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悲觀如此重要?讀完你會受益匪淺!

2022-01-01由 我是老鋪 發表于 歷史

為什麼悲觀如此重要?讀完你會受益匪淺!

“完了!徹底完了!”

10000多將士,望著身後奔騰呼嘯的大河,聲音中透露著絕望。這是2200多年前的一天,劉邦麾下的“總司令”韓信準備與趙王趙歇、趙軍統帥陳餘決一死戰!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背水之戰!

背水之戰的總策劃人韓信,作為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軍事天才,他不拘泥於古法,跳出了慣性思維,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和計策,準備換取生存和希望。

《史記》記載:

“······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韓信之所以敢賭背水之戰,在於他對對手的“知根知底”。如此,韓信這才有一定的信心,敢於在鋼絲繩上舞動身姿。

然而背水之戰的“參與者”,也就是韓信“放置”在滾滾大河前的1萬多士兵,卻毫無樂觀而言。除了悲觀、除了絕望,恐怕難以找到積極的詞語來形容他們。

背後是滔滔河水,身前是20萬敵軍!

在生與死抉擇之際,除了以一抵十,殊死搏鬥外,將士們別無求生之法!

對於將士們而言:

消滅20萬敵軍:是不得不做之事!

前後無路:導致悲觀情緒瀰漫!

戰死沙場:這是壞到透頂的情況!

檢查刀劍:只能做好充分準備!

為什麼悲觀如此重要?讀完你會受益匪淺!

奇蹟!

在恐懼+悲觀的“加持”下,將士們反而血脈噴張、勇猛如虎,最終以少勝多,斬獲勝利。

為什麼恐懼、悲觀能煥發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你可能一下子就想到“求生欲”這個詞,不假,事實上不只在生死抉擇時,恐懼和悲觀能如此“有力”,在其他領域或時機上,悲觀一樣能創造無限可能。

心理學家朱莉·諾倫(Julie Norem)曾對應對挑戰的兩種不同戰略進行了研究。人們在遇到挑戰的時候,會出現一下兩種情緒和狀態:

一種是戰略性樂觀主義(strategic optimism),

一種是防禦性悲觀主義(defensive pessimism)。

戰略性樂天派會做最好的打算,冷靜且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挑戰,並且為自己設定不低的期望值;

防禦性悲觀者則是“恐懼加身”,不得不去做最壞的打算,內心焦慮而恐慌,想象著結果肯定糟糕透頂,做的事情也會到處是錯。

如果讓你給“戰略性樂觀者”和“防禦性悲觀者”打分,想必你大機率會把“優秀”加冕於前者的頭上,而後者則可能出現“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人性天生肯定和支援樂觀,而對悲觀,不論個人認知還是主流思想都對其“大加批判”。可是在某些時候,負面思想卻是一股強大的積極力量。

比如背水一戰的將士,他們悲觀嗎?恐怕不能再悲觀了!他們恐懼嗎?恐怕沒有多少人比他們更恐懼!

然而正是在這種悲觀和恐懼的瀰漫下,他們卻創造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

朱莉·諾倫聯合一名同事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試驗者分為3組,讓大家(都是新手)在前方投射飛鏢。

A組的人,必須是樂觀派,想象著自己肯定會有完美表現;B組的人,必須是悲觀派,想象著自己肯定會差的離譜,會嚴重丟臉;C組的人,不偏不倚,保持輕鬆狀態即可。

為什麼悲觀如此重要?讀完你會受益匪淺!

最後結果顯示:

在投射飛鏢的準確率上,悲觀派比樂觀派或保持輕鬆狀態的人都要高出30%左右。

在另一個實驗裡:朱莉·諾倫告訴防禦性悲觀者,他們很棒,一定會很好地完成跟蹤任務(這項任務對於注意力和準確度有很高要求),

結果悲觀者完成任務的準確率比沒有被鼓勵時,低了將近29%,而同樣的話“放在”戰略性樂觀派的身上,精確率卻提高了14%。

2007年的一天,一位名叫劉易斯·皮尤的人,穿著泳衣、帶著泳帽和護目鏡就跳進了寒冷刺骨的北冰洋。他要成為長距離游泳穿越北極點的歷史第一人。他履歷輝煌,從南極洲下過水,也從極寒海域遊過泳,這幾年他相繼打破了多項嚴寒海域的長距離游泳記錄。

“你會喪命!”

“這是不可能的!”

“你肯定瘋了!”

在出發前,親朋好友對其行為,呈現出一片悲觀情緒。

“這肯定是一場災難!”皮尤把夢想當做成了不得不做之事。此刻站在北極點顫抖著準備下水的他,意識到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並沒有讓自己振作和樂觀,只有悲觀無休止地纏繞著他。但是在這個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上,他已經沒有後路,然而他發現負面的思考不斷地提醒著他:

這裡可能出錯、這裡還需要準備、這裡要注意細節等等。

最壞的情況他早就想到了,他不得不做足充分的準備,並想方設法避免遇到的每一個風險,他開始制訂計劃,比如游泳前在冰上停留更短的時間;再比如游完之後立刻回到船上等等。

最終凱旋的劉易斯·皮尤說道:

“訣竅就是讓恐懼和悲觀成為你的朋友。恐懼和悲觀使你準備得更加充分,能更迅速地看到潛在的問題。”

為什麼悲觀如此重要?讀完你會受益匪淺!

現在我們聊聊——

防禦性悲觀主義產生“積極能量”的原因和前提:

1、任務不得不去做

假如你是一個超級懼怕當眾講話的人,這時突然有人拿著一把槍,對準了你的腦袋,要你3天后這個時候,完成一場5000人掌聲雷動的10分鐘演講,或者就斃了你。

你該怎麼做?

顯然,在生死抉擇之際,你肯定會想方設法,完成這個不得不做之事。

2、考慮到最壞的情況

最壞的情況就是子彈射向你的腦袋,然而求生欲不允許你繳械投降和含糊應對,所以在恐懼焦慮和悲觀的多項夾擊下,你別無選擇,只得想方設法避免出現最壞的情況。

你會拼命寫演講稿、拼命訓練口才、拼命琢磨演講語氣和手勢等,並且你還會不斷地檢查哪裡會出錯,哪裡還有不足。

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未知比失敗的結果更可怕。事實上在行動之前我們的憂慮就達到了頂峰。而當我們開始做這件事時,我們幾乎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

3、制定嚴謹計劃

您會計劃一小時前做什麼,一小時後做什麼;上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等等。

當然,防禦性悲觀主義不可隨便使用,它有其適用範圍

1、當你對某個任務不得不做或者堅定不移時,防禦性的悲觀主義就是一種正確之舉。

2、但是當任務非必須或者你內心搖擺不定時,防禦性的悲觀主義只會雪上加霜。

感謝閱讀,每天都會有優質內容持續奉上。歡迎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