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2021-10-29由 桃園琴友社 發表于 歷史

沉詠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一提到蘇軾蘇東坡,可能全國沒有人不知道的,即使不知道他的作品的一般平民百姓,也一定知道東坡肘子這道菜。可見東坡先生跨界是多麼的成功影響多麼廣。

東坡先生歷史上名氣太大,走過的地方也多,幾乎在他生活過的地方包括路過了的地方都會留下他的詩詞墨寶,全國各個地方的旅遊景點都會將此作為一個吸引遊客的招牌。可是偏偏對於東坡先生影響很大的雅安這個地方卻將之置若罔聞,深埋於街頭巷尾,實實在在讓人感到悲哀。

1

偶遇“東坡琴臺”

記得是2017年年底,正值冬日,寒風凜冽,放假在家的我閒得無事,聽聞位於雅安西郊近多營鎮有個新開的主題公園,名叫中國藏茶村,於是欣然前往。漫步於藏茶村漫山遍野的茶園中,滿眼皆如綠色的絲毯,一個紅色長亭顯得格外突兀。走進長亭,一看原來都是雅安當地所遺留下來的石碑,看題款所有石碑皆是清代遺蹟,風化得並不是太嚴重,走到長亭盡頭兩塊不大的石碑卻讓我看了許久。這塊不大的石碑上赫然刻著“東坡琴臺”四字楷書,另一塊刻著《原漢嘉雙鳳堂》。對於一般文物愛好者,可能覺得這就是兩塊有點歷史的普通石碑,可是對於我們習琴者而言,不亞於發現了一塊寶藏。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東坡琴臺”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原漢嘉雙鳳堂》

這兩塊石碑給我們的感覺放佛是知音,是舊友,彷彿在這荒郊野外偶遇了一位琴人,當時的心情是難以言表的,駐足觀看了許久碑文的細節,可是就這麼幾個字,並無大的收穫。拍照留念後遂欣然回家。不過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很想知道此碑的來歷。

雅州名士望漁軒居士李正彬老師是我學琴師兄,一起學琴交流多年,對於歷史古物頗有研究,有次做客李老師家中談及此碑,李老師講到此碑原在雅安五中,蒼坪山麓下,至於歷史淵源鮮有記載,所知不多。我想可能關於此碑的歷史淵源多半就淹沒在歷史中了吧。此後,關於這兩塊石碑的身世,我便再沒有去關心。

2

唐中六先生實地考察

然而,有些事情,不得不相信緣分。因為琴學大家唐中六先生,兩塊我偶遇的石碑,竟然揭開了一段圍繞東坡先生生平的故事。

2018年夏日有幸聽到中國琴學家唐中六先生的講座,講座完後也特別有幸和唐先生有短暫的交流,唐先生對於川派古琴歷史來龍去脈研究得透徹,對於蜀中琴人更是如數家珍,每個琴人的逸事唐先生都講得清清楚楚,娓娓道來,沒有一點遲礙。對於每一處古琴遺蹟更是親自走訪調查記錄,可謂真正的大家。交流其間,我偶然向唐先生提起雅安藏茶村裡的這兩塊石碑。這引起了唐先生的極大興趣。作為一位古琴文化歷史研究者,唐老師也好像發現到了大寶藏,於是我們約定抽個時間好好地去實地考察一番。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唐中六先生實地考察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唐中六先生考察高頤闕

2018年10月16日,唐老師攜夫人與學生一行驅車前往雅安,我作為嚮導有幸隨行其間。臨行前特意準備了拓片紙墨採集相關資料。車來到藏茶村,一行人步行至長亭。唐先生一塊碑一塊碑的仔細檢視,走到這兩塊碑前仔細地讀起碑文內容,唐先生見到“東坡琴臺”碑時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對隨行學生說道:我走了大半個中國考察古琴遺蹟,全國上下都沒有見到關於蘇東坡古琴的碑文遺蹟,今天終於看到了,這塊碑太重要了。

要知道作為文學家書法家的蘇東坡留下來了很多文學作品書法作品,可是作為琴家的東坡先生,在歷史上留下的彈琴遺蹟卻少得可憐。東坡先生寫了很多關於古琴的詩詞,也留下了關於古琴的理論性文章,也寫過琴曲,作為一位四川的大琴家,卻在巴蜀這塊大片區沒留下什麼古琴歷史遺蹟,實在是可惜。

3

蘇軾與雅安

唐先生回蓉後,透過對兩塊碑文的解讀,與刻款的深入研究得出此碑是“晉原傅春宣”所寫,晉原在今天成都大邑縣境內,傅春宣是清末在雅州供職的一位官員,其後人今尚在大邑縣。因為在雅州供職,也因為東坡先生兄弟在雅州讀書,仰慕東坡先生,遂刻寫此碑懷念。那麼問題來了,東坡先生是如何去雅州的呢?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蘇洵畫像

透過唐老先生的解讀,我自己也按耐不住內心的好奇,查起了資料,翻閱這段東坡先生在雅州的往事。

三蘇中蘇洵為蘇軾蘇轍之父,蘇洵成名很晚,二十才發奮讀書,屢試不第,所寫文章也不被重視。真正第一個賞識蘇洵的就是時任雅州太守的雷簡夫,雷看過蘇洵寫的文章後,大為震驚,多次舉薦蘇洵,後又被張方平和歐陽修舉薦。蘇洵才有了後來的大名。蘇對雷的恩情沒齒難忘,二人就此成了知己,平時也少不得來往。

此時的蘇洵已經四十四歲了,雷簡夫邀請蘇洵攜二子來雅州,《輿地紀勝》第一百四十七卷《雅州》記載“老蘇攜二子來謁”,雷還專門為兩兄弟在府衙後院修了一個“雙鳳堂”用以款待二位“鳳凰”,二位公子便在此處讀書習字,蘇軾在雅州是呆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其詩文多次提及雅州名勝青衣江“慈姥巖前自喚渡,青衣江上人爭扶”“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長時間在雅州讀書生活,太守雷簡夫是看在眼裡樂在心上,因為雷有一女,蘇軾因在雷簡夫家中雙鳳堂居住自然就與雷的女兒相識。蘇軾晚上讀書,此女子常常在窗外偷聽,此時正值女子情竇初開,遂對東坡產生了愛慕之情,正值蘇軾十七歲。也正是青春年少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年齡,俗話說哪個女子不懷春哪個男子不多情,一來二去兩人摩擦出愛情的火花。

這樣看來,雷簡夫分明是效仿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博得卓文君的芳心,而將兩兄弟當成鳳凰而建雙鳳堂。果不其然,雷確實給蘇洵寫了納拜帖子,雷想的是“納親而拜”而非朋友間普通的拜望,蘇洵見帖,婉拒了此事,說道“禮隆於疏,殺於親”。蘇洵的意思是,我們兩兄弟關係已經很親密了,無話不說,如果結成親家,反而好多話不能說了,影響我們兩兄弟的感情。就這樣拒絕了雷的納拜,現在想如果此事成了結為親家,估計中國的文學史都得改寫了,但是為什麼又沒成呢?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東園叢說》

久居雅州的三蘇父子在與雷的相處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雷簡夫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官員,雷家三代豪奢,行為不檢點,名聲狼藉,當地名仕諱莫如深,都心知肚明。好交友的蘇洵父子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所以礙於情面,蘇洵只得假借朋友之友誼推脫這門婚事。身為兒子的蘇軾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便逃逸山林,在眉山、連鰲山、三峰山一帶輾轉,最後逃到了青神,這才有了後面東坡與王弗之間的相知與相戀。看起來結局倒是挺美好,不過可苦了雷家這位多情專一的女子。《東園叢說》中記載:“蘇公年少時,常夜讀書,鄰家豪右之女,一夕來奔,蘇公……歲久訪問所適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多麼可惜的一位多情女子,就這樣為愛而不嫁死去。東坡有詞“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說的就是此事。

4

輾轉的石碑

兩塊冰涼的石碑字數不多,卻傳遞出瞭如此豐富的背景故事,真是一筆難得的文化財富,可現在又有多人人知道呢?隨著探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想知道此碑從何處來,這個答案也來的有緣。

去年年底,因老家有一長輩結婚,讓我幫著寫對聯,於是空手回去買紙,沒曾想到處都沒賣的,偶然想起有一老友寫對聯賣字為生,遂前往。言語間提及東坡琴臺遺物,老友想到原雅安文管所所長趙老師,於是引薦我認識,透過趙老師的講解才知道,正如李正彬師兄所言,此物原立於雅安五中學校內。2006年12月蒼坪山隧道修建,學校拆遷,此物才搬離原址(雅安五中正是古時衙門所在地)。當時很不重視這幾塊石碑,搬遷時候很隨意,差點就毀壞丟棄了。在文管所工作的趙老師,把所有的碑都集中起來保護,將這些石碑安放在文管所。不過好景不長,雅安文管所也在不久後搬遷,這些又重又大的石碑又一次面臨危機。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高頤闕

在何處安放這批石碑呢?趙老師決定把這些碑都運到位於姚橋鎮的漢高頤闕。高頤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時不會有大的舉動,於是,這批碑又在這裡躺了十多年。直到2017年藏茶村的正式運營,這些碑才又立了起來。可是離這些碑的記錄地,卻越來越遠,越來越沒有關係了。不過所幸碑還在。

趙老師講到動情處也感嘆如今的文物保護存在大問題,看得出來他的焦心,他的牽掛。當講到雅安文化歷史的時候,他又充滿了激動與自豪。幾乎雅安大大小小的文物遺蹟他都如數家珍,並且來龍去脈都摸得清清楚楚,一說到珍貴文物的遺失,趙老師也感嘆頗深,龍興寺所藏東坡墨跡何在?黃庭堅的江聲帖何在?永興寺趙孟頫的墨跡何在?

蘇東坡古琴遺蹟,竟然在這裡

高頤闕區域性:師曠撫琴

走出成都平原向西就是大山,雅安在這片大山中,似乎位於巴蜀文化的邊緣。然而,雖是邊緣,其漢文化歷史極其豐富,其中古琴遺蹟也不少。其中,位於姚橋的高頤闕,是中國漢闕中儲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漢闕,其上有圓雕師曠撫琴石刻,栩栩如生,師曠撫琴,兩隻大雁腑身哀嚎,晉平公抬起手抹眼淚。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琴曲的悲涼。至唐朝,東坡《琴書雜事》記載家藏雷琴刻款“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材”“雷家記,八日合”說明雷琴與雅州的淵源頗深,同時也有學者提出雷氏是雅安人士的說法。至宋代,東坡先生居住雅州雙鳳堂,上演了一次宋代悲哀版的鳳求凰。至元代,位於雅安南的滎經縣有專門紀念週朝大孝子也是大琴家尹伯奇的遺蹟玉鳳樓,還有撫琴亭,近日望漁軒居士李老師於漢源山中古寺獲“日色穿簾浮野草,琴聲流水落梅花”之雅聯一對,這充分說明在邊緣的雅安也有雅聲,雅樂。

5

幾點感想

文末有幾點感想和大家探討。

首先,私以為習琴者不可只注重琴技的學習,琴技私以為百日之工耳,一個再難的動作重複一百遍就可達到極其熟練的程度。而且古琴的學習是手上肌肉記憶與旋律記憶的綜合體,肌肉記憶很快就能記住音的位置。旋律的記憶唱出來學習也不是什麼難事。古琴的學習是一門綜合門類的學習,包括斫制,漆藝,音律,技巧演奏,美學理論,文學,琴史……的學習,往外延,還包括書,畫,太極,養生的問題,每一門都是有很深的學問,不可或缺,這也是學琴興趣不斷的原因,因為太深了所以總覺得還有很多要學的。

其次是關於特殊歷史文物保護的問題,如何古為今用,讓這樣文物發揮他應有的價值。以東坡琴臺與雙鳳堂石碑為例,兩塊石碑承載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在現在的藏茶村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在如今石碑安放處,又有誰能說的清他們的來歷呢?石碑是冰涼的,人是活的,何不將此碑送去他的原址,如果有可能,政府何不修建一個紀念亭子或者重修雙鳳堂,要知道蒼坪山麓環境清幽人文歷史豐富,以琴說史,也可為當地文化添彩,久而久之也會成為人文聖地。再舉一例,前不久中國藝術研究院“枯木龍吟音樂會”讓古琴發聲的活動,正是因為古琴作為特殊歷史文物,他是應該發聲,這場音樂會充分利用了文物的價值,古為今用,也真正讓古琴活起來。

第三個感想琴人還是得多出門走走看看,看看山山水水的秀美,聽聽和尚老道的嘮叨,和樵夫聊會天,和漁夫吹會牛,聽聽春山的杜鵑,摸摸冬日的白雪,在秋風中和落葉一起飛舞,用石上的流水褪去夏日的炎熱。出去看才能知道平沙落雁的大雁是怎麼撲騰著翅膀入水的,神人暢中跳大神究竟有多歡樂,普庵咒中寺院的鐘聲是多麼的肅穆安靜,漁樵問答中漁夫與樵夫的淡然,大樹倒下後的巨響如何迴歸平靜,瀟湘水雲中雲水翻滾的激烈等等,要是不看光靠老師講又如何能體會的深入呢?當然出門不一定要看風景,歷史人文遺蹟傳遞的琴學文化更深厚,發掘寶貴的文化資源也能豐富自己的琴學知識。

封面圖片採自:蘇軾回翰林院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