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廷立太子為什麼從不“光明正大”?

2021-11-08由 撿史時光 發表于 歷史

在康熙十四年間,當時正處於平定三藩戰爭時期。在紛雜的軍中事務中,康熙帝正在準備著另外一件關於國家安定長治久安的大事。14年的六月份,康熙帝下詔禮部冊封太子來滿足大臣們的期望以及平定民心,於是剛剛兩週歲的元詔被封為皇太子。康熙帝皇帝在最危急的時刻冊封太子。他的理由就是讓權力回到原來的軌道程式中,同時也可以排除在此過程的很多弊端。

康熙皇帝想透過這種方式為鞏固皇權加強統治,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失敗。隨著太子的成長,太子周圍也聚集了一批黨羽。與此同時滿漢群臣的矛盾也矛盾被拉大,對皇帝十分不利結果導致太子被廢除。因為皇子周圍結黨營私,窺視朝政,康熙帝心力憔悴,再也不輕易的說出立太子這件事情。康熙帝對待立太子這件事上很是消極,進而導致了在康熙帝死後,沒有設立太子,政局一度很不穩定。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廷立太子為什麼從不“光明正大”?

一、建立制度的困難重重和政治鬥爭問題

在康熙時期。立太子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皇子與王公之間,大臣之間都相互勾結,並且嚴重危害到了皇權的穩定。康熙皇帝在政治鬥爭中生活,觀測形勢後,果斷出擊。在康熙四十二年將索額圖收押,直到索額圖病死。索額圖是康熙皇帝身邊的人,在鰲拜被消滅後他更加被重用,被授予了一系列官職。最初,索額圖對康熙帝在鞏固皇權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後期與太子一處後,結黨營私對皇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終被康熙帝的所軟禁。

康熙帝無法容忍他的這一行為,在他死後康熙帝更不念他以前的功勞,依舊在大臣面前說他是第一罪人。在雍正皇帝即位後,立即推行了秘密建儲制度。在雍正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這天,雍正皇帝詔見滿朝文武大臣,在他看來,自己的皇子都年幼,建儲這件事情事關重大,必須小心,雍正帝決定將立太子的密旨藏到御書房的匾後面,以備不時之需。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廷立太子為什麼從不“光明正大”?

二、秘密建儲制度的確立及其漸變過程

雍正皇帝認為太子不可不立,但是也不能昭告天下。雍正皇帝深思熟慮後便確立了這個秘密建儲制度,就是決定將寫了儲君名字的聖旨藏到乾清宮的匾額後面。他的這一個制度顯然是成功的,而且在十三年後,十分順利的轉接了皇位。但是對於乾隆皇帝來說,因其被儒家思想文化所薰陶,秘密建儲制度只需要批判的繼承,因為這個制度屬於前代遺產。所以在乾隆元年時昭告天下大臣遵守先皇方法,皇帝要親自書寫確立太子人選的密旨,並將密旨藏在光明正大的牌匾之後。

但是乾隆帝認為秘密建儲制度只是為了加強皇權,並不能造福後代子孫。乾隆皇帝認為等到以後太子年紀大了之後,見識增加,有志又有謀略,沒有驕奢淫逸,再昭告天下。因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頗深,並將立太子看作是一種完美政治。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病逝,乾隆皇帝悲痛欲絕,再加上其他事情影響,導致了他的性格大變,君臣關係緊急,是乾隆皇帝繼位後的一次意義重大調整。

在此事影響下,乾隆帝立太子也開始更傾向於保守。自古便有嫡長子繼承製,乾隆皇帝也受此影響,但是他剛開始立的兩位嫡長子為儲君先後早逝。孝賢皇后的病逝,以及兩個嫡子的早逝,讓乾隆皇帝放棄了他的這種想法,而且十分的自責,常常埋怨反省自己。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廷立太子為什麼從不“光明正大”?

三、秘密建儲制度中思想的轉變

乾隆皇帝王公大臣的關係重新審視,使得他對設立太子的思想發生了改變。在經歷了孝賢皇后的去世,皇子的早逝以及其他臣子事件,乾隆皇帝感受到了政治上的壓力與困難。他發現,大臣們不僅不能分擔憂愁,甚至違背倫理道德。在大的災難面前君臣理論和關係顯得蒼白無力,乾隆帝不但生氣震驚,而且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獨,以至於開始否定自己的言行。在統治觀念上,他也放棄了當初的儒家思想,從而選擇了強硬的態度來維護自己的地位。這些導致了立儲制度的停滯不前。

在乾隆年近古稀之時,金從善冒死進諫乾隆皇帝明立太子,使得乾隆皇帝重新思考要明確秘密建儲制度。於是他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並昭告天下以安撫民心。他認為立太子不一定要立嫡長子,並且列舉了三大案例來表明自己的立賢不立長的觀點。這一事件反映出了乾隆皇帝立太子的思想顯然發生了以下兩個變化。第一不再堅持嫡長子繼承製。

第二,並不把自己的失敗推給上天,而是更加註重反省自己,意識到選太子一定要選更有才能的皇子,這樣才能更好的去造福百姓,更好的去維持社會的安定。實際上,康熙,乾隆皇帝對嫡長子繼承製的廢除,更好的加強秘密建儲制度的秘密性。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廷立太子為什麼從不“光明正大”?

四、秘密建儲制度的完善

這個制度的動力主要源於皇權的逐步集中。在康熙和乾隆時期,建儲制度的完善就是皇帝的權力逐步集中的過程。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他想要強化皇權,就肯定忍受不了權力的分割,皇帝對於分權是無法容忍的。在康熙帝時,他多次廢除太子。在雍正帝上位時,他便明令禁止官員與儲君來往,這些都說明了皇帝對分權的無法容忍。按照清朝法律法規,上三旗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他們比下五旗更加尊貴,所以上三旗大臣必須以效忠皇帝為本分。

皇帝又對大臣的權力進行了打擊和削弱,皇帝害怕他們與皇子進行結黨營私。因此在這種強力的打壓之下,王權得到了鞏固與加強。由於秘密建儲制度的執行,朝臣都在猜測未來的皇子是哪一位。也有不少大臣百般迎合,私下與皇子勾結。為了防止宗門斗爭,皇帝對違反禁令的人進行了打擊和嚴懲。但是明文規定卻止不住這些結黨營私的現象私下發生,還需要從根本來入手。要在皇子身上入手,禁止他們與大臣私交,這是清朝的家法家規,但是皇子們卻不以為然,多次觸犯。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廷立太子為什麼從不“光明正大”?

於是乾隆更加註重書房師傅的品德優劣,在此之後又釋出條文,對師生的行為進行了約束與規範書房內師生不允許交談國家事務,不得以詩文來交流 害怕太子去結識黨羽而不利於皇帝的集權統治。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實踐,建儲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明立到秘密建立太子,又加上當初的嫡長子繼承製,秘密建儲制度越發完的完善。他們三人的目的各不相同,側重點也不相同,但是都是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

其中康熙皇帝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其中的最高權利,這便是旗權,而雍正皇帝只是試圖去解決儲君結黨營私的問題,乾隆皇帝是第一個秘密建立儲君的皇帝乾隆。乾隆皇帝在社會輿論是反覆說明,建立儲君對社會國家的危害和好處。由此可以看出他早已明確了雍正秘密建立儲君的好處,乾隆皇帝基於先前兩位皇帝的總結,使得秘密建儲制度更加完善,同時也加固了皇權,更加保證了最高統治權的順利交接,有利於清朝的統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