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禮樂的崩壞:大夫篇(3)| 周夷王煮了齊侯以後,齊人做了什麼

2021-12-15由 王靖海不會飛 發表于 歷史

本文為系列文章。閱讀順序為《天子篇》、《諸侯篇》、《大夫篇》,後文為《醫家篇》、《陰陽篇》等。

·

大夫篇

第三節:周王領域

·

周厲王3年,淮夷作亂。

在當時,淮夷的大軍對成周發起了一系列攻勢,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甚至攻打到了雒邑一帶。而周室方面一開始的行動並不順利,至於作戰不利的原因一者與王師的腐朽有關,二者當與投入的兵力有限有關。

面對戰況的窘境,鎬京方面開始集結更多的兵力用於支援前線。在之後的戰鬥中,周天子本人親至雒陽督戰,榮伯、晉侯及西六師和成周八師也被投入到了戰場。這場戰爭一直打到了周厲王13年,總共歷時10年,最終靠卿士武公的軍隊才成功粉碎了敵人。

周室在當時的衰弱可見一斑。

禮樂的崩壞:大夫篇(3)| 周夷王煮了齊侯以後,齊人做了什麼

圖為周厲王3年至13年平叛戰爭的大致形式。

如圖所示:

黃箭頭大致為淮夷的攻勢;

紅箭頭為鎬京方面調動的軍隊,主要來自於成周、宗周及西虢國、榮國、晉國,至於卿士武公的身世不詳,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是共伯和或衛武公,所指揮的應是共國或衛國的軍隊。

在平定了淮夷的叛亂以後,周室總該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實力的低迷。不出意外的話,專利政策正是在平叛戰爭結束的這段時間內提出,旨在恢復周朝中央的軍事力量。

在專利政策實施後的一段時間裡,周廷方面的實力應有顯著提升,之前不朝的諸侯們都恢復了朝覲,強大的楚國也主動去掉了國內三個封君的王號。

一切彷彿都回到了成康之世的太平。

有關專利之後諸侯復朝一事,根據在《周本紀》中的這一句: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

所謂“諸侯不朝”,可見諸侯在之前當是“朝”的,也就是說周夷王一朝之時“諸侯或不朝”的情況有所改善,一直到衛巫師監謗以後又被打回原形了。當然,我們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就是周夷王一朝時“不朝”的那一部分諸侯到周厲王時期一直沒有恢復朝周,這裡的“諸侯不朝”是指有更多的諸侯不再朝周——但這種可能性我認為很低,考慮到最為桀驁的楚國在當時都有所收斂,其他不朝的諸侯們不可能沒有一點表示。

說到這裡,又必須引出一個新的話題:

周夷王一朝時“或不朝”的諸侯,都有哪些呢?

·

周王領域:類城邦/部落聯盟的臃腫王朝

西周王朝,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分封制奴隸社會統一王朝。

有關西周的“分封制”和“奴隸社會”的性質,我們在之前的章節裡也有過一些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在本節中,我們重點談一談西周的統一性。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大一統是從秦代開始的。

那麼,在此之前中國就從來沒有統一過嗎?

或者說:

在秦代以前,那些採用分封制的古王國到底算不算統一國家?

嚴格來說,這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古代王國普遍採用分封制或類分封制的國家制度。如果我們分封視為非統一的話,那麼就會得出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再鮮有統一的國家,這樣的標準本身就無甚意義了。

話雖如此,但還是存在一些疑問:

諸西周的那些諸侯國無論怎麼看都會像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那我們把西周視為統一的王朝真的合適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以古代封建集權王朝的頂峰——明朝兩朝——來舉一些例子。

比如說,像甘肅省的一些縣或鎮,清明兩朝對當地的控制能到什麼程度?

再比如說,像北京密雲一些地理環境十分封閉的村和鎮,明清兩朝對當地的控制又能到什麼程度?

不可能否認,明清兩朝對上述地區均有無可置疑的主權及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但實際控制力是否能超過西周朝廷對西虢國的控制力?

說到這裡,細心一些的朋友就會發現:

古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力實際會嚴重受到距離和地理因素的影響。

對於那些位置偏遠或地理環境封閉的地區,中央朝廷受制於客觀因素或成本因素會允許當地存在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這並不影響王朝在當地的主權及政治影響力。

在解釋清楚了這個問題以後,我們再回看一下西周王朝的地方系統。

禮樂的崩壞:大夫篇(3)| 周夷王煮了齊侯以後,齊人做了什麼

圖為西周時期大致的地方系統。

我們可以看到,上圖中並沒有對周朝及列國的疆域標有顏色,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領土概念,領地還是點的形式存在——至於筆者經常使用的一類帶顏色的地圖,嚴格來說並不嚴謹,主要是為了直觀表現大致範圍。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兩個點:

一個是燕國,它位於黃河古河道入海口的北部,還肩負著守護東北亞青銅通道及震懾山戎、孤竹的艱鉅任務——受制於距離因素,鎬京方面最多隻能進行一些職能範圍上的規定,在具體事務上必須全面放權給燕侯;

一個是周王畿一帶的諸戎,它們多位於尚未全面開發的地區,道路系統不可能太完善,土地產出也比較有限——受制於交通及收稅成本,鎬京方面也著實沒有必要在當地建立太有效的統治。

接下來,我們把視野放寬,對比一下世界上同時期的其他古國:

禮樂的崩壞:大夫篇(3)| 周夷王煮了齊侯以後,齊人做了什麼

圖為大致與西周王朝同時期的亞述帝國。

從圖中可以看到,亞旭帝國在體量上與周王畿大致相等,且領土內均有河道及海路聯通。

對比亞述帝國可以看到,西周王朝所控制的周王畿實為當時古王朝統治半徑的極限,按理說像燕、齊、楚、宋、魯、隨等國不在它的統治範圍之下才正常。

但是,我們的祖先在當時確實找到了一些方法將這些地區納入周王朝的主權範圍——這些方法固然看上去不大牢靠,但卻完成了原本不可能實現的效果——如果我們就憑這一點把西周王朝視為“非統一”,顯然是不公平的。

說到這裡,我們來重新梳理一下西周王朝的地方系統:

鎬京,為王朝的心臟,周王室及朝廷的主要所在地;

雒陽,為王朝的副中心,在處理一些特殊事務時諸朝廷會移至此地,比如接受諸侯的朝覲等;

周王畿,為王朝的核心地區,由大大小小的邑組成,一部分由當地民眾結社自治,一部分由王朝重臣掛靠於此,即“采邑”;

諸監國,為朝廷統治的延伸,用於管控敏感地區,使王朝的控制力進一步延展並深化;

諸侯國,為朝廷在一些戰略要地上設定的永久性軍事單位,以震懾及征服為手段進一步延展周王朝的統治力;

方國,為周王朝建立以前就以存在的政權,透過承認周王朝的主權以換取一些利益,比如安全上的或經濟上的——另外,有些方國因為種種因素變得又像方國又像諸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楚國。

從以上內容來看,西周王朝表面上確實很像一個城邦/部落聯盟國家,但核心上依舊是一個頗具集權性質的國家。相比於真正的城邦/部落聯盟來說,它的組織更為緊密,權力更為集中,主權更為明確——表面上看它並沒有具體的領土範圍,但在實際上又有一個不規則的模糊範圍。至於這一範圍目前還沒有太合適的名詞,在下文中我們暫且稱之為“周王領域”。

對於一個公元前11世紀到前7世紀的古國,周王領域著實過於龐大又過於臃腫。正因如此, 時人將整個周王領域分成了兩部分,即:

諸夏和蠻夷。

所謂諸夏,粗略來說就是周王朝設立的地方系統,包括周王畿的諸邑及諸侯、諸監;

所謂蠻夷,粗略來說就是非周王朝設立的地方系統,主要是方國,其中不乏一些社會組織力程度比較高的政治實體,比如淮夷諸國和楚國。

顯而易見,諸夏對周王朝的認可程度當然會遠超過蠻夷,周王朝對諸夏的信賴程度自然也會遠超過蠻夷——這就解釋了淮夷為什麼會頻繁作亂,楚國又為什麼常和朝廷發生一些衝突。

前面說的有點囉嗦,但確實是有必要的。在大致講述完西周王朝的地方系統以後,我們來回到本節提出的核心問題:

周夷王一朝時“或不朝”的諸侯,都有哪些呢?

毫無疑問,諸如楚國、徐國這類有點像諸侯的方國應當在其中。至於不朝的原因,可能有主動的因素,比如開始輕視周室或者自身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也有可能是被動的因素,比如在朝中被政敵排擠導致朝覲受阻,於是乾脆就不朝了。

那麼,除了這些有點像諸侯的方國以外,真正的諸侯有沒有不去朝周的呢?

·

專利下的楚子尊王

大約在專利政策的紅利期階段,楚子熊渠由於擔心被周室征討所以主動去掉了三個兒子的王號。按正常邏輯推斷,楚國應當會積極恢復朝周以表恭順——至於具體是否進行了朝覲目前還沒有任何文獻或文物可以佐證——即使沒有的話,大機率也是被周室拒絕以示恐嚇再或被政敵阻撓所致,假若楚子有膽量不朝的話著實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地給封君更改尊號。

有關楚國與周室的關係細究起來非常有趣:

楚國原為商王朝的方國。在周文王時期倒向了周室。武王伐紂時期,楚國在荊山一帶大肆擴張,想來牽制了商朝在南方的一些軍事力量。管蔡之亂時期,楚國可能站錯了隊,最終只能以一種卑微的姿態出現在岐陽之會(見楊寬《西周史》)——也不排除楚國並沒站錯隊, 守火炬只是因為禮法因素。在管蔡之亂以後,楚國和周王室的關係還不錯,周公旦在遭到政治迫害時就去往了楚國,楚子本人也在周廷任職,當時楚國應當是周室在南中國最為器重的力量。至周昭王時期,周廷因為某些原因對楚國產生了敵意,楚國與周室的關係惡化,周天子本人最終也死在了伐楚的戰爭當中。周穆王即位以後,楚國和周室的關係大概又修復了,在鎮壓徐國叛亂的戰爭中周室正是靠楚國的軍隊才粉碎了敵人。

可等到了周夷王時,楚國在發現周室無力約束諸侯的時候,它開始違背周廷的意志,在南中國地區大肆擴張,並以身為蠻夷為由給國內的封君加以王號。

等到周厲王一朝時,楚國又老老實實地把王號去了。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一處有趣的細節:

楚國之所以會在周夷王一朝時如此胡鬧,是因為當時諸侯已經“或不朝,或相伐”,也就是說之前就有相當一批諸侯胡鬧。

那麼,這些胡鬧的諸侯又是誰呢?

嫌疑最大的就是齊國。

齊國為周國最高軍事長官太公望的封國,一直以來也是周廷在東方最為仰仗的力量。在周懿王一朝時,周室正是調遣齊國的力量去征討東夷。可到了周夷王一朝時,周廷以紀侯誣告為由烹殺了齊哀公,此舉似乎有意挑撥齊國與鄰國之間的關係,其中也有敲打這一東方強國的意思。在殘忍地處死了齊侯之後,周廷另立了齊胡公。不過,齊人並不接受這位新的齊侯,他們殺死了齊胡公令立齊獻公,還把齊胡公的子嗣悉數驅逐。

聯想一下的話,齊獻公在上臺後大機率還是會派人朝周以換取周室的承認,不過周室大機率不會予以承認,假設此說成立的話,齊國之後就不開可能繼續朝周了,而且還有相當大的機率會以武力手段報復紀國——這麼一看,“或不朝,或相伐”所指的有可能就是齊國。

那麼,除了齊、楚以外還有哪些諸侯國也有嫌疑呢?

禮樂的崩壞:大夫篇(3)| 周夷王煮了齊侯以後,齊人做了什麼

圖為當時主要諸侯國的大致位置。

如圖所示:

黃圈為西虢國、晉國,這兩國參與過周夷王平定淮夷的戰爭,可見應當是一直朝周的——大國尚且如此,周邊的小國肯定也不敢亂來;

紫圈為燕國,該國孤零地守衛著周王朝的北疆,想來周室本來也太不會對其在朝覲方面有太多的要求,所以本來也沒有討論的必要;

白圈為齊國及周邊的主要鄰國,如果齊國不再朝周的話,周邊小國未必敢和它擰著來,緊鄰的魯、宋、衛等大國多少也會受到一些影響,尤其宋、魯在面對淮夷的躁動極有可能產生自保的傾向;

紅圈為楚國及周邊的主要鄰國,申、隨兩國的立場想來很有意思,由於與楚國存在天然的矛盾衝突,該國大機率會利用朝廷打壓楚國,不過受制於軍事上的壓力可能會以各類理由推脫朝周是的供奉,至於在平定淮夷的戰爭中也不大可能出動全力。

粗略分析完了在周夷王一朝時有哪些諸侯大機率停止朝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些諸侯會在周厲王一朝時又重新朝覲。

楚國的因素比較好理解。由於楚國和周室的關係本來就不太融洽,楚國在看到周室重振雄風之時當然會擔心遭到征討,表現出恭順的態度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強大的楚國都帶頭了,周邊的小國也就會隨之效仿,進而牽連整個南中國。

假設齊國之前真的出現不朝之舉,它當然能想到本國海鹽業務在專利政策中的重要價值,更清楚只要周室騰出手肯定會來收拾自己,那麼現在要做的自然就是給齊胡公之死和之前不朝編出一堆理由然後趕緊找機會朝周,其他東方諸侯也只能效仿。

截止到此位置,我們也就能再度印證之前的一個重要結論:

西周王朝衰亡的核心原因,歸根結底在於它自身出現了問題,與諸侯是否離心並不必然的關係。

所謂“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這一說法只是秦朝初年秦廷為了否定分封的政治語言。諸侯的離心應是周室衰落的結果而非原因,至於周室的衰落歸根結底還是在周室和朝中的采邑主們身上。

不過,此時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

假若周王朝自身出了問題最終導致了毀滅,是否能透過諸侯勤王來實施重建呢?如果可以的話,采邑主又將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至於虢公、榮伯這樣的人究竟扮演者諸侯、諸監還是采邑主的角色?

·

下一節:

覆滅與中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