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2021-11-16由 第一關下 發表于 歷史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文\黑鍵

在秦皇島市昌黎縣舊城的東門附近,曾經有一座“拽梯郎君祠”,祭祀的是崇禎三年(1630年)昌黎軍民抗擊後金軍入侵時殉國的41位英雄,其中一位普通百姓的姓名雖無從查詢,卻做出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他因為奮力拽倒敵軍攻城的雲梯而死難,這座祠堂便以“拽梯郎君”而命名,“拽梯郎君”又因為大文士顧炎武的名篇《拽梯郎君祠記》而名垂青史。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昌黎縣城舊貌

那是崇禎三年的春天,剛剛經歷“己巳之變”的大明朝危如累卵,後金鐵騎又捲土重來。皇太極攻山海關不入,便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隨後連克永平、遷安、灤州等城,明廷大震。皇太極又分兵攻取撫寧,撫寧當時是名將史可法在守,後金軍攻取不下,又從腹背攻山海關,仍攻不下,於是後金軍又把矛頭轉向了撫寧和昌黎,昌黎保衛戰發生了。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所載昌黎縣城圖

當時昌黎是個小城,明廷並沒有設正規軍防守,但知縣左應選的表現相當沉著果敢。他召集從永平撤到這裡的散兵及本城為數不多的軍士,並組織百姓結成武裝,軍民起誓與城池共存亡。面對八旗虎狼之師,守城軍民異常頑強,後金軍連續兩次增兵都被擊退,後又增派4名將領帶兵1000餘人助戰,仍未攻下。正在撫寧督師的皇太極大為惱火,親自移師昌黎,指揮後金軍豎雲梯強行登城。戰至酣處,攻打東城門的幾名後金兵順著雲梯快要爬上城牆時,城下一位被強迫舉雲梯的漢人一下子把雲梯拽倒,清兵紛紛墜城,這位壯士隨後死於後金軍士的亂刀之下,東城門得以保全。拽梯人的義舉大大激發了守城軍民的鬥志,他們同仇敵愾,堅守七天七夜,後金兵終未越雷池一步,皇太極不得不領兵悻悻而去。

在這場激戰中,守城軍民有41人戰死,其中周昌會、李崇樂等40人均有名有姓,至今仍可見於方誌,只有那位拽梯壯士查無姓名。從當時後金軍進攻昌黎“俘掠人民以萬計,驅使之如牛馬”的情形看,拽梯壯士很可能是被俘掠的百姓的一員,但其壯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四年之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楊嗣昌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來到昌黎,瞭解了拽梯壯士的事蹟後寫奏疏上報朝廷,請建祠堂來祭祀包括拽梯壯士在內的殉國義士。楊嗣昌特地指出“是拽梯者,雖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請求皇帝下旨封他為拽梯郎君,並給他建立祠堂,於是昌黎的城東有了這座拽梯郎君祠。對於這座祠堂,方誌記載,昌黎縣治曾“刊石豎碑,有司春秋致祭”。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像

一座小小的祠堂,祭祀的又是平民百姓,一般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迭會漸漸消歿無蹤,然而拽梯郎君的英魂註定要永垂不朽。又過了25年,也就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春天,心繫前朝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顧炎武考察關內外形勝來到了昌黎。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亭林文集舊本

面對早已易幟的城郭,想起當年昌黎軍民奮起抵抗外族入侵的往事,顧炎武感慨萬千,吟誦出一首《詠昌黎》:“丸彈餘小邑,固守作東藩。列郡誰能比,雄關賴此存。霜槎春寨出,風葉夜旗翻。欲問嬰城事,聲吞不敢言。”“嬰城”典故出自《戰國策》,即環城固守之意。顧炎武在此詩中高度評價了昌黎保衛戰的意義,指出當年山海關得以保全,昌黎退敵功莫大焉。在昌黎,顧炎武拜訪了當年參加抵抗後金鬥爭的本邑文人張莊臨,並在其陪同下憑弔了拽梯郎君祠,有感而寫出了著名的《拽梯郎君祠記》。在此文中,顧炎武開宗明義,指出“忠臣義士,性也,非慕其名而為之”。他熱情地讚揚了拽梯郎君以默默無聞的百姓之身,在國家危難之際殺身成仁的壯舉。拽梯郎君的事蹟也因為《拽梯郎君祠記》廣為人知,並流傳至今。

1630年昌黎孤城力拒後金大軍,“拽梯郎君”那驚天一拽

明代昌黎縣城遺址

附:

顧炎武《拽梯郎君祠記》全文

忠臣義士,性也,非慕其名而為之。名者,國家之所以報忠臣義士也。報之而不得其名,於是姑以其事名之,以為後世之忠臣義士者勸,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憾焉。平原君朱建之子罵單于而死,而史不著其名;田橫之二客自剄以從其主,而史並亡其姓。錄其名者而遺其晦者,非所以為勸也。謂忠義而必名,名而後出於忠義,又非所以為情也。

餘過昌黎,其東門有拽梯郎君祠,雲:方東兵之入遵化,薄京師,下永平而攻昌黎也,俘掠人民以萬計,驅使之如牛馬。是時昌黎知縣左應選與其士民嬰城固守,而敵攻東門甚急。是人者為敵舁雲梯至城下,登者數人,將上矣,乃拽而覆之。其帥磔諸城下。積六日不拔,引兵退,城得以全。事聞,天子立擢昌黎知縣為山東按察司僉事,丞以下遷職有差。又四年,武陵楊公嗣昌以巡撫至,始具疏上請,邑之士大夫皆蒙褒敘,民兵死者三十六人立祠祀之。而楊公曰:“是拽梯者,雖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乃請旨封為拽梯郎,為之立祠。

嗚呼!吾見今日亡城覆軍之下,其被俘者,雖以貴介之子,弦誦之士,且為刈薪芻拾馬矢不堪其苦,而死於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獨以其事著。吾又聞奢寅之攻成都也,一銃手在賊梯上,得間向城中言曰:“我良民也,賊以鐵鎖系我守梯,我仰天發銃,未嘗向官軍也,今夜賊飲必醉,可來救我。”官軍如其言,夜出斫營,火其梯,賊無得脫者,而銃手死矣。若然,忠臣義士豈非本於天性者乎?郎君之祠且二十餘年,而幸得不毀,不為之記,無以傳後。

張生莊臨,親其事者也,故以其言書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