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2021-10-19由 溫酒煮水 發表于 歷史

前言:眾所周知,皇權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權力,帝王會透過分散大臣的權力以達到集權的目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加強皇權,先後採取了廢除丞相制度、取消中書省、三司直接聽命於帝王等一系列措施,同時還將藩王作為抗衡權臣的重要勢力,但是這樣一來,不僅帝王的權力增加了,藩王的權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擴張。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縱觀中國的歷史,藩王叛亂髮生的次數數不勝數。漢朝時期,劉邦的侄子劉濞發生叛亂,並引發了七國之亂,南朝時期,河南王侯景發動了侯景之亂,而明朝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叛亂併成功當上帝王的朝代。

建文帝時期,燕王朱棣發生了叛亂,併成功將侄子朱允文拉下了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在這種背景下明代的帝王一直對藩王懷有戒備之心,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壓制藩王的權力。今天小編就透過護衛制度帶大家看看明朝帝王對藩王的壓制吧。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護衛制度的起源

洪武五年,朱元璋為了削弱開國功臣的權力,實施了王府護衛制度,規定了每個王府應當設定三個護衛指揮使司,每個護衛司擁有五個千戶所,兩個圍子手所,王府護衛也成為了明初時期的地方主要的軍事力量之一。

護衛制設定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讓讓藩王掌握兵力以便更好的拱衛皇室,朱元璋在位期間,就曾多次分封藩王。為了使藩王更好的效忠於皇家,不叛變作亂,朱元璋還對藩王進行文治教育。教育的主要內容為禮治與法治,禮治說白了就是一個洗腦教育,告誡藩王要感念皇家的好,萬事要以皇家利益為主,法治教育就像是一種恐嚇性的教育,朱元璋希望透過恩威並施的措施使得護衛制順利實行。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護衛制設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奪取兵權,以便更好的鞏固皇家的權力。明朝成立的初期,殘餘的元軍仍在北方的邊界地區活躍著,為了消除威脅,朱元璋派了一些功臣鎮守邊界,而這些大臣的勢力卻逐漸強大起來了,黃冕堂、劉鋒在《朱元璋評傳》中寫道“

在大半個洪武朝,淮西地主集團和軍功地主在朝廷上下的地位始終是格外顯赫和獨特的

”。

作為帝王的朱元璋肯定不會讓權臣就此做大,對皇權可能會產生威脅的所有因素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朱元璋採取了多種措施來壓制權臣,其中就包括分封藩王於各地,並透過護衛制賜予他們軍事力量,以抗衡權臣勢力。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護衛制度如何壓制藩王

王府護衛制度雖然很好的壓制了功臣的權力,卻使得藩王的力量極速擴大,為防止藩王叛亂事件的發生,朱元璋又作出了規定,對藩王的軍事特權給予了一定的限制:在沒有帝王旨意的情況下,藩王不允許發兵,並且還設立了都司,防止藩王擅自行動。此外,在藩王還不被允許私下與能人志士結交,更不許有謀士。

"王府置護衛,又設都司,正為彼此防閒。都司乃朝廷方面,奉敕調兵,不后王知,不得輒行;有王令旨而無朝命,亦不許擅發。如有密旨,不令王知,亦須詳審覆奏而行"(《《皇明祖訓》》)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王府護衛同時也充當了監軍的角色,當藩王有不法行為時,護衛軍有權力也有責任向帝王舉報藩王的行為。永樂時期,西安的護衛張誠與孫成告就曾上書狀告安定王有招兵謀反的舉動,經查證為事實後,安定王被貶為了庶人,告密的兩人都得到了獎賞。

由此可知,王府護衛制度設立的初衷是好的,一方面削弱了大臣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將兵權控制在帝王手中,以防止藩王的作亂。那麼事情真的會根據設想的方向發展嗎?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護衛製為何成為強藩之策

我們都知道,藩王一般都不會呆在都城,而是駐守在帝王為其劃分的封地上,因此可以稱得上天高皇帝遠。藩王雖然不能直接發兵,但護衛卻是藩王的主要隨從,平時很難可以見到帝王一面,同時護衛們效忠的物件也為藩王,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藩王與護衛之間的關係遠比帝王與護衛之間的關係來得親密。

此外,藩王與護衛武官結成姻親也是一個強力的拉攏手段。如在永樂時期,太原左護衛楊榮的女兒嫁給了廣昌王濟搞,晉恭王的三女兒嫁給了太原右護衛指揮的兒子,宣德時期,成都中護衛李昇的女兒成為了蜀王妃。

在姻親關係的加強下,藩王的勢力得到了快速增長,甚至達到了可以與帝王軍力抗衡的地步。建文帝在即位之前就感到了藩王的對皇權的威脅,他曾詢問太常寺卿黃子澄:“

諸王尊屬,各擁重兵,何以制之?

”,即位後,建文帝就立馬採取了削藩的政策,但這時為時已晚,燕王朱棣的勢力已經壯大,作為帝王的他也無可奈何。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朱棣發起叛變最初的兵力大多為護衛軍士,他的追隨者也多為護衛武將,這些護衛將士們為朱棣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點可以從朱棣即位後頒發的獎賞中窺見一二。獲獎最多的為燕山三個護衛計程車兵,上至指揮官,下至±卒都獲得了豐厚的獎勵,同時他們都晉升成為了朱棣的親軍,由此可知,這些護衛軍在靖難之役起到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為防止藩王叛變事件再次發生,朱棣即位後,就對藩王進行了嚴格的約束,並降低了藩王的官屬,削弱了王府的護衛,甚至還採取了將藩王廢為庶人的強勢策略。之後的歷代帝王也在不同程度上對藩王護衛制採取了削弱的措施,到明代中期,護衛制已名存實亡,其存在感已遠不如明朝初期了。

從上文可知,護衛制從壓制權臣與藩王的策略,走向了強藩的道路,原因有以下兩點:

為何明代壓制權臣與藩王的護衛制度最終演變為強藩之策?

1.關係與利益的糾葛。對於護衛來說,藩王才是他們主要效忠的物件,雖說只有帝王才可以決定護衛是否可以發動兵力,但與護衛朝夕相處的是藩王,相比起遠在朝廷的帝王來說,藩王與他們的關係更加密切。此外,藩王與護衛軍官還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比如姻親關係,這就使得他們成為了同盟關係,處於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地位,因此,護衛軍們更願意聽從藩王的安排,而不是帝王。

2.人心的貪戀。護衛制的存在起源於權力的分封,藩王獲得了權力,嚐到了權力的甜頭後,在人心慾望的驅使下,會使他們產生更大、更多的慾望,這就導致了明代發生了多起藩王屯兵作亂事件。

參考文獻:

《明太祖御製文集》

《明代皇權政治研究》

《封藩制與初明軍權的轉移》

《明代宗室政策初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