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2021-11-03由 茶人戎新宇 發表于 歷史

千萬年前自先祖踏上中華大地,中國便是茶葉賽場上無可匹敵且絕無僅有的領跑者。中國人創造著一個又一個關於茶的傳奇,引領著茶的各種潮流。茶自古而來都是中華大地繁榮的縮影。

從茶伴隨上古先祖茹毛飲血開始,隋唐時期國富兵強,物資富饒,茶業興盛;重視文化的宋朝,對茶的追求也達到極致的美輪美奐;明清更是將製茶工藝推動到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的茶不但伴隨著王朝的興盛,也塑造著世界的風貌。她引領了日本的行茶儀軌,重塑了歐洲的海上版圖,加速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貿易。茶不只牽動中國,更改變了世界。反觀茶之於中國,國興則茶興。隨著鴉片戰爭告終,中國國門開啟,五口通商,全國上下茶業出口大繁榮。日益增多的茶行、茶貿易,讓中國的茶產業扶搖直上。

但這樣的好景不長,1921年,中國茶產業從昔日壟斷的出口貿易,即全球100%的佔有率,萎縮至僅9%的窘境。這短短的幾十年,是誰悄悄撼動了中國茶的千年基業?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Catarina de Bragança畫像 Peter Lely繪製 1665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下午茶場景,Edward Percy Moran (American, 1862-1935)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將茶葉作為嫁妝帶到了英國的土地上,從此,英國颳起了茶葉流行旋風,英國人心甘情願當上了”茶奴”。 17世紀的英國餐桌上,茶杯空了又滿,反反覆覆;17世紀的海上版圖上,木質帆船在海岸線上乘風破浪,來來回回,運輸著源自中國的神奇樹葉。英國從17世紀初對茶葉聞所未聞,到當今每個英國人每天3至9次的飲茶習慣養成,短短几個世紀裡,茶擊敗了琴酒、咖啡、啤酒等各種飲品,獨佔了英國飲品消費量的半邊天下。到了18世紀,英國茶葉的進口量在短短一百年時間內暴增了25000%。18世紀末,英國僅倫敦就出現了2000多個茶館,茶之芬芳無處不在。茶葉甚至被寫入普通的女僕的工作契約”2月19日給簡。道伊的9個月的工資是15磅16先令,她被允諾得到一磅的茶葉,價值16先令。”英國人對茶的摯愛一直延續至今。

18世紀末,英國試圖自己在殖民地栽培茶樹,以緩解茶葉採購而造成的巨大經濟赤字。終於在1823年阿薩姆地區發現了當地野生茶樹品種,英國人不遺餘力地學習中國的茶葉種植技術、收集中國的茶種、茶樹,甚至中國的製茶師傅,帶去印度,開闢新的茶園、茶廠。1880年,短短几十年時間,印度的茶葉種植面積就達到了843平方公里。1888年,印度的茶葉產量首次達到了8600萬磅,英國從印度進口的茶葉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印度一舉取代中國茶葉在世界市場的壟斷地位,成為英國的最大茶葉出口國。至此,英國人的茶葉夢終於夢想成真!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英國飲茶風尚

在天平的另一端,中國茶葉卻經歷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轉折。鴉片戰爭後,廣州壟斷中國海上對外貿易的時代宣告終結。五口通商,各個港口不斷湧入多世界各的貨船,在1886年達到歷史頂峰。當華人沉浸在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的茶葉出口盛世的時候,殊不知那一年卻是”經濟珠峰”的頂點,中國茶業由盛轉衰,並由此開始江河日下,驟然衰退。

此時的中國並不知曉本國以外發生了怎樣的變革。公元1900年,印度的茶葉出口總量已超越中國,斯里蘭卡、印尼也緊接其上。公元1921年,中國茶產業達到歷史谷底,出口量從原先的壟斷地位的100%下降到觸目驚心的個位數。原先滿載貨物的商船碼頭此時一片蕭條,各國商船也不再繞道東海南海,轉而駛向印度、斯里蘭卡進行茶葉的交易。中國的茶業帝國之位,無奈只能讓位於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甚至日本,這無不讓國內茶商、茶農受到沉重的打擊。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斯里蘭卡茶園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assam 茶葉製作流程

但此時僅是噩夢的起點,中國茶不僅外銷市場衰落,就連內銷市場也被國外茶葉侵佔。受到海外茶葉市場的衝擊,上海的百貨商店、麵包店乃至小攤小販,都在出售著各種規格、各種款式的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生產的罐裝茶。國茶變得毫無銷路,全國茶行業一片蕭條,大量的茶農無奈之下只能廢棄墾種的茶園,改種其它經濟作物。種茶已經讓茶農入不敷出,難以維持生計。中國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點!

回首往昔,中國人的祖先曾憑著勤勞智慧,製出了品種各異、流芳百世的好茶,俘獲了中國人的味蕾,也更征服了世界的茶杯。然而在中國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下,固步自封的”經驗製茶”和不求發展的”閉門造車”,致使無人探究、鑽研茶葉種植技術及製作技藝, “種茶賣茶之心,均不肯留心講究……不肯易其老樹,以致所出之葉,難以製作好茶”,天真地以為靠著祖宗”吃老本”,就可以一本萬利,坐享其成。

中國人食茶、飲茶有數千年的歷史。從以茶治病、以茶修心,到”茗”揚天下、叱吒風雲;從全球壟斷,到淪陷失守……中國人喝慣了中國茶,也從未想到有其他國家也可以產茶,並可以產得更好、更快、更多。他們習慣了坐擁賣方市場的地位,擺出壟斷者的姿態,加之當時的腐敗政權讓越來越多的商販利慾薰心,敢於試法,他們走私茶葉、假冒偽劣、謀取暴利。以致海外客商對於中國茶葉高昂的價格和粗製濫造的品質怨聲不斷,當價廉物美的印度茶、斯里蘭卡茶出現在市場,海外茶葉市場便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英國、印度、斯里蘭卡、日本等國在19世紀不斷研究探索中國的茶葉品種,土壤特質,採摘標準及製作經驗。對茶葉種植、採製、銷售一體化管理,並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以提升茶葉的總體品質,提高產量,所產茶葉成本遠低於中國。與此同時,中國茶業仍保留著小農經濟、小批次分散化、小規模的植茶模式,各家茶農各自負責茶葉的栽培種植、採摘、初制,由於其缺乏良好的管理及經驗普及,所制之茶品質差異大,極難統一化。茶號負責茶葉的烘焙、補火、篩分、精製;茶棧、洋行負責茶葉的運銷,中間層繁瑣,層層稅賦,成本繁重。為與外國茶葉價格競爭,還有很大一批茶商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導致國外對中國茶業的信用度大大降低,每況愈下。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20世紀初日本茶葉採摘場景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20世紀初日本茶葉採摘場景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20世紀初日本茶葉採摘場景

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全球市場壟斷,中國人從不擔憂茶葉的銷售,從未被質疑茶葉品質及權威,第一次被迫站在局外,重新審視中國茶。原本對外國茶的譏笑、鄙夷和不屑,此刻都轉變成潛心學習、奮發努力,立志奪回失去的”茶葉江山”。

茶業,被視為自強的中國人最希望復興的產業,國父孫中山先生更是將茶稱作中國最重要工業之一。深入分析國外茶的優劣,闡明中國茶的優勢及癥結所在,鼓勵茶人學習西方機械化生產,增強中國茶品質,改善出口稅法,可謂一語道破,字字珠璣:

“前此中國曾為以茶葉供給全世界之唯一國家,今則中國茶葉商業已為印度、日本所奪。惟中國茶葉之品質,仍非其他各國所能及。印度茶含有單寧酸太多,日本茶無中國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產茶之母國即中國得之。”“若除厘金及出口稅,採用新法,則中國之茶葉商業仍易復舊。在國際發展計劃中,吾意當於產茶區域,設立製茶新式工廠,以機器代手工,而生產費可大減,品質亦可改良。”

——《建國方略》孫中山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20世紀初,政府派出最早一批留學生赴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等國考察當地茶葉情況,學習當地先進的種茶、植茶、製茶技術。吳覺農、胡浩川、王澤農等近代茶業先驅也在此之列。這批愛國人士學成歸國後,開始在國內各大茶區興辦茶葉試驗場、茶葉研究所,並改良茶廠,嘗試機械製茶,制定出口檢驗標準,他們用盡畢生的精力換來新中國茶業的曙光。同時,大量茶書著成問世,如《中國茶業復興計劃》、《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葉生化原理》等,方方面面的茶書相繼出版,向中國茶從業者推廣著國外的茶行業經驗,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茶農,示範指導茶葉的栽培、採摘、製作等工藝。近代茶業先驅者合眾一心,為中國茶業的再次崛起奮發圖強、宵衣旰食,他們的付出及努力甚至影響了百年後中國茶產業的佈局。

在他們的引領下,大批次的茶科所、茶葉試驗機構及茶示範廠、改良廠陸續建成,結合國外先進的良種選育和茶樹栽培技術,改善著中華大地上的廣袤茶園。原先缺乏統一管理,茶樹大小不一、種植區域分散的野放型茶園被改建成條植型茶園。條植法的推廣方便了茶園管理,規範了品種栽種,提高了採摘效率,降低了養護成本,增加了單畝產量。與此同時,各種由中國改良或研發的茶葉加工機械投入試製,生產環節的升級,品評技術的提升,質量穩定的把控,都刻下了那一代茶人的汗水和心血。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梧州茶廠老照片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逐漸中國茶以全新的形象、品質、及價格,改善了其國際市場的聲譽。短短十幾年後,茶便挑起了重要角色,在抗戰背景中擔起了出口商品第一大任,換回大量外匯,有力支援了抗戰;並用百年的時間,堅實地趕超所有對手,重新坐上世界第一的茶葉寶座。這一次,我們靠的不是資源的壟斷和祖輩的經驗,我們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祁門紅茶、滇紅工夫、英德紅茶、坦洋工夫等優良名品,經近代先驅們多年艱辛的育種改良、工藝改進,先後在多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勇獲殊榮。世界級的金獎讓中國茶以全新的陣容,重新迴歸世界舞臺,再次問鼎全球頂級紅茶之列。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70年代茶葉海報

中國茶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民國女性飲茶照片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茶葉自20世紀自強復興以來,至今尚不能及唐宋明的輝煌盛世。相較法國人對於紅酒的如數家珍:不同產地、酒莊、年份的紅酒,入口略品便知曉其一二;不同葡萄品種所釀造的酒應該搭配怎樣的酒器、食物、點心,也是留心講究。執著於expresso(意式濃縮咖啡)的義大利人對咖啡引以為豪,每天清晨從一杯咖啡開始,對咖啡豆品種、產地、烘焙方式等百般挑剔;而德國對於啤酒的熱情,從每人一年112公斤的啤酒消耗量就可見一斑,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啤酒屋、啤酒坊、啤酒花園、啤酒廣場、啤酒村和啤酒城,再加上一年一度熱情似火、讓人們”不醉不歸”的啤酒節……相比之下中國人對於國之茶飲仍有很多的事需要做,很多普及和推廣需要實踐,很多道路需要摸索,很多歷史需要反思。前路漫長,相信中華茶業的未來之路,必定能再創輝煌。

@今日頭條文化頻道 @ChinaFocus聚焦中國 @頭條歷史

擴充套件閱讀:

不得不知的十大中西茶畫 10 famous tea paintings

“嗜茶成癮”的日不落帝國與茶的百年故事

斯里蘭卡——印度洋上的一滴眼淚,因茶而榮的國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