,現在還活著,是因為他們還有價值,他們的價值就在於能成為趙氏和智氏戰勝對方的砝碼,如果沒有這個砝碼,這兩邊勢均力敵,不論是誰,想要消滅對方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弄不好傷敵一千也要自損八百。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韓魏兩家在明知道這個局面的情況下,他們要怎麼做才能自保呢?

對“三家分晉”本質的深層次探討

3 韓魏與智氏的心裡博弈

智趙韓魏這四家,是兩強兩弱的局面。這種局面很有意思,作為弱者的韓魏兩家心裡焦慮,可是作為強者智趙兩家也同樣不好過,甚至比他們的焦慮有過之無不及。隨著智瑤成為晉國上卿,地位可謂已經位極人臣,向趙氏開戰已是不可避免。而此時的韓魏,則理所當然的更傾向於保持四家的平衡,避免戰爭才是更務實的選擇。

可是,可惜的是戰是和從來就不是弱者能決定的,弱者只有想象的權利,從來就沒有選擇的權利。

在已知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韓、魏兩家更樂於看到的情況是,智趙兩家互相攻擊,而不牽扯韓魏兩家,他們可以隔岸觀火,以待時機。然而可惜的是,才華橫溢的智瑤怎麼可能連這幾家最起碼的態勢評判都沒有清晰且客觀的認識呢?他深知智氏雖強,但是趙氏也不弱,甚至韓魏兩家的弱勢都只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事態轉換,或者這兩個弱者聯起手來,這股勢力也是智氏不能忽略的。

智氏和韓、魏之間彼此都無法全然放心,他們各自心懷鬼胎,這就使得智氏與韓、魏的聯盟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是堅固不催的,而是彼此提防的,大家都要為自己留出後手,用以自保。

當智氏和趙氏的戰爭開始後,當韓、魏知道智氏要讓他們也加入到戰爭中去,要同智氏一起出兵去晉陽時,他們第一時間就開始評估起後果來。不去行不行,當然不行,趙氏已經跑了,要是不聽智氏的,明顯自己就會先於趙氏完蛋。但是真的要傾盡全力幫著智氏去消滅趙氏嗎?那恐怕也不行,因為,他們心裡早就知道,趙氏一旦完蛋,下一個就留到他們了。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對韓魏最有利呢?

從後面的結果,我們可以推斷出,韓魏答應了智氏組成聯軍一同前往,因為他們沒法不答應。但是,他們並沒有帶上自己最核心的軍事力量,而是把他們都留在了晉國都城。他們這樣做,難道智氏不知道嗎?不會先殺了他們嗎?所以這個臨危的選擇,正好可以看出韓魏作為一個弱者,是怎麼樣來左右整個戰局的變化的。這其中的奧妙是這樣的:他們跟隨智氏前去,就暫時安撫下了智氏,給了雙方一個臺階。智氏當然也能看到他們所派出的並不是精銳,可是智氏還是不敢殺他們,因為在韓魏已經於自己結盟的情況下,在殺掉他們的話,這無異於得罪了整個韓魏集團,他們剩下的力量一定會誓死投靠趙氏。但是這時,趙氏還沒有被消滅,此時把韓魏推向趙氏,對智氏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

所以,這其實一種心理上的較量,也考驗了雙方對時局認知的眼力。而且對韓魏來講,越是把精銳留在後方,就對自己在前方戰場上越安全。因為智瑤從後方離開了,他和他的主力都去了前線,前方一旦有什麼不利的訊息傳來,後方馬上就可以行動起來,甚至,另立掌門人,然後進行反擊的預案,肯定都在考慮之中。

對於智瑤來說也是一樣,他明知韓、魏不可靠,那麼對於他來說,自己的部隊裡,這兩家的人員越多,戰鬥力就越弱,說不定還有被策反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接受這種狀態的原因。

讓韓魏兩族的掌門人隨軍,留在自己的身邊,不讓他們死,兩族就不會再立新族長,但又切斷這兩人和後方的聯絡,讓這兩族投鼠忌器,無法再後方搞破壞。這恐怕是當時,對於智瑤來說最理想的做法了。這恐怕才是智氏強迫韓魏加入聯軍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對“三家分晉”本質的深層次探討

4 轉瞬而逝的機會

韓魏兩族的掌門人,跟著智氏圍住了晉陽城中的趙氏。他們也在觀察,在觀察這個戰場上那個瞬息萬變的節奏,他們必須要掌握好這個節奏,才能活下來。

他們好像活下來,就要求在智趙韓魏這四家中,不能再有比他們強大的力量,而這次正好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幫著智氏圍攻趙氏,表面上顯露出來的卻是無奈被逼的神情,其實藉著一家先打殘另一家,正是他們一直以來的籌劃。

晉陽城裡的趙氏,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堅挺,這更加讓韓魏兩家慶幸自己的計劃是多麼英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趙氏漸漸支撐不住了。再加上,智瑤水灌晉陽之後,城裡更是一片人間地獄的景象,還在死撐,全憑的就是一口氣。

這時,韓魏發現他們一直在等待的時機到了。該他們出手救救趙氏了,幫著趙氏打智氏了。因為,此時的趙氏力量,已經被智氏消耗殆盡,即便是活過來,至少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可能再擁有吞掉自己的優勢了。這正是韓魏要的局面,他們理想中的局面不應該是像之前那樣,有兩方或者一方明顯的強勢,而是把強勢的力量減弱,形成三弱的局面。因此,這場戰爭最有利的結果就是,一死一傷,而不是一方完勝。

而對於智瑤來說,他想要的就是自己完勝。他對晉陽為什麼開始選擇圍而不打?那是因為他看到晉陽城的堅固,不是打不下來,而是即便打下來,自己的力量消耗太大,結果成了韓魏想要的一死一傷,而不是自己想要的完勝了。之後,他再次選擇水灌晉陽的戰術,也是出於對自身力量的保護,因為他既要勝利,但又要保留充足的實力,來對付韓魏兩家。

對“三家分晉”本質的深層次探討

正在韓魏兩家看到了轉瞬即逝的機會視窗時,他們馬上就要對智瑤反水時,城裡被圍的趙氏的家臣張孟談竟然衝了出來。張孟談的到來並不會對韓魏之前的計劃有什麼影響,即便他不來,韓魏還是會反攻智氏的。如今聽了張孟談的話,正好順勢賣了個人情給趙氏,讓趙氏以後更不會對自己忘恩負義。

這以後,便有了三家聯手做掉了強大的智氏。

5 三家分晉的本質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事件的程序,並不是一般認為的四進三、三進二、二進一,最後一家獨大的的路徑。而是完全按照韓魏的計劃,進入到“三弱”的局面。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整個事件: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智瑤在整個戰鬥中的部署都是可圈可點的,並沒有任何不當之處。戰前,他找到了趙氏罪證,出師有名。並且把韓魏兩家裹挾進來,加入聯軍。戰爭過程中,並沒有圍城攻堅,而是理智的選擇了水灌晉陽的方式,這都說明,他想要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

對“三家分晉”本質的深層次探討

看似智瑤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致命的錯誤,但問題是,當他把韓魏裹挾進來的時候,就給了結果一個開放的結局。

問題已經從軍事對抗轉變為政治博弈了。

韓、魏兩家首先成功的利用了“人質策略”,既保全了自己後方的力量,又能第一時間掌握雙方事態的變化。其次,他們一直堅定著“一死一傷”才能保全自己的策略,在關鍵的時候果斷出手。

當智瑤帶著韓魏兩家,在高處觀看水中的晉陽城時,就將自己鎖死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之中。這是智瑤沒有想到的,但卻是韓魏兩家謀劃已久的。

智氏和趙氏作為晉國強權的兩極,他們之間的戰爭是遲早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誰先挑起戰爭,而作為弱勢的韓魏,他們的策略都是一樣。其目的都是讓晉國進入到“三家鼎立”的局面。繼而,讓戰爭的慘勝者接受“三家分晉”的結果,這樣對大家都是最優的選擇。

這就是韓魏給自己的未來所設計的理想化模型,幸運的是,他們實現了自己設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韓魏在博弈中,亮給對方的選項,都是對方無法拒絕的,這也是韓魏高明的地方。

因此,表面上看,導致三家分晉的戰鬥,是兩個強者之間的互毆,然而,我們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整個軍事行動的節奏卻是掌握在兩個弱者的手中。這場戰爭其本質是一場更高緯度上的戰略的對決,是智氏、趙氏的獨存戰略,與韓、魏共存戰略對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