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2021-11-09由 艾鞏小可愛 發表于 歷史

導語:

"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巢裡"是形容女人驕奢淫戲,放蕩不羈的句子。

古人有云:“自古紅顏多薄命,自古紅顏多禍水”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巾幗英雄終敵不過紅顏禍水。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在少數。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就是其中之一。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權,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文化的融合,除了其本身的文化與中原文化不存在較大差異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改革的成功,政策的執行。最重要的是原因就是英明的統治者。而歷史上還有一些“荒唐”的少數民族政權的改革與制度,將自己的王朝推向了覆滅。典型的代表就是由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

“子繼母亡”制度

起初,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實施這項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效仿漢武帝斬殺鉤弋夫人,是為了避免皇帝年幼,其母親專權的威脅。避免自家的權力落入後宮龐大家族勢力的手中。但不得不說,真的缺乏全面的思考,看問題的角度太過於片面化。

導致了以下幾個問題: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一拓跋珪)

第一

漢武帝斬殺鉤弋夫人是因為其手中掌握家族的龐大勢力,而繼位的皇帝年幼,鉤戈夫人干預朝政可能性是極大的。而拓跋珪在下令實施“子繼母亡”制度時,名義上是殺死了親生母親,而可能的是這位“太后”手中並不掌握權力,並沒有實在的家族勢力作為支撐。顯然,就像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一樣。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二拓跋嗣)

第二,

一旦皇帝的親生的母親逝世,就會有皇帝的養母來繼承太后,而此時的“太后”可能真正的掌握權力,“太后”跟皇帝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血緣關係,此時,相較於皇帝的嫡系親母來說,更容易實施專權。像馮太后,胡太后都不是皇帝的親生母親卻掌握著實權。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三北魏勢力分佈圖)

第三

,拓跋氏作為少數民族,多豪放,皇帝大多好色,好酒,對待自己的兒子更是不太上心。從小皇子的成長往往多跟自己的母親的親近,母親逝世,自己的乳母往往就會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代替母親的角色。這也會造成類似宦官專權的結果。

第四

,北魏還有一個習俗就是“鑄金人”。前朝誰鑄出金人,誰就有資格當太后。這樣一來,後宮中就會出現三個名義之上的太后。而掌握權力的往往還不止一個,這樣不僅起不到防止專權的效果,還會加大這種存在的隱患。可以說,拓跋珪實施的這項政策,真的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並且,致使出現了胡太后掌握權力掌控朝廷的局面,直接導致了北魏的覆滅。這就引出了下一個歷史事件。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四北魏胡太后)

“河陰之變”直接導致了北魏的覆滅

由於從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開始,就實施的“子立母亡”制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弊端。而其中“河陰之變”就是最嚴重的影響,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北魏的覆滅。原因就是當時馮太后還在世,而馮太后就是因為這種制度從而掌握了大權。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五北魏馮太后)

因此,

當宣武帝元恪跟馮太后提起不想殺親母的時候,馮太后並沒有理睬。在馮太后逝世後,胡太后開始掌權。胡太后生性放蕩,驕奢淫逸,不僅沒有馮太后那般的睿智與賢明,偏偏還寵信奸臣,眷養男寵,禍亂後宮。皇帝元詡不滿其作為,被胡太后毒死。後胡太后又立元徹為皇帝,又開始了自己的掌權時代。

兵馬將軍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由,起兵謀反。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六河陰之變)

於河陰發動叛變,將胡太后與幼帝元徹生生溺死在黃河之中,又將皇宮中兩千多名皇宮貴族斬殺,這就是“河陰之變”。可見,手段極其的殘忍與血腥,這種結果無疑歸咎於“子繼母亡”制度的弊端。也最終導致了北魏的覆滅。

“遷都中原”制度

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權,建立國家容易,治理國家難。北魏建立政權的時候就面臨這樣的問題。中原文化相對於貴族階級的文化更先進,更文明。生產力,勞動力,科技水平等多個方面來說,中原文化都處於領先的位置。在這種狀態下,僅僅依靠蠻力去征服一個種族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統治了該地區的人們,卻始終達不到真正的融合,實現真正的大一統。當時的皇帝孝文帝在馮太后的支援下開始實施遷都,進行文化的大融合。將政權的首都由西安牽制洛陽。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進拓跋民族與中原文明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民族的統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實現真正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礎。但對於當時的政權來說,存在了巨大的隱患,並沒有進行有效的解決。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七北魏孝文帝)

一個方面是貴族階級的沒落並沒有進行妥善的處理。"遷都中原"制度

實施並執行之後,在人才選拔方面更多的採用了中原人,先前的拓跋貴族在競爭中並不具有優勢。透過正規的渠道很難進入領導階層,而門閥制度又被極大的消除,很多貴族階層在當時可謂很艱難,因此在當時大多掌握實權的位高權重者都是中原人。昔日的貴族手握實權而如今變得平庸,當然會引起貴族階層的不滿。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朝廷內部的矛盾愈加深化。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八六鎮位置)

另一方面就是武將的用途也被消弱。

“遷都中原”之後,雖然掌握實質兵權的還是拓跋貴族,但之前“六鎮”是用於抵抗北部柔然部落的侵犯,現在遷都之後,“六鎮”距離都城的距離過於遙遠,柔然進軍之後,等從都城的大軍趕到時,柔然大軍已經消失了。

“六鎮”也被稱為“流放之地”。北魏無疑是將“六鎮”拱手讓予他人,由於缺乏庇護,六鎮在之後的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不斷的經受戰火的摧殘,不斷地被燒殺搶掠。

其實,"遷都中原"本質上不會成為動盪的因素,但是由於統治者並沒有進行有效的後續措施,致使社會發生了動盪

“六鎮之亂”間接導致了北魏的覆滅

孝明帝在位的時候已經達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北部六鎮的鎮守官兵和各族人們開始不斷的招募自己的隊伍,擴大自己的實力,富商與地方官員軍隊勾結,紛紛建立自己的隊伍,其中最為強大的就是爾朱榮。

雖然朝廷也曾多次的進行鎮壓,但是力量過於強大,每次都是損失慘重。甚至於發展到後來,河北,關隴也紛紛響應,最後,不得不借助於柔然的勢力將起義鎮壓。但這時國庫由於常年的戰火紛爭,戰爭的消耗已經損失殆盡。間接導致了北魏的覆滅。

北魏的制度對歷史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什麼影響

(圖九六鎮之亂)

結語:

北魏的成功在於意識到了自己雖然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朝代,但是文化和生產力始終存在的不足。失敗在於沒有在進行一系列措施之後,對波及到的階級進行有效的安置。沒有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妥善的處理,缺乏

明君

的出現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解決。

一項改革與制度的變化,根本上不會影響朝代根基的變化,就在於實施改革之後是否可以妥善的解決遺留的問題。北魏的覆滅在於直接與間接的改革已經觸動了國家的根本,沒有有效的措施予以補救終會走向滅亡。

改革可以成就一個政權,同樣也可以毀滅一個政權。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發現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並進行解決,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創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