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2021-11-22由 薔薇看中國 發表于 歷史

常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 547 年季札被封於延陵起,至今(2021)已有 2568年曆史,比蘇州早 32 年。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康熙南巡圖(常州城)

常州,歷史上除有過延陵、毗陵、毗壇、蘭陵、晉陵、嘗州等別稱外,還有龍城的美名。那麼,龍城之名究竟是從何而來呢?相關傳說有多種,但主要有兩種: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一是從常州古城的形態得來的。

據《常州市志》、《武進陽湖縣誌》記載,常州城池始建於春秋戰國,完善於六朝,至唐宋,城池格局隨著運河的南遷而擴充套件,逐漸形成依河而建、河隨城遷、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這在國內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從最早建春秋的邗溝(今常州紅梅公園文筆塔下月季園一帶)形成的城垣,常州城西晉太康年間(281一289)始建內子城(今椿桂園玉帶河有內子城遺址文保牌)。城牆全長1800米,內設有常州郡(府)署駐地(今常州老體育館大觀路一帶)。

唐末景福元年(892年),押衙檢校兵部尚書唐彥隨權領州事,重修內子城,城周2裡318步,城高2丈1尺。內子城東至東吊橋西(通關門)、南經德安橋(德安門)、西至朝京門(老西門)、西南至廣化門、東北至和政門(小北門)、北至青山門。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固築成形,五代吳順義辛已年間(921)重修外子城,刺史張伯宗增築外子城,有迎春、迎秋、金斗、北極四個城門。城垣西沿玉帶河,東至迎春橋,南沿迎春路,白雲渡,惠民橋,甘棠橋、覓渡橋至西水關。城周7裡30步,城高2丈8尺,厚2丈,內外築以磚石,方直雄固,號為“金斗城”。

五代天祚元年(935)擴建羅城,刺史徐景邁築羅城,這是常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垣。2014年,常州南港碼頭(今桃園路臨文在橋的運河邊)工業遺存改造建設過程中,發現了羅城城牆遺址,這也是常州儲存在地下的古代城牆的第一次發現。外子城周27裡37步,城高1丈,北至青山門,東沿關河至艤舟亭,南沿大運河至西水關,西沿大運河、鎖橋河、市河一線。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明洪武二年(1369)改建新城,後雖經多次整修,城形基本維持新城格局,沒有大的變化。城門則屢有增減,少則4門,多則8門,新城初建時為7門,後廢懷德門剩6門,計有北面的青山門,南面的德安門,東面的和政門,東南的通吳門,西面的朝京門,西南的廣化門。城形像只伏地爬行的龜,青山門為龜頭,德安門為龜尾,和政門、朝京門為龜的兩隻前爪,廣化門、通吳門為龜的兩隻後趾。據傳,明清時青山門外還有一個半月形的小城,是龜的食盆,青山門附近有兩口水井是龜的雙眼。因龜為龍種,故號龍城。現在,城廢形變,但龍城雅號猶存。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雲渡龍舟比賽

二是從常州源遠流長的劃龍船的民間習俗得來的。

常州自明代起,每年農曆五月舉行龍舟競技活動。是月前,常州四城工商界人士捐資籌劃打造各具特色的龍舟,既有鬚眉通真翹首前視的龍頭,又有魚形反翹的龍尾,逐漸形成了東門的大青龍、小青龍,西門的金龍、白龍,北門的烏龍,城內的五色龍。六條色彩鮮豔的龍舟,在約定的時間從四面八方彙集城內白雲渡(即現在的馬山埠到唐家灣一段,當年這裡是常州頗負盛名的風景名勝,也是名士雲集之地)。龍舟賽年復一年,歷久不衰,所以又把常州稱作六龍城,簡稱龍城。

龍舟競渡一度得到政府支援,每隻龍舟可以支取滸墅關稅十餘兩,所以洪亮吉有“稅額仍分滸墅關“之說。但一艘龍舟耗費遠不止十兩,所謂“一舟費已倍千金”。另據傳說,為了防止龍舟翻倒,龍舟下面懸著塊石頭,隨著牌樓的加高,而加重石塊,船舷也一天天接近水面,到了五月末,龍舟的牌樓早己高出岸邊樓閣了。所以洪亮吉在詩中稱“高處燈光礙月輪,軒窗無地著飛塵。生生視昔加三倍,樹上禽巢樹下人”。岸上同時還有云車戲,與龍舟遙相呼應,熱鬧非凡。夜間還有夜龍船,或稱燈船。根據記載,龍舟一般在六條左右,最盛時,曾經到了七龍,洪亮吉便稱“六龍城古龍舟七”,包括大小青、大小白及烏龍、金龍、五色龍,此外還有秋千船等小龍舟不包括在內。

上面二種說法,是講常州龍城之名由何而來,但龍城之名又始於何時呢?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明隆慶六年(1572年),常州知府施觀民建“龍城書院”(今局前街小學),書院取名龍城,可見,常州400多年前就有龍城之名。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禮佛,並御筆題寫了“龍城象教” 的匾額。皇帝是一國之君,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他能為常州之寺題寫“龍城象教”大匾,便足可表明連當時的皇帝都對常州稱作龍城給予了確認。

常州“龍城”名稱的由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