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張騫與牛郎織女傳說的產生、流變及影響(二)

2021-10-09由 廣博瞻望 發表于 歷史

在江蘇連雲港市,民間口耳相傳,黃河曾從海州(連雲港之古稱)入海,但河道變遷極為頻繁,由於沒有穩定的入海流路,致使民眾飽受河患之苦。張騫出使西域時,在探尋河源的同時,對黃河屢發水患的原因進行了勘察。張騫出使歸來後,用其勘察掌握的河源水文資料,並總結前賢治水得失,對黃河進行了治理。他根據地勢水情,疏導溝洫,清理淤積,固定河口,終將黃河順利匯入大海。張騫的禹風厚德感動了天上的王母,王母便請他去天宮做客。張騫從織女那裡學會織錦技藝並帶回人間,教會人們植桑養蠶,織造錦緞,民眾得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據稱,張騫當年是由海州西門外海邊的孔望山乘槎去的天宮,人們便在孔望山修建了乘槎亭以示紀念。《海州志》載:“海州城西門曰‘博望門’,以張騫得名,其名蓋古。” 清代學者、江蘇學政王先謙曾寫過一首《乘槎亭》詩,描述了其乘夜色出博望門,登乘槎亭遠眺滄海雲天的感慨:“博望門前貫月華,蓬萊山外引雲車。歲時著記從荊楚,牛鬥窮源說漢家。世事又看塵起海,我來真是客乘槎。青盤苜蓿分明在,月與曜仙一笑誇。”

在廣州錦綸會館的碑廊中,鑲嵌有清嘉慶二年的《重修碑記》和清道光六年的《重建錦綸會館碑》兩塊碑刻。碑刻除詳細記載了錦綸會館的建立、修葺、改擴建等事宜外,還向世人揭示了錦綸會館身世之謎——錦綸會館的建立,是為了奉祀錦綸行業的先師張騫。廣州錦綸行(即絲綢織造業)認為,雖然相傳在黃帝時期便產生了絲織業,但絲織技術的成熟、發展並向外傳播,卻得助於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錦綸行信奉,張騫曾乘槎泛遊天河,相遇織女,並得到織女真傳。張騫將天宮的織錦技藝傳回人間後,人間才織出華麗的錦緞織品。為感念張騫恩德,錦綸行在此修建會館以示紀念。

與廣州相鄰的佛山市禪城區張槎鎮,不論是白髮叟者,還是垂髫學童,都知曉張槎鎮地名源自於張騫乘槎的傳說。

張槎鎮是由北江沖積而形成的陸地,從北江分流出的東平河從它的身邊緩緩流過。相傳,張騫乘槎泛遊天河時曾來到這裡。看到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便在此居住下來,並教授人們植桑養蠶,繅絲紡績。為提高織造技藝,張騫乘槎由東平河直達天河,從天上織女那裡學會織錦工藝。張騫回到人間後,將織錦工藝毫不保留的傳授給大家。人們見張騫乘槎而去,乘槎而歸,便將此地稱作“張槎”,並在東平河畔為張騫修祠建廟,將東平河渡口稱為“仙槎渡”。

在成都,與寬窄巷子相鄰的支機石街花園內,陳放著一塊奇石。此石看似普通,卻以不同尋常的來歷,吸引著不少遊人駐足觀賞。這塊奇石,便是傳說中織女贈與張騫的支機石。

據稱,曾有專家對支機石作過考證,確認這是一塊古代隕石,但也有專家否定了隕石這一說法,說它是古蜀國的遺存。不管它是隕石也好,還是古蜀國的遺存也好,由於與織女相關,人們便賦予它無比神奇、美好的想象。杜甫客居成都時,在其《天池》一詩中寫道:“飄零神女雨,繼續楚王風。欲問支機石,如臨獻寶宮” ;李涉的《逢舊》詩曰:“將作乘槎去不還,便尋雲海住三山。不知留得支機石,卻逐黃河到世間” 。張大千先生也留有:“地老天荒總費辭,海枯石爛亦何為。成都留得支機石,銀漢應無再會時”的詩句。

在張騫故里,張騫所長眠的墓地兩側,兩尊雕鑿於漢代的石虎雄踞在高臺之上,千百年來一直忠誠的守護著張騫的英靈。石虎雖已殘缺無首,卻不失其軒昂氣勢。當地傳說,石虎便是當年織女贈與張騫的支機石。因此,人們來墓地祭拜張騫,都要虔誠的給石虎披紅掛綵,以祈求織女賜予一雙靈巧的手。

四、張騫與牛郎織女傳說的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

張騫乘槎的故事,雖最早出現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但追本溯源,其源於《史記》、《漢書》中有關張騫窮河源的記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將一歷史史實,演繹為一個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既反映了古代社會人們崇拜神仙的現象,又寄託了人們對張騫鑿通西域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經歷的讚歎。

張騫出使西域,不僅溝通了我國內地通往中亞、西亞的交通,而且促進了我國與西域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唐代以後,隨著國內絲織產業的繁榮和航海業的興起,絲路由陸上向海上延伸。

像連雲港市,地處南北過渡和陸海過渡的交匯點,又是港路和陸海結合部。其東臨黃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向西連線我國中西部地區並延伸至中亞和歐洲。根據這裡所流傳的有關張騫的傳說以及孔望山所遺存的東漢早期佛教摩崖石刻,說明“陸上絲綢之路”終點已延伸至此。同時,這裡又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近年來,史學界對長白山乘槎河牛郎織女傳說進行深入研討後發現,這裡之所以產生張騫與牛郎織女的傳說,與古代絲綢之路在東北地區的延續有極大的關係。

研究認為,隨著元代絲綢之路的復興,明代積極推行開放的外交政策,並著意經營東疆地區(今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東部地區),透過開原至朝鮮後門(今朝鮮咸鏡北道鍾城)這條路線,將內地絲綢諸物,輸送到臨近日本海的牙魯衛(即明代永明城,現為俄羅斯遠東城市海參威)及朝鮮境內。史學界將這條路線稱之為“東疆絲綢之路”或“東北亞絲綢之路”,它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在陸上的延伸,經此道可避海浪兇險而順利進入朝鮮半島,進而到達日本國。

廣州錦綸會館以及佛山張槎這一古地名的產生,便折射出其南嶺地區悠久的絲綢生產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張槎曾是嶺南地區最早的絲織品生產地和集散地,透過這裡,大宗的絲綢和絲織品被輸往到番禹(今廣州),或直接由水路輸往南洋及歐美。其絲織產業的繁榮,帶動了廣州錦綸行業的發展,錦綸會館的建立,便與張槎絲織業的興盛有著密切關係。

五、張騫與牛郎織女傳說的保護與研究

張騫與牛郎織女傳說,雖然說只是民間的文學創作,但民間文學既是一種歷史現象的折射,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史價值,尤其是各地所附會產生的相關遺蹟,看似牽強,實質上是文化相融相生的具體表現。人們在傳說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山川風物及人文特徵作了再創作,它和真正的歷史文化遺存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沉澱著豐富的文化資訊。因此說,張騫與牛郎織女的傳說,與其他著名的古代文學作品一樣,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還為我們今天研究張騫和探討絲路文化提供了珍貴史料。

張騫與牛郎織女的傳說,因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多種不同的版本。各地的歷史遺蹟遺存,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其形態各異,各具特色。我們可對其不同版本進行比較和研究,對現存遺蹟遺址進行深入考察、挖掘,使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廣博瞻望 於七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