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臨泉縣廿三鄉鎮傳說之廟岔古鎮的由來!(五)

2021-10-09由 泉河思安君 發表于 歷史

臨泉縣廿三鄉鎮傳說之廟岔古鎮的由來!(五)

今天給大家講講中國最大的頭髮集散地……臨泉·廟岔的名字來歷;

廟岔,古稱岔廟,又稱永興集,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豫皖邊陲,自古就有“一步跨二省,雞鳴聞三縣”的俚語。古屬豫境之地,陳蔡之邦,北接潁汝,南臨洪谷,葛陂湖畔潁淮之濱,借鮦水之靈氣,得延涎之滋潤。陳蔡故道貫通天南海北,潁、汝官道連結東商西賈。

古時,在陳州至新蔡交通要道南段與潁州去汝南的交匯處,有一處岔路口,不知何年何月是何人栽植了幾棵大柳樹,過往的行人常常在此歇腳乘涼,來的人多了,漸漸的就有茶館、煙攤、飯店和客店。後來形成了生意人聚居的一小片地方。

某年的一天,從外地來了一幫做絲綢生意的商人,到此地時天色已晚,加上人困馬乏,便在此留宿過夜,黎明時分一幫強盜,身騎快馬手持兇器衝進客棧,揚言要奪走所有的貨物,熟睡中的商人們被強盜的喊殺聲驚醒,一個個驚恐萬狀,自知賊眾我寡,力不能敵,便不顧貨物行囊,四散逃命。忽然一聲驚雷,萬道閃光直衝客棧,濃煙滾滾,火光通天。眾匪見狀大驚,眼見客棧被燒,貨物焚燬,隨即調轉馬頭掃興而去。

隨後,電三雷鳴,大雨滂沱而下,不久,烏雲散盡,天色也漸漸亮了,逃散的商客從四處返回,尋找行囊馬匹,奇怪的是客棧並沒有起火,所有的貨物行囊完好無損。眾人見狀,一個個喜出望外,紛紛跪地磕頭,感謝神靈保佑。

事後,貨主拿出大批銀兩,聯絡當地賢達在此修建廟宇,塑造神像,供奉神位,人們互傳那場突如其來的雷火沒有傷及客商的貨物,都是火王爺顯靈,嚇跑了強盜,保住了貨物,因此人們就給此廟起名火神廟。

從此,一個無名的岔路口因為有了人們敬仰的火神廟,不論平頭百姓還是官宦商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前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因火神廟正建在南北大道與西區的岔路口,所以人們就管此地叫岔廟。

清末,周邊來此地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茶館、飯店、煙攤、客棧越來越多,在當地士紳和賢達的共同倡議下,開始在岔廟興集市,取名永興集,並搭臺唱戲,會期一個月,以後,按當地習俗隔天一集,規定沒雙日逢集,每年農曆3月20日火王爺廟會,經年流傳。

民國初年,官府暴虐,匪患四起,豫匪老戴(戴民權)率大杆土匪六千餘人,盤踞此地四月之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居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戴匪聽說人們祭拜的火神廟曾嚇退過強盜,恐會對其不利,就下令用大炮將廟宇轟塌,留下一個廟岔子(廢墟)。當地居民和外地客商一直管永興集叫岔廟,僅此變故,後人就把岔廟改叫廟岔,一直沿用至今。

臨泉縣廿三鄉鎮傳說之廟岔古鎮的由來!(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