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三)

2021-12-29由 農村小回憶 發表于 歷史

南北朝時期農業

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三)

南北朝勢力圖

北魏崛起於代北,鮮卑拓跋魏是對北部中國農業發展有貢獻的。拓跋族原是遊牧民族,在其與漢族人民接觸後,逐步轉向農業。北魏建國後,加速了由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轉變的過程。北魏統治者依靠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的實力,實現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太平真君年間(440—451),下令修農職之教,使“墾田大為增闢”。“此後數年之中,軍國用足矣。”這時,北魏已經建立了堅實的農業基礎,使幾經破壞的北方農業又得以恢復和發展起來。到孝文帝施行均田制、三長制之後,北方的農業生產推到了自漢魏以來的又一個新的高度,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到了北魏後期,農業生產又遭到破壞。“正光(520—525)後,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國用不足”“百姓怨苦,民不堪命”。北魏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分裂,形成東西魏對峙局面。由於東西魏連年戰爭,“河洛之間,又並空竭”。相繼建立的北齊、北周政權,雖然先後頒行了均田制度,農業生產雖有不同程度的起色,但始終沒有達到北魏中期的高度。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三)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三)

由於北方戰事不斷,大量士族和流民給相對安穩的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技術,史大量南方未開墾的土地成為良田。 在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採取田莊形式進行生產。其中北方士族南遷時,都帶來大量部曲和佃客,唯一缺乏的是田地。 因此,他們到處“求田問舍”,不擇手段地謀取土地。如 刁逵 在京口一帶掠奪土地達萬頃。與此同時,南方士族地主也進一步擴張自己的經濟力量。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三)

淺談中國農業史(十三)

農業在士族田莊經濟中佔主導的地位。田莊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統。在耕地上種有稻、麥、粟、桑、麻、蔬菜等作物。 田莊裡的生產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隸。士族地主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是殘酷的。但它把大量勞動人手組織起來,在山區水濱進行墾植,特別是在東晉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還關心生產的時候,地主田莊對江南地區的開發是起一定的積極作用。以後,由於門閥土族日益腐朽,田莊也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梁朝後期,由於政治腐敗,橫徵暴斂,階級矛盾尖銳。太清二年(548)的侯景之亂,使各種矛盾更加激化。戰亂長達四年之久,對江南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破壞,成為六朝經濟由盛而衰的一個轉折點。此後,江南農業也就走上了下坡路。

鄉村的味道,記憶中的味道。

點選連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