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2021-10-03由 蝸牛聊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唐代是一個盛產詩人的朝代,也是一個詩人離奇死亡事件最多的朝代。王昌齡被人謀害,王勃受驚墜海,盧照鄰投水自盡,駱賓王則是生死不明。做為一代詩仙的李白,他的死因也未能逃開這個“怪圈”,歷來說法不一,爭論激烈。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關於李白的死亡真相,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飲酒過度而死,二是身患重病而死,三是撈月溺水而死。

第一種說法記載於《舊唐書》:“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唐代詩人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寫道:“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現代作家郭沫若更是以此為據,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考證出“腐脅疾”是“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這是關於李白之死最有說服力的正史記載,後來的學者大多采納這一說法。

第二種說法也有歷史考證。李白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撰寫的《草堂集序》中說“公又疾亟”;唐代詩人範傳正說他“盤桓利居,竟卒於此”;與李白有過交往的劉全白也說“偶遊至此,遂以疾終”。至於李白患的是什麼病,這種說法就沒有詳細解釋了,只是說李白61歲時請纓殺敵,因病半途而歸,第二年病死。由此可見,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較為類似,很可能也是指李白飲酒過度而患重病致死。

第三種說法則見於文學筆記和歌詠傳說,聽起來更像天方夜譚,但符合李白一生的性格和作風。也許正因如此,這種說法的傳播最廣,影響最大。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根據“水中撈月”的傳說,後世文人畫家創作了不少相關題材的作品,“捉月亭”、“醉月亭”等建築也相繼出現。更加離奇的是,有人把“撈月”和“騎鯨”聯絡起來,說李白是“直駕長鯨歸紫清”,活脫脫把李白描述成一個“謫仙人”。

這無疑是將李白之死過於“

藝術化

”了,不過倒也是符合人們對於這位詩中仙人的敬仰和想象。

仙人嘛,總不能死得太平淡無奇了!

可是無論李白是死於哪種說法,他的死因也離不開兩個誘因:

酒和心態!

自古文人多好酒,這是不爭的事實;李白如果不好酒,後世也不會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

應該說李白在青年時期,還曾經是一位頗有抱負的青年,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才幹,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做一番事業。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天寶元年(742),由於玉真公主的舉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獲得政治出路的李白激動不已,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壯語。這一年的李白,剛剛四十一歲,於古於今來說,都屬於“正當年”。

然而他並未料到,等待他的卻是兇險的政局和一生的失意。

天寶年間的唐玄宗,漸漸沉湎於聲色,特別是贏取楊貴妃之後,更加地“不愛江山愛美人”;這種情況之下的李白,便難以有空間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逐漸淪為一個專為皇帝寫豔詩的御用文人,這無疑是天性狂放的李白所不能接受的。

於是乎,就有了李白醉酒後要求楊貴妃研墨、高力士脫靴的橋段,也從而因此得罪了當朝紅人高力士,才會在日後被“賜金放還”。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李白情商並不高,否則不會輕易在宮中、在皇帝面前喝醉,更不可能隨意侮辱當權紅人;打狗還需看主人,更何況這個主人還是你自己的大老闆?

再放大一點說,李白這個人,政治素養也不高、而且很幼稚,既然已經明白了這個公司不是你想要的公司,卻還是終日無所事事地賴在那裡浪費感情、飲酒度日,並且還時不時地清高一下;也就是李隆基還算有點涵養,如果是換個再昏庸一點的皇帝,恐怕掉腦袋也是在情理之中。

從這一點來說,李白被“賜金放還”,其實已經是最好的結局,否則時間長了,指不定還會發生什麼不可挽回的事情。

但是李白並沒有認清現實,也沒有完全認識自己,所以才會在“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心境之下,沉迷於觥籌交錯之間。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真以為自己是神仙了?即使真是神仙,恐怕也難以承受這樣的酒力。

一生落魄、後期頹靡、醉酒而死,可以說這才是李白的死亡真相。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蝸牛聊歷史

沉湎酒色之人,即使有再大的抱負,也不過是一紙空談,後期的李白,還能談何抱負?縱然是又曾經“老驥伏櫪、請纓殺敵”,試問誰還能再相信一個酒鬼?而且還是一個花甲之年的老酒鬼?只能是被酒精和頹廢漸漸侵蝕、漸漸衰老,最後鬱郁成疾、含恨而去。

這樣再看李白,按當下流行的話說,不止沒有情商,還缺乏“逆商”:一個承受不了打擊的人,一個不敢面對現實的可悲文人;真是不知道此時,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哪裡去了?

我不敢說李白“可憐”,因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起碼看來,李白還不至於可恨。

不可否認,李白有著他獨特的豪邁與狂放,這也是後世人最為喜歡和崇敬他的地方;只是他的這種性格,真的不適合參與政治活動、混跡官場,我倒覺得他更適合做一個行走江湖的遊俠。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李白)

被稱為一代詩仙的李白,最終還是讓這兩樣東西害死了…

按照記載,李白是會劍術的(雖然未必有多高明),在已經明白了官場不是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地方之後,倒不如所幸做個仗劍天涯、快意恩仇的遊俠,也正能與自己的詩意相契合。

跟不明不白的“藝術化死亡”比起來,我覺得“縱死俠骨香”,才更應該是這位豪放的的詩中仙人應有的歸宿。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放下功名富貴,縱馬江湖之間。也許那樣,大唐盛世之中,就會又多出一位更加令人尊敬的“詩俠”、“儒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