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上品無寒門”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什麼制度有關?

2021-12-16由 子曰夢蝶 發表于 歷史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指在推薦的人才中上品中沒有寒門子弟,而下品中沒有門閱士族的勢力。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有關,是中國古代一種選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

“上品無寒門”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什麼制度有關?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正式在各州郡設立“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州郡計程車人。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大小“中正”又各有屬員,叫“訪問”。經過“中正”品評,將士人分別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稱為“九品”。這種以“中正”為中心論品定級,選拔任用官吏的制度便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主要考察品狀。所謂品就是祖先做過什麼大官,有幾代人做過官,家世如何。狀就是品德,但往往並不受重視。中正官在透過調查和訪問後,註明個人的品狀如何,然後向當時主管官員選拔的吏部推薦。品級則完全由世家大族來確定,於是就出現了品狀不一的情況。有的品德評語很好,但由於出身寒微,只能定在下品。

“上品無寒門”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什麼制度有關?

九品中正製為世家大族長期操縱政權提供了制度保證,門閥制度得以迅速發展。由於“中正”一職有向朝廷推薦官員的權力,所以地位顯赫,一般都是由官居高位的著姓大族把持。他們壟斷了評定人物的大權,當然不會真正按才能選官,而只會單純以家世名望高低來決定取捨。

九品中正制雖然給了一些庶族做官的機會,但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重家世,輕才德,把真正的賢才排斥在外,而紈絝子弟卻高居官位。《晉論》言:崔、盧、王、謝幾大士族子弟,胎毛未褪,就已身為列侯,有的尚在襁褓之中,頭頂已戴上了烏紗。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正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造成了政治上的腐敗。東晉南北朝時,國家權力由王、謝、桓等幾大家族輪流執掌,士族門閥制度與當時國家的任官制度完全結合在一起。

“上品無寒門”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什麼制度有關?

其次,望族高門計程車人品第雖高,但才能品德卻一般。他們擔任中正官後,往往徇私舞弊,貪贓納賄。即使是不貪贓枉法,他們品評人物也完全憑個人好惡,正直清廉之士難有作為。作為被品評計程車人,由於取得上品就可以做大官,不僅本人可獲得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特權,而且子孫後代的仕途也就有了保障。於是一些士族不顧道德廉恥而大肆賄賂中正官,製造假家譜,採取種種卑鄙無恥手段極力鑽營奔走,這一度造成當時官場的黑暗。

九品中正制從曹魏時建立,由於政治鬥爭和農民起義的打擊,士族門閥制度走向衰落,以此為政治基礎的九品中正選任制度也開始動搖,走向末日。隋朝建立後,廢除了九品中正之法,開始實行科舉制。

摘自——《趣味文化知識大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