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翻譯官在古代就有,不僅地位重要,對華夏政治文明功不可沒

2021-11-17由 珍藏史冊 發表于 歷史

前言

世界上有許多個國家,不同的國家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不同的,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語言。只不過現在我們普及了普通話,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在使用普通話交流,避免了彼此之間聽不懂方言的尷尬局面。

現代有普通話這一標準的語言,但是在中國的古代,可沒有普通話這一說。各地的人們都操著當地的方言,互相交流起來並不是特別地方便。

對於平民而言,或許還不會面臨困擾,畢竟古人安土重遷,人們都習慣性地生活在一處,很少接觸外地人。但是對於朝廷和皇帝而言,就沒有那麼容易了。畢竟朝中的官員都是從各地選拔的,外交的時候各國使臣說的也都聽不懂。

而在這種情況下,翻譯官這一職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翻譯官在古代就有,不僅地位重要,對華夏政治文明功不可沒

一、商周時期,翻譯官一職出現,歷朝歷代中地位極其重要

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上層的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了翻譯官的重要性,因為各地的語言不通,一些偏遠地區的語言晦澀難懂,不論是在外交,還是在戰爭中,都需要翻譯官來構架起溝通的橋樑。

在《禮記》中記載著:“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這句話記錄的就是當時的四類翻譯官,知曉東方語言的翻譯官被叫做“寄”,南方的叫“象”,西方的叫“狄鞮”,北方的叫“譯”。也就說,

當時語言被按照所在的區域分成了四大類,通曉不同區域的翻譯官,也有不同的稱呼,

可見當時翻譯官的作用有多重要了。

在南北朝時期,《均勝論》中也有相關記載:“周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

這四大類翻譯官,在當時是很重要的,要時刻等待著朝廷的召喚。而在商周出現翻譯官之後,此後的朝代基本都有翻譯官的存在。

《漢書·百官公卿表》裡,詳細記載著古代翻譯官的所屬,

秦朝時期掌管外交事務的官員,被稱為典客;漢景帝時曾改名為大行令;漢武帝時期又更名為大鴻臚,掌管著外交事務的官員,屬下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其中譯官指的就是翻譯,除了歸屬在部門和官員之下的翻譯,通常還會有直接歸屬於朝廷和皇帝的翻譯。

翻譯官在古代就有,不僅地位重要,對華夏政治文明功不可沒

宋朝時期因為和遼國、金國是對峙的局勢,為了做到知己知彼,朝廷對於翻譯工作十分重視。

到了明朝,翻譯被劃分到了翰林院的名下。清人剛剛入關建立清朝之後,因為滿族和漢族的語言不通,特意在朝中設立了“啟心郎”這一官職。

他們就是負責解決滿人和漢人溝通問題的,只不過後來滿人開始學習漢文化,語言不通的問題也逐漸弱化,啟心郎這一職位也就被裁掉了。

二、古代的翻譯官都是從哪裡招募的

古代的翻譯官是受重視,並且承擔著重要責任的職位,那麼翻譯官又要如何進行招募和選拔呢?

首先古代交通不發達,想要學習一門的新的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書本,想要靠實踐去學習各地的語言,是不現實的。

在漢朝時期,為了培養更多的外交人才和翻譯,朝廷特意讓學校開展外語教育的工作,從娃娃抓起,為朝廷培養儲備人才。

《漢書·食貨志上》記錄著:“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

這裡的五方指的就是學習外語的書籍,

在教育工作上重視培養翻譯人才,是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但是卻無法解決當務之急,所以在民間招募對各地,各國語言精通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

一般情況下,針對一些距離本國較遠的國家,都會把國際貿易商人、教徒和傳教士當成是翻譯官的人選。

他們遊走於各個國家,有時候會掌握多個國家的語言,擔任翻譯工作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

明朝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的時候,身邊兒就有不少翻譯,其中最有名的兩位是馬歡和費信。

馬歡在跟隨鄭和出海之前,做的就是口語和書面翻譯的工作,他本人信奉穆斯林教,所以精通波斯和阿拉伯語的兩國語言,在擔任翻譯的過程中,他還寫下了一本《瀛涯勝覽》,把鄭和下西洋的過程記錄了下來。

另一位翻譯費信是浙江人,靠著自學阿拉伯語言被選中,跟隨鄭和一同遠洋。

除了從民間招募翻譯人才之外,歷史上有才華的大臣客串翻譯官也經常見到,例如清朝乾隆時期的官員和珅。

翻譯官在古代就有,不僅地位重要,對華夏政治文明功不可沒

提到和珅,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鉅貪”,實際上和珅能夠成為乾隆身邊兒的紅人,並且一直深受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和珅作為朝中大員,不僅掌握了滿,漢,蒙,藏四門語言,而且達到了精通的地步,縱觀滿朝文武無出其右。

古時候的翻譯官可謂是鳳毛麟角,精通一門語言都能受到重用,更何況是掌握了四門語言的和珅,說他是語言方面的天才絲毫不為過。

因為具備獨特的優勢,乾隆常常會把擬定詔書,翻譯奏章的工作交給和珅去完成。

在1792年,英國使者來訪中國,和珅就是主要的接待人,因為英國和中國的覲見禮儀不同,差點兒鬧出矛盾,後來在和珅的勸說之下,乾隆才免去了英國使團的三跪九叩。

即便是有這麼多的招募方式,大部分朝代的翻譯官依舊是不夠用的,很多時候只能臨時找一些語言天才現學現賣。

三、古代的翻譯是一門苦差事

在現代,翻譯官的工作相對來說是比較輕鬆的,不會有風吹日曬,但是古代卻恰恰相反。前文中提到過,

古代的很多翻譯官,都是要跟著出行的使團同行,來承擔翻譯工作的。

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使團出行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更不用說有時候還要去一些偏僻的地方。沙漠戈壁,風餐露宿,這些對於出行的使團而言,都是家常便飯。

所以在古代想要擔任翻譯官,除了要精通一門語言,還必須要有強壯的體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要有自保的能力,否則是無法擔任起翻譯官這一職務的。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身邊兒就帶著一位名叫甘夫的翻譯官。作為匈奴人,他不僅是張騫的嚮導和翻譯,靠著他的一身武藝,還成為了張騫的貼身保鏢。

《漢書·張騫傳》有記載:“甘夫,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

在張騫面臨生死之際的時候,是甘夫靠著打獵保住了他的性命,可以說甘夫就是古代翻譯官的傑出代表。

翻譯官在古代就有,不僅地位重要,對華夏政治文明功不可沒

四、古代翻譯官的工作內容及其影響力

古代翻譯官起到的作用和影響力,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周朝的翻譯官,負責的是向各地傳達朝廷和皇帝的命令,同時也要把地方的情況,及時地向中央進行反饋。確保中央的統治穩定,同時安撫各地諸侯與邦國的情緒,這就是當時翻譯擔起的責任。

南北朝到唐代,因為佛教傳入了國內,翻譯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翻譯佛教的經文,相比之下,在正式編制中的翻譯數量比較少。

《唐六典》記載:“鴻臚寺譯語並計二十人。”

雖然在官方體制內的翻譯不多,但是因為唐朝作為大國,經常會與周圍的國家友好往來,所以翻譯們一般情況下都是跟隨使團出行完成工作。

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之後,在國內全面推行漢文化,從百官的設立,到各類儒學經典的推行,遼國的漢化推行的十分徹底。

既然是效仿漢文化,自然少不了翻譯,

遼國在州以上的行政機構裡都設有譯文機構,為了鼓勵讓更多有才華的人投入到翻譯的工作中,朝廷特意制定了有關於翻譯的升遷方式和等級制度,按照在任時間的長短和翻譯的水平來決定是否有資格升職。

金世宗曾對自己的宰相說:“”朕之所以命令翻譯五經,是要女真人知道仁義道德所在。“

遼國在日後能夠逐漸強大起來,和推行漢朝文化密不可分,而翻譯官起到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翻譯官在古代就有,不僅地位重要,對華夏政治文明功不可沒

即便是到了現代,翻譯依舊是很重要的一個職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翻譯的要求也也越來越高了。書面翻譯和口頭翻譯,已經不再適用於某些場合,於是現代的同步翻譯就產生了。

同聲同步進行翻譯工作,還要確保翻譯的正確率,傳達正確的思想和觀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翻譯工作出現新形勢,也意味著這一職業有了新的發展。

從史料中也不難看出,古代的翻譯官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幫助統治者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翻譯文學作品和佛經,雖然古代翻譯的品級都不高,地位和縣令相差無幾,但是他們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禮記》

《均勝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