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古代土地改革過程,均田制的從何而來?

2021-12-16由 胖達永永 發表于 歷史

中國從過至今,不斷的對土地進行改革,從戰國的確立土地私有,以獎勵軍功,促進新舊地主的崛起。戰國到漢朝都是確立土地私有,不過下放土地的形式不同。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北魏到隋唐時期土地變成封建土地國有制,以均田制、租庸調製、府兵制是三位一體。再到北宋王安石變法之方田均稅法。再到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隨之清朝的攤丁入畝。下面筆者想詳細介紹下北魏到隋唐時期這個均田制。感興趣的讀者看可以自行去網上查資料查閱。

均田制

均田制的定義: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地主階級的土地並不屬於均田範圍。

中國古代土地改革過程,均田制的從何而來?

均田制的由來:

北魏初年,鑑於中國北方長期戰亂,人民流離失所,戶口遷徙,田地大量荒蕪,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為保證國家賦稅來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發展歷程:

北魏孝文帝於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佈均田令並開始執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為基本的土地制度。後來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葉以後,人口增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實行的基礎——土地國有制破壞嚴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楊炎的建議下,實行兩稅法,均田制被廢止。

中國古代土地改革過程,均田制的從何而來?

均田制被廢除原因:

至唐中葉,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空前盛行,國有土地透過各種方式不斷地轉化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無地授田。同時,唐政府對原來授田的農民橫徵暴斂,農民不堪忍受,或紛紛逃亡,或出賣土地而投靠貴族官僚地主為佃客。

中國古代土地改革過程,均田制的從何而來?

唐朝前期,國家實行均田制,與此相配合的稅制是租庸調製

租傭調製具體是什麼?

租即

田租

,每年要納粟二石。庸則是

力役

,每年替政府服勞役二十日

租庸調製,唐時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穀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除租庸調外,人民還須負擔雜徭和色役。本質上承襲了北魏的“租調”稅收制度。

中國古代土地改革過程,均田制的從何而來?

租庸調製規定:

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調製取消原因

租庸調破壞的原因是因為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製是要配合均田制的,其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亦不可行。唐代人口不斷增加,到後來政府已無足夠土地實行均田制,領田者所得土地不足,但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使農民負擔不來,唯有逃亡,而造成租庸調製的破壞。

另外,唐中葉後,土地兼併重。均田令雖然有限制土地買賣和私人佔田過限的規定,但同時也放寬了對土地買賣的限制,田地仍可出賣,使免課戶如官僚,寺院等可以兼併土地。失去土地的課戶仍要納租庸調,故在無法負擔的情況下不得不逃亡。大量課戶的逃亡,使政府的徵稅物件減少,削減國家稅收,由此可見租庸調的破壞是因均田制的破壞。

中國古代土地改革過程,均田制的從何而來?

結語:

瞭解歷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瞭解歷史的土地改革歷程能讓我們更好的總結經驗,更能全方位的看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