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2021-11-16由 崇藝文化 發表于 歷史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太長不看版

光緒《大婚典禮紅檔》中詳細記載了光緒帝與未來的隆裕太后葉赫那拉·靜芬大婚時候的種種細節,其中,特別提到了皇后的耳飾:“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東珠各二”。這種每耳戴三個耳飾的習慣,是滿清婦女特有的傳統,也叫“一耳三鉗”。

在清朝時期,若要分辨上層貴族婦女是滿人還是漢人,只需看她兩耳所佩戴的耳墜。女孩兒在年幼時候,一耳三洞;長大後戴上東珠耳墜,稱為“一耳三鉗”,是滿族婦女特有的打扮。

在1908年的冬天,年僅三歲的小皇帝為養母上徽號“隆裕”,光緒的皇后,成為清朝最後一個太后——隆裕太后。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與袁世凱詳細的密談後,隆裕太后命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史書記載,太后“大哭”,直呼:“置我們母子於何地!”小皇帝溥儀在太后懷裡跟著淚流滿面。最終,隆裕太后在黃案上蓋上御寶,清帝遜位。

1913年,本該萬國來朝的生日慶典無人前往,隆裕太后在憂慮辭世。為表彰她簽署遜位詔書的功績,袁世凱下令全國降半旗哀悼,並在太和殿召開悼念大會。靈堂上放著葉赫那拉·靜芬的小像,高懸悼詞“女中堯舜”。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銀鍍金嵌珠梅蝶竹葉紋鉗子,現藏故宮博物院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紫禁城白雪皚皚,宮人急匆匆跑進慈禧的寢殿,跪倒在地上:“太后!不好了!太和門被燒燬了!”

慈禧太后披衣從床上坐起,偌大的寢宮內一時間鴉雀無聲。若在平時,宮中失火雖是不祥之兆,但也不至於如此嚴重;可是現在,還有一個月餘,就是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與太后侄女葉赫納拉·靜芬的大婚之日,新任皇后將從太和門入主中宮。

大婚以後,本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也將歸政於年少的皇帝——這般改變大清命運的事情,如何容得下一點差池?

在斑駁的月光與燭影中,慈禧的面容慢慢冷峻起來。她輕輕端起宮女小心翼翼奉上的茶,啜飲了一口:“大婚肯定是要如期舉行的,這既是哀家的意思,也是皇上的面子。”

“只是可惜,要委屈靜芬了。”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禮部誦讀冊封皇后詔書的清朗聲音在大殿中盤旋,葉赫那拉·靜芬身著皇后朝服,戴朝珠、金約、領約,端坐在鳳輿之上,徐徐經過太和門。

新任皇后的眼神穿過鳳輿上的珠翠雕飾和重重帷幔,落在太和門之上——只是極少數人能看出來,他們經過的太和門頗有點“弱不禁風”。

宮中失火後,本已面對朝政危機的宮廷無力短時間內支付重建大門的費用,為不耽誤婚期,慈禧太后命工匠日夜趕工搭建起的、以假亂真的“綵棚”,並非木、磚、石結構的真門。

太和門處隆重而莊嚴,但靜芬知道,這不是紫禁城唯一敞開的大門——與此同時,兩頂小轎將他他拉氏的兩個女兒接進宮裡。她們二人的封號已定——

姐姐封瑾嬪,妹妹則封珍嬪

靜芬收回眼神,目光重新落在帷幔深處。不管怎麼說,這場大婚還是如期進行著,而她也即將成為清帝國又一任皇后,從此執掌帝國權柄。儘管宮中還有素未謀面的皇帝、高懸鳳座的太后、如花似玉的妃嬪——但是,她葉赫那拉·靜芬,才是大清最為尊貴的皇后。

在漫天禮讚聲中,皇后雙耳各三的金龍銜東珠耳墜反射著灼目的金光。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米珠龍形耳環,現藏故宮博物院

光緒《大婚典禮紅檔》中詳細記載了光緒帝與未來的隆裕太后葉赫那拉·靜芬大婚時候的種種細節,其中,特別提到了皇后的耳飾:

“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東珠各二”。

這種每耳戴三個耳飾的習慣,是滿清婦女特有的傳統,也叫“一耳三鉗”。

在清朝時期,若要分辨上層貴族婦女是滿人還是漢人,只需看她兩耳所佩戴的耳墜。女孩兒在年幼時候,一耳三洞;長大後戴上東珠耳墜,稱為“一耳三鉗”,是滿族婦女特有的打扮。

據傳,乾隆四十年選妃的時候,乾隆帝看到有包衣之女一耳一鉗,勃然大怒,立即將不是“一耳三鉗”的滿族少女們趕出秀女之列,可見滿人對“一耳三鉗”習俗的重視。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最為典型的“一耳三鉗”

金環鑲東珠耳飾,現藏故宮博物院

在“一耳三鉗”的習俗中,最重要的即是佩戴“東珠”。滿清朝廷發家自東北,在東北地區松花江、鴨綠江等河流流域中產出的珍珠,為與南部、海邊的珍珠區別,稱為“東珠”,是滿清最為珍貴的珍珠種類。

在今天看來,“東珠”只是河珠,成色和尺寸都並非上佳;但在清朝時期,“東珠”是皇后大婚時候必須佩帶的珍貴首飾,也是“耳佩帶的不二選材。

清末隆裕皇太后的一耳三鉗丨時世妝奩·中國傳統首飾(四)

金鑲珠翠耳飾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又似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不甚美貌的皇后並不怎麼得光緒帝的寵愛,皇帝偏寵年僅十三歲的珍嬪(後晉為珍妃)。《國聞備乘》載:“惟珍妃生性乖巧、討人歡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帝共食飲樂,德宗(光緒廟號)尤寵愛之。”

皇后不得皇帝的喜愛,慈禧無法監控光緒的一舉一動,因而極度惱恨珍妃。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的前夕,慈禧命珍妃投井自殺,帶著光緒與皇后逃亡西安。

第二年回到紫禁城,儘管最得寵愛的珍妃已經香魂飄散,但本就不甚得帝心的皇后卻並未被皇帝垂憐——直到七年後光緒駕崩,葉赫那拉·靜芬再未得見天顏。

在光緒帝駕崩後的第二天,如同舊王朝的覆滅、一個時代的傾頹,慈禧太后辭世。奉太后遺命,靜芬擇宣統帝溥儀登基,命生父載灃為攝政王。在1908年的冬天,年僅三歲的小皇帝為養母上徽號“隆裕”,光緒的皇后,成為清朝最後一個太后——隆裕太后。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與袁世凱詳細的密談後,隆裕太后命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史書記載,太后“大哭”,直呼:“置我們母子於何地!”小皇帝溥儀在太后懷裡跟著淚流滿面。最終,隆裕太后在黃案上蓋上御寶,清帝遜位。

1913年,本該萬國來朝的生日慶典無人前往,隆裕太后在憂慮辭世。為表彰她簽署遜位詔書的功績,袁世凱下令全國降半旗哀悼,並在太和殿召開悼念大會。靈堂上放著葉赫那拉·靜芬的小像,高懸悼詞“女中堯舜”。

而從靈堂裡望出去,正是當日葉赫那拉·靜芬入主東宮時候經過的太和門。

(本文故事由史實演繹)

每週一次,

崇藝文化將為大家帶來

“中國傳統首飾鑑賞”系列

瞭解傳統首飾和它們背後的動人傳說。

敬請關注“時世妝奩”系列。

如需轉載請後臺回覆“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更多往期精彩內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