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不一樣的韓信傳奇:落魄時節

2021-11-12由 社會歷史觀 發表于 歷史

韓信是一個人。

是一個能令你永難忘懷的人。

在他充滿傳奇性的一生中,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

有關於他的成語比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聽到的都多。

現在我想先介紹幾個人給你,然後再開始說韓信早年的故事。

他們都是接下來要出場的人物,可能連具體名字都沒有,但他們確實是韓信早年生涯中遇到的人。

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不一樣的韓信傳奇:落魄時節

屠夫

他是一個人,一個靠賣肉為生的人,很年輕。他看不起無業遊民。

老大娘

她是一個老人,家裡至少能吃口飽飯,過得還算可以。她看不起無業遊民,但是她心腸好。

亭長

這個職位,看你怎麼理解。管理民事,相當於是當今的派出所所長。

我們後續還會再提到這個職位,還是個很重要的人物。

現在沒必要提起,即便眾所周知。

亭長負責管理民生事務,如果誰家過不下去了,會得到亭長的接濟。前提是你們之間關係要好。

韓信的相貌

韓信長得儀表堂堂?韓信長得普普通通一般?韓信長得邋里邋遢?

可惜的是,我們沒有韓信的具體描述,可能我們會在以後得到這樣一個評價:

“面相可封侯,背相更大貴。”

這句話是蒯通說的,不是我說的。

一個人要是能夠取得了巨大成就,怎麼評價他的長相幾乎都是往好的方向去說。而一個人落魄了,他就不配有如此評價了。而且,優點往往會變成缺點。

到了這個時候,最優秀的部分往往就是最被詬病的部分。

韓信的品行

我們可能會誇誇他,但現在不行,因為是從最開始講述他的。

韓信的父母是誰?我也不知道,可總會有人知道。知道的人也許已經死了。

漢朝實行的孝廉制,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韓信沒有機會。

我們連他的父母都不知道,怎麼判斷他是否孝順呢?

韓信沒事可做,準確的說,他是個無業遊民。

你不能說他品行不端,因為他好像也沒做過什麼壞事。

但決不能給予肯定,因為這個人不僅不願意種地,也不願意做買賣,他沒有收入,只能吃閒飯。

吃閒飯的是壞人嗎?我不知道。但他一定不是個好人。

韓信和亭長的故事

韓信是個閒人,喜歡蹭飯吃,這也算是一種活著的方式。

亭長負責這一片的民生事務,吃不飽飯也被包括其中。

因此亭長“歡迎”大家來蹭飯。為什麼加引號?因為亭長的老婆不喜歡。

既然是一家人,自然希望自己過得好。不僅要自己覺得,也要別人覺得。

韓信常來吃閒飯,顯然是因為他覺得亭長有能力負擔自己的飲食。

但一次兩次可以,這裡又不是救濟站,亭長也畢竟不是財主。在財主家吃飽飯還需要幹活呢?在亭長家裡吃飯不需要幹活嗎?

亭長的妻子想:我辛辛苦苦做飯,是給家人,給有需要的人。韓信是個有需要的人,可他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我憑什麼給這種不自律的人吃飯呢?

一段時間後,亭長家裡不等韓信來就早早開飯了,所以韓信來了沒東西吃。

強行要?這不是自取其辱嗎?走吧。

韓信就走了,他覺得自己沒臉,更沒理。

但是他也生氣。韓信認為這是一種侮辱。但是這不怪人家,因為當時的他確實像個無賴。

不一樣的韓信傳奇:落魄時節

韓信和老大娘的故事

韓信照樣沒飯吃。

他看上了一個老大娘的飯。而且是老大娘主動給他的。

別人的飯,能讓自己填飽肚子,不再忍飢挨餓,韓信是這麼想的。

一吃就是十幾天。

韓信說:“謝謝老大娘的款待,將來發達了,我一定不會忘記您的。”

老大娘覺得受了侮辱:“我給你飯不是為你報答我,你要真是大丈夫就該自己找飯吃!”

韓信不敢生氣了,人家說的對,自己沒有理由反駁。

誰也不知道這時候的韓信心裡在想什麼,但是他絕對不會料到自己以後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韓信為什麼只吃了十幾天?

答:老大娘是為了洗衣服才來到河邊。來到河邊看到了韓信,才會心生憐憫,想給韓信吃。如今話也說開了,自己衣服也洗完了。韓信於情於理都得不到食物了。

韓信是個要強的人。

韓信和屠夫的故事

不一樣的韓信傳奇:落魄時節

屠夫算是正經職業,雖然每天跟殺生打交道。屠夫是個年輕人,和韓信差不了多少。

屠夫更加看不起韓信了,有手有腳,到處蹭飯,不像是個大丈夫所為。

韓信喜歡刀劍,或許他私下裡研究這些,但他的武功並不好。

這不是一本武俠小說,是要尊崇歷史的。一個武功不怎麼好的無業遊民天天帶著佩劍,不是讓人笑話嗎?

屠夫侮辱韓信,想讓他殺了自己。

當然不是真殺,屠夫只是嘲笑韓信是個紙老虎。

韓信下不去手,只能服從了另一個條件——從屠夫的胯下鑽出。

男兒膝下有黃金,男兒有淚不輕彈。

韓信也有,但他願意忍辱負重。他要爭一口氣,證明自己不是屠夫口中的膽小鬼。但是在屠夫眼裡,韓信不敢拔刀,已經是膽小鬼了。不僅屠夫這麼看,周圍人也這麼看。

韓信,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個腦袋。

他有個性,有自己的選擇。

他是一個無業遊民,至少到目前為止。

對了,最後補充一點,這些事發生在淮陰縣。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