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2022-01-21由 小白說華史 發表于 歷史

前言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在這一時期,開創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其中有很多都被以後的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所沿襲。

特別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為中國秦漢之後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它讓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其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先進於西方國家。

興盛於周朝之初的分封制度,到春秋時期遭到嚴重的破壞。春秋240年間,被滅掉的諸侯國有65個。到戰國末年,只剩七雄爭霸,各據一方,此時為地方集權制度的全盛時代。秦始皇贏政吞併六國、統一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

廢除周朝之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將天下分為36郡,郡置守、尉、監,分別掌管民政、軍政、監政三大權,朝廷上設定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總領天下所有官職。

至此,地方集權制度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代替了,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它又是如何逐漸發展並穩固起來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央集權制度正式確立

(1)背景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書不同文、幣不同形、度不同尺、權不同衡,十里之內的風俗也不盡相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為了更有效地治理國家,在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後,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創立了一套十分完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這對中國以後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統一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何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的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由皇帝一人掌握,皇帝透過軍政官僚機關來管理和控制國家的政體,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基本政治制度。

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皇權至高無上且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制,君尊臣卑等等。

秦始皇稱帝后,首先對中央的政治體制進行了一個大改革,確定了皇帝這一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擁有最高的政治和軍事權力,皇帝以下是“

三公九卿

”。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秦朝的三公九卿

“三公”,即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太尉為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國家軍事事務;而御史大夫也就是副丞相,擔任監察百官之責。

九卿

”,即是分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各個方面具體政務的諸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諸卿共同商議國家一切政務,最終由皇帝來裁決、拍板。

在地方機構設定上,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固久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下令在全國設郡,將整個天下分為36郡,郡下再設縣,縣以下則依次為鄉、亭、裡、什、伍,而郡縣官員的任免權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裡。

就這樣,秦始皇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皇帝為核心的、從中央直到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都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中央的權威和集權也得以確立。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在確立官僚體系後,秦始皇尊崇法家以法治國的思想,在秦國原有法律的基礎上,汲取六國法律中的一些精髓條文,制定和頒佈了全國統一的法律,並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嚴格按照依法治國。

在經濟上,

秦始皇則重視農業的發展

,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秦朝的國力逐步增強。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書同文、車同軌

除了改革政治體制之外,秦始皇還統一了天下文字、度量衡和幣值等各種制度,並試圖透過“焚書坑儒”這一事件來統一百姓們的思想,雖未成功,但卻形成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即是“

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制、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

”,讓秦朝在各個方面都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這為後世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漢朝有了改革、變化,並進一步鞏固

秦始皇雖然創立了一套

中央集權制度,

但是由於他的專制統治、橫徵暴斂和嚴酷的刑罰,讓秦朝在統一六國後只存續了15年便滅亡了。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命短的秦朝後所出現的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它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西漢,定都於長安;東漢,定都於洛陽。

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一個強盛的王朝,它在繼承秦朝所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上,做了鞏固與發展。

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柳翼謀先生在他的《中國文化史》中這樣寫道:

“嬴政統一六國稱皇帝,既是對此前二千數百年做的一個結局,也是後世二千數百年的起點,這是歷史上的一大關鍵。秦朝雖然有籌劃和統一天下的功勞,但是它卻沒有完全地進行一個規劃統一的策略。凡是秦朝的政治策略,都是在等待漢朝來施行的。這就是由秦人開的頭,卻需要漢朝人來為它完成。所以,漢朝的政治,很多都是沿襲秦朝的法律、法規的。”

西漢建立以後,雖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但有改革和變化。

漢朝初期,在地方上實行秦朝制定的郡縣制,同時也實行封國制,這種郡縣和諸侯國並存的體制被稱作為“

郡國並行制

”。隨著這種制度的實行,諸侯國威脅朝廷的問題也就出現了,它讓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威脅。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晁錯削藩

為了解決諸侯國的問題,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對各諸侯國進行“

削藩

”,並且平定了“七國之亂”,收回了諸侯國官吏的任免權。

漢武帝時,採納頒佈了“推恩令”及其他措施,削奪王侯爵位,最終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另外,漢武帝又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

罷黯百家,獨尊儒術

”的統治政策,加強了天下人的思想專制,初步實現了思想的大一統,從而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到西漢沿襲並鞏固和發展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已經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了一個穩固延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它成為此後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根本社會制度。

在中國封建制度穩固發展的時候,西方的古羅馬還處在脫離原始社會、新建奴隸社會的分界線。我們知道古羅馬是人類歷史上奴隸制國家的典型,

它的奴隸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是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商品化程度較高的一種社會形式。

羅馬的奴隸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它就已經形成了奴隸制的一個雛形。

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與東方同一時期,古羅馬社會體制的一個發展軌跡。

一系列的政治表現,推動了奴隸制的發展

羅馬自建立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對外擴張的腳步。到公元前2世紀,羅馬的領土已經非常的遼闊了。羅馬先後設立了多個行省,並委派官員擔任總督管理行省的一切事宜。行省總督的職責是保衛行省的安全、抵禦外敵入侵以及平定行省內部的動亂。

各個行省需要向羅馬上交稅金,羅馬則派兵駐紮行省各地,以維持秩序。

可以說此時的羅馬對外政策已經很明顯表現出了奴隸制社會的一個雛形。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古羅馬遺蹟

與此同時,羅馬的統治者也對國內的政策制度進行了一些變革。

公元前241年,在原有的基礎上,羅馬又增加了2個特里布斯(

地域部落

),至此鄉村和城區總共有35個特里布斯。森都利亞大會(

羅馬的百人團民眾會議,又稱為百人團大會,是古羅馬公民大會的一種形式

)除18個騎士百人團、2個技工、2個號兵和1個無產者隊以外,其餘有產的五個等級一律都改為各級70個百人隊,平均分佈在35個特里布斯中,然後每個特里布斯再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居民分為五個等級,每一個等級由兩個百人隊組成。

這樣一來,35個特里布斯的每級共有70個百人隊,五級總共350個百人隊。此舉明顯地增加了中產農民的投票推選機會。

在權力分配方面,新貴族憑藉著對羅馬高階官職的掌控與壟斷,逐漸將元老院掌控在手中。第二次布匿戰爭(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國進行的一場地盤爭奪戰)的勝利使羅馬元老院在民眾的心中擁有了一個絕對的權威,因此,控制了元老院就等於是控制了公民大會和所有的公職官員。

於是乎,新貴族透過元老院批准了很多有利於自己階級利益的法案,從而推動了羅馬奴隸制的發展。一個國家新制度的建立離不開政治上的保障,羅馬在政治上所做的一系列措施,為奴隸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保障基礎。

經濟基礎,促進了奴隸制的進一步完善

隨著羅馬的不斷對外擴張,隨之而來的土地問題也越來越尖銳。許多羅馬貴族利用手中的權勢侵吞了大片的公地,並透過對小農土地的兼併來擴大自己的農莊,使得小農經濟逐漸瓦解。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羅馬奴隸

奴隸是奴隸制建立和發展的前提與條件。

羅馬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俘獲了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被羅馬奴隸主投入到農田、手工作坊、礦山等各個生產領域,加大了生產力,從而促進了羅馬經濟的發展。

羅馬的奴隸制度具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商品生產的性質

,它是從一個“以生產直接生活資料為目的家長制的奴隸制度,逐漸轉化為一個以生產剩餘價值為目的的奴隸制度”,而這就是一個比較高階的奴隸制社會的表現了。

羅馬奴隸制雛形在經濟方面的另一大表現就是手工業、商業和高利貸業的快速發展。

此時的羅馬城和義大利的許多城市都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手工作坊,這些作坊主要是製造農具、武器和各種生活用品;另外,很多資財雄厚的貴族階層在經營包稅業務的同時,還從事高利貸投機活動,他們把平民的血汗全部榨乾。而平民因為負債累累,隨即破產淪為奴隸,高利貸者則趁機把他們販賣,從中牟取暴利。商業和高利貸也刺激了貨幣的需求和貨幣事業的發展,於是貨幣成為了交換的媒介。

從社會體制角度,分析秦漢與羅馬同一時期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

奴隸制度

這些都是一個成熟的社會制度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羅馬社會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發展的因子,所以才出現了奴隸制的雛形,並且它的雛形還是比較完整的。雖然其發展進度沒有東方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速度快,但其完整性卻與之相差無幾。

結言

綜上所述,在東西方的同一時期,中國的發展比西方快了一個時代,當大一統的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確立後,古羅馬還徘徊在原始部落和奴隸社會的邊緣;當中國封建社會的各項制度逐步完善時,古羅馬才出現了奴隸制社會的一個雛形。

由此可知,他們是朝著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方向發展的,東方是封建社會,西方是奴隸社會。

但所不同的是羅馬的奴隸制雛形相對比較完善,奴隸社會的各種制度在其初期,都已經有所表現,而且比古代中國的奴隸制度更加的健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