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廣西|壯族銀飾

2021-11-05由 美麗廣西網 發表于 歷史

廣西|壯族銀飾

廣西龍勝縣龍脊壯寨壯族揹帶銀飾。

壯銀的和親

壯族銀飾的種類,常見的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鍊、戒指、銀鐲、釦子、煙盒、針線盒等。銀飾的製作工藝上使用了鏨、刻、鏤空、掐絲、點珠等技法。壯族銀飾中,圖案多選花果、魚鳥、靈獸等形象,還有一些幾何圖形和抽象的造型。

廣西|壯族銀飾

廣西龍勝縣和平鄉平安寨壯族銀飾掛件。

百色,是近代對壯族銀飾使用記載得比較清晰得地方。清末民初時,“女子飾品,有髮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隆(今田東)“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從此可見城廂的生活相對鄉村也要富裕些。西林 “惟女子最愛佩戴簪釵、耳環、手鑼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質,貧者用銀質”。

廣西|壯族銀飾

廣西龍勝縣和平鄉平安寨壯族銀飾。

廣西|壯族銀飾

廣西那坡縣龍華鄉達文屯壯族魚形銀飾。 廣西那坡縣龍華鄉達文屯壯族魚形銀飾。

桂東南的壯族銀飾品,款式精細、講究,款式受粵東影響較大。沿潯江各支流上溯,銀飾也呈現出不一樣的變化。桂江上游,桂北龍勝壯族婦女的項圈多的可達九個,與其地相接得湖南通道侗族、瑤族的項圈類同。而柳江上游,貴州從江剛邊的壯族佩戴的項圈,也和周邊侗族村寨的款式相同。使用銀質雲肩的民族並不多,紅水河上游,雲南文山壯族的銀雲肩,與周邊的景頗族、彝族銀雲肩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些相似,有可能因為銀匠流動、商品流通,或是通婚的方式得來。

在廣西龍勝到三江這個區域,有不少的烤藍飾品遺存。烤藍工藝,清代流入民間,相對其他制銀工藝出現於民間的時間較晚。該地區的烤藍銀飾有掛鎖、掛件、手鐲和帽飾等。飾品造型大,扭絲鑲邊粗,烤藍料濃豔厚重,與梧州傳世的烤藍飾品相比,造型更加奔放。

廣西|壯族銀飾

廣西天峨縣三堡鄉壯族服飾。

河的流域與路的交通,影響著文化風向。雲南廣南,雖然地處西南一隅,但歷史悠久,自唐代起就是特磨道所在,也一直是宋朝廷在西南買軍馬的 “買馬道”沿線大鎮。這裡的壯族女子成年後,會在領口扣起銀扣。金屬紐扣,也是唐代貴族的服飾的一部分。《狀匣遺珍》裡說,明清之際,南方中上層的婦女流行以金銀製作紐扣。清中期以後,流行改為用綢緞盤扣,此後金銀紐扣存世較少。

當中原的女子隨著時尚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妝匣,遠離繁華的壯族女子還生活在明清的意境裡。

銀飾,是否能失而復還?

廣西|壯族銀飾

雲南省邱北縣八道哨鄉上那龍村壯族(黑沙支系)上衣雲肩銀飾。

廣西|壯族銀飾

雲南省邱北縣八道哨鄉上那龍村壯族(黑沙支系)上衣襬銀飾。

銀,是一種可熔解再造的金屬

老舊銀飾會呈現黑灰色,顯得不那麼美觀,這是民間銀飾“換代”最大的原因。沒有圖形記載,那些隨著時光流逝了的銀飾無法重現。但餘存的為數不多的傳世銀飾,是否能勾起壯族人對過去的記憶?

在《壯族簡史》上,有一幅“壯族分佈圖”。圖上顯示大多數壯族人,都生活在紅水河流域。如果為這些區域,標上佩戴銀飾的壯族照片,會發現,越靠近紅水河干流、下游的,越接近發達城市的地區,傳統銀飾的使用越少。隨著 20 世紀移風易俗的運動,大多數接近漢文化區域的壯族人已經遠離了傳統銀飾裝扮的生活。

隨著壯族人民生活水平、經濟收入的提高,富裕起來的壯族人又開始追求形象上的裝飾。在一些傳統銀飾文化斷代、低層次旅遊開發的地方,為了博人眼球,壯族人或者說演員們,戴起了苗族、瑤族標誌性的銀飾,給人一種視覺混亂的印象。辨識民族身份的基本方式就是服飾,如果服飾亂了,那人們又該如何認識壯族呢?

由於傳統銀飾的缺失,壯族人要找回自己的裝飾符號並不那麼容易。但云南省八寶鎮坡現村,壯族銀匠還在繼續打造新的壯族銀飾,坡現村全村均為世居壯族,村裡曾有 90% 的農戶從事銀飾加工。據記載,坡現銀匠世家的制銀技藝,來自數百年前廣西賓陽的銀匠。銀匠蒙智剛作為其中傑出的代表,已成為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壯族銀飾的傳承與發展,還要靠壯族人自己去追求。

摘編自:《美麗廣西》

文/覃妮娜

圖/梁漢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