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2021-10-04由 攻城獅棟哥 發表于 歷史

基隆煤礦,位於中國臺灣省基隆市(原稱雞籠),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近代化的煤礦。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基隆煤礦會社山寮港礦區外景(拍攝於1930年左右)

說起基隆煤礦,不得不提這座煤礦的締造者——沈葆楨。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1874年,日本以臺灣民眾誤殺了漂流到臺灣的琉球人為藉口,派兵侵佔了我國臺灣的南琅礄、牡丹等地,清政府委任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臺灣軍務,併兼理各國通商事務。

為籌措海防經費,解決換防船用煤(同時期,英國發生煤荒,煤價上漲60-70%,福建周邊煤礦運輸不暢,供應不及時),沈葆楨奏請清政府在臺灣基隆地區開採煤礦。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臺北州基隆礦區地形圖,這裡是臺灣煤炭的主產地

公元1876年8月,沈葆楨奉命在基隆市八斗子,開建了臺灣第一座官礦(國有礦),由馬尾造船廠總監工葉文瀾擔任礦務督辦,船政學堂的首屆畢業生池真銓、林日章、林慶生等五人也參與了煤礦建設。並聘任英國煤礦開採專家翟薩為礦師,從英國引進新式的採礦裝置,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近代化煤礦。該礦井的主井採用直井機械開鑿礦井,礦井直徑約4米,井深90米左右,該主井於1877年三月開始出煤,煤層厚度1。06米,經過砌壁裝上捲揚機,當年年底主井完工。1878年初,通風副井完工,其副井直徑2。56米、深26。82米,在副井底部裝有蒸氣動力排風機以供礦井內的空氣流動。這些礦井後來被為稱“清國井”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清國井遺址,為防止行人掉落井下,在井口建了此房子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清國井遺址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清國井副井(通風井)遺址紀念碑

基隆煤礦於1878年建成產煤,剛開始日產能30-40噸左右,後產量逐年上升,到1881年時,當年的產煤量達到了54000噸,最多時基隆煤礦有一千多工人。該煤礦還修建了臺灣史上第一條輕軌鐵路(臺車),將煤炭運往基隆碼頭,後來到了劉銘傳時期,裝上了蒸汽機車頭,1930年的照片可以看出,已經換成了蓄電池機車。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瑞芳煤礦三號礦井,裝煤軌道車由早期人力推動變成蓄電池機關車,從礦井裡直通選煤場(攝於1930年左右)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基隆煤礦的礦車和軌道(攝於1930年左右)

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軍艦進犯基隆,時任臺灣督軍劉銘傳為避免法軍搶佔煤礦資源,得到充足補給,於是下令將礦井機器損毀、存煤(15500噸)焚燬、礦井灌水,使法軍無法得到煤炭資源。戰後,臺灣建省,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布政使司下設煤務局,重建礦山,積極推動煤礦開採,以補充國家財政。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臺灣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代表之一

基隆煤礦是臺灣最早的大型煤礦,也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煤礦,其煤炭產量在清代、日本佔領時期、臺灣光復後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均是臺灣產能最大的煤礦,是基隆乃至臺灣相當重要的產業。基隆煤礦的開發,促進了基隆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隆港市各街區和商務中心的發展基礎,也塑造了基隆市特有的山城煤礦文化風格。一個煤礦造就 了一座城市。

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基隆煤礦

繁華的臺灣省基隆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