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都江堰堪稱工程史上的奇蹟,李冰是如何把它建成的?

2021-11-06由 歷史課本背後的故事 發表于 歷史

公元前316年,秦國滅掉了西南地區的蜀國,疆域面積擴大了近一倍。

這天,秦昭襄王召見大臣李冰,對他說:“現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那裡併入秦國不久,人心不穩,需要你加倍努力!”李冰說:“我一定會竭盡所能,不辜負大王對我的信任。”

李冰深受秦昭襄王的重用,他不光是個能幹的官員,還是傑出的水利工程專家,曾經負責興建過幾個大工程,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都江堰堪稱工程史上的奇蹟,李冰是如何把它建成的?

李冰到了蜀郡後,立即著手調查當地的情況。蜀郡有一個土地肥沃的大平原,叫做成都平原。李冰感到奇怪的是,這裡人煙稀少,開墾的田地也不多。

李冰帶著滿腹疑惑,去詢問當地百姓。一位老人指著貫穿平原的岷江,說:“就是因為這條害人的河,從我小時候記事起,它就年年氾濫,不光莊稼顆粒無收,連村莊都要被淹沒。大人您要是晚來幾年,恐怕這裡的人全部都搬走了。”

李冰恍然大悟,這裡本該是一片富饒的土地,卻因為河水氾濫成災,人們無法安居樂業。他暗下決心,必須治理好這條河流。

李冰先對岷江進行全面考察,不畏艱險地深入高山密林,追蹤岷江的源頭,還長途跋涉,沿江漂流,直達岷江與長江的匯合處,掌握了關於岷江的第一手資料。

在岷江的上游一帶,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而到了下游的灌縣,地勢一下子變得平坦,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就淤積在這一段河床裡。雨季發大水時,洪水沖決堤岸,造成水災。此外,灌縣城西南邊,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流到東邊的農田,導致成都平原出現東旱西澇的局面。

都江堰堪稱工程史上的奇蹟,李冰是如何把它建成的?

李冰意識到,要消除水患,就應該在平原上廣修渠道,這樣既能瀉洪,又有利於灌溉農田。然而,他不得不面臨著一個難題:開鑿巖石堅硬的玉壘山。

當時的開鑿技術極其落後,沒有炸藥,不能使用爆破的辦法,就連鐵製工具都很少,大部分是銅製和木石工具。李冰苦苦思考了一番後,決定尋求當地經驗豐富的匠人幫忙,得到了一些寶貴的建議,他總算有了一個辦法。

李冰讓民工在岩石上燒火,等到岩石的溫度變得很高時,馬上用冷水澆到上面,一熱一冷之間,岩石就發生爆裂。然後組織人員用工具順著裂縫,撬開岩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終於開鑿出一個水渠通道,其形狀像一個瓶口,取名為“寶瓶口”。

都江堰堪稱工程史上的奇蹟,李冰是如何把它建成的?

為了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需要在岷江中建一個堤壩,雨季時把堤壩的閘門開啟,減少寶瓶口的水量,使農田不被水淹,旱季時關閉閘門,讓足夠多的水量透過寶瓶口,保證農田灌溉。

李冰組織民工把大石頭拋入江心,打算用這種方法堆積起一個堤壩,想不到水流太急,石頭很快就被沖走。李冰只好另想辦法,一個多月過去了,仍然沒有想出對策。

這一天,他從當地集市上經過,看到當地人在路邊販賣大竹籠,他頓時受到啟發,回去後,馬上聘請幾個竹工,讓他們編制一批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然後在裡面裝滿圓形的鵝卵石,再投入江中,大竹籠竟然屹立在湍急的河水中,紋絲不動。

這是什麼原理呢?原來裝有鵝卵石的大竹籠,重量相當於一個巨石,但是鵝卵石之間有縫隙,這大大減小水流的衝擊力,所以不會被沖走。製作大竹籠和挑揀鵝卵石,都能夠就地取材,簡單易行。

隨著一個個大竹籠堆積在岷江中間,堤壩終於建成。堤壩的形狀像魚頭的嘴部,被稱為“魚嘴”。

都江堰堪稱工程史上的奇蹟,李冰是如何把它建成的?

魚嘴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主幹道。東股叫內江,是支流,同時是灌溉總渠,渠首就是寶瓶口。在寶瓶口下游,李冰親自規劃和修建了許多溝渠,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灌溉水網。

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當內江水位過高時,就開啟平水槽的水閘,讓洪水流入外江,保障農田免遭水淹。飛沙堰也不可或缺,它能夠排洩掉流入內江的泥沙,減少寶瓶口的泥沙淤積。

經過幾年的努力,都江堰終於全部建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還使三百多萬畝農田得到充足的灌溉。從此,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都江堰堪稱工程史上的奇蹟,李冰是如何把它建成的?

李冰卻仍然不滿意,他認為,都江堰雖然建有減少泥沙淤積的設施,但是幾年下來,難以保證水渠被泥沙堵塞,而且岷江的水量季節性變化很大,必須為都江堰的長久使用做好打算。

為此,他制定了定期維修和監控的辦法。每年冬季,岷江水流較小,李冰都要組織民工,掏挖內江淤積的泥沙。清理完泥沙後,在魚嘴西側,用榪槎(這是一種用來擋水的大型三腳木架)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以滿足灌溉之用。

由於李冰考慮周密,設計科學,都江堰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裡,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和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堪稱水利建築的奇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