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2021-09-30由 常棣tandy 發表于 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苻堅與謝玄的盤算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十一月,晉軍取得洛澗之戰的勝利後,謝石、謝玄等率軍水陸並進,直逼淝水東岸,軍容甚整。

苻堅登壽陽城瞭望,見晉軍部伍嚴整、將士士氣高昂,見附近的八公山(在今安徽壽縣東北2。5千米處)上草木搖動,皆以為是晉軍,回頭對苻融說:“此亦就敵也,何謂少乎!”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這時苻堅心中始產生畏懼之情。

謝石率軍逼近淝水,秦軍驃騎張蠔渡過淝水迎戰,小敗晉軍。於是謝玄、謝琰率精兵數萬,嚴陣以待,張蠔退過淝水,臨淝水列陣。秦晉兩軍夾淝水佈陣,大戰一觸即發。

秦軍沿淝水列守,晉軍無法渡河,而雙方力量對比的眾寡懸殊,又不允許晉軍曠日持久地與前秦進行消耗戰。

謝玄決定利用苻堅求勝心切,以計調動敵軍後退,尋找戰機,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擊潰秦軍。

於是謝玄遣使向苻融說:

“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上週旋,僕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

秦軍諸將對謝玄的誘敵之法,都認為“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

謝玄的說辭是很巧妙的,以“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這頂帽子給苻融,這是擁有百萬大軍的苻堅和握有近二十萬人的苻融所萬難接受的。

謝玄更以是否敢與晉軍決戰來將苻融的“軍”,逼秦軍後撤,從而為晉軍渡河決戰創造了戰機。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但苻堅及苻融卻不願以數十萬大軍居於“不欲戰”的被動地位,決定同意退後一步使晉軍渡河,以便將計就計,“使之(晉軍)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無)不勝矣!”但後來事實證明,這只是苻堅不切實際的一種幻想。

二、謝玄如何讓苻堅大潰?

苻堅接受謝玄的請求後,下令沿淝水列陣的秦軍稍向後退。但秦軍一退,陣勢大亂,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立即率精兵乘勢渡河,猛攻秦軍。

朱序見秦軍陣勢混亂,在陣後高聲大呼:“秦兵敗矣!”

秦軍將士信以為真,四散奔逃,更加失去控制。荷融騎馬略陣,想制止軍隊潰散,戰馬跌倒,被晉軍殺死。

秦軍大敗,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逃出戰場的秦軍驚慌失措,聞聽風聲鵪唳,皆以為晉軍殺到,晝夜不敢歇息,一路風餐露宿,加以飢餓困凍,死者十之七八。苻堅身中流矢,單騎逃回淮北。

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直至青岡(在今安徽壽縣西北)。

接著,晉軍收復壽陽,俘獲苻堅所用雲母車、儀服、器械、軍資、珍寶等堆積如山,獲牛馬驢騾駱駝十萬餘頭。至此,歷時4個月的淝水之戰,以東晉的勝利而告結束。

三、苻堅做錯了嗎?

淝水之戰前,前秦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勝利,成功地統一了廣大北方地區。苻堅被這些勝利衝昏了頭腦,一心要乘所謂“累捷之威”和“有眾百萬,資仗如山”的軍事優勢,一舉消滅東晉,實現他“混一六合,以濟蒼生”的統一大志。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他認為東晉不過是“垂亡之寇”,不堪一擊,甚至在戰前就宣稱,克捷之日,任命晉孝武帝為尚書左僕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衝為侍中,並在京師長安為其預修宅第以待之。

然而苻堅這些美好的願望,都是建立在對主客觀形勢的錯誤估計之上的。

從前秦內部說,雖然苻堅憑藉軍事征服實現了北方的統一,但其統治區內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各少數族貴族雖然懾於前秦的軍事壓力暫時歸附,但他們都在尋找機會脫離前秦控制,而謀求獨立發展。

另一方面,前秦雖然在軍事上多次戰勝敵人,但正是這種“累捷之威”,使前秦最高統治者產生驕傲輕敵的思想,而其部眾又存在著“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的致命弱點。

從東晉方面說,當時名相謝安在位,“君臣和睦,上下同心”,正是東晉朝政治穩定的時期。東晉北府兵多為北方流民集團組成,他們面對前秦的入侵,必然因國破家亡,同仇敵汽,士氣高漲,從而戰鬥力很強。

此外,東晉被北方漢人視為正統所在,前秦漢人將士不願與東晉作戰,其士氣和戰鬥力必然低落。但苻堅由於屢勝而驕,麻痺輕敵,不能清醒地認識主客觀的實際情況,並聽不進臣下的正確意見,貿然對晉用兵,終於導致了失敗。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淝水之戰,前秦擁有四倍於敵(僅指前線參戰兵力)的大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東晉兵力遠比敵人弱小,本來屬於防禦的一方。

戰爭最後的結果卻是處於劣勢的東晉一方取得了勝利,這種結局出現是由許多主客觀因素促成的。

前秦在戰略指揮上,犯有嚴重失誤。

其一,在戰爭之初,已佔領了蜀地、襄陽、彭城等軍事要地,苻堅的計劃是分東、中、西3路齊進,突破長江,會攻東晉京師建康。

但當晉軍北上阻擊中路軍時,苻堅求勝心切,過早地同晉軍在淝水決戰,因而淝水之戰實際投入的軍隊只是中路軍,沒有充分利用3路進軍的優勢;

在戰役指導上,苻堅實施的是戰略進攻,苻融的任務是充當前鋒。

在奪佔壽陽,取得序戰勝利之後,苻融應乘勝進軍,進攻晉軍;苻堅應迅速展開主力,協同前鋒,求晉軍主力決戰。但苻融只想殲滅胡彬這五千人,令梁成去阻止晉軍,把戰略進攻搞成了戰役防禦。苻堅只帶了八千騎到壽陽,卻把主力留在項城。

兩位統帥都忘記了戰略進攻,一個組織防禦,一個停止不前,把主動權讓給了晉軍,給了晉軍以行動自由,使梁成、苻融先後遭到了各個擊破。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其二,苻融所統領的前鋒27萬人,兵力配備前後脫節而且兵力分散,缺乏互相配合接應,直接導致了洛澗之戰梁成5萬大軍的被殲;

其三,當兩軍嚴陣以待時,苻堅中謝玄之計,令秦軍後撤,這是作戰指揮上的最大失策,使秦軍由後撤而奔逃潰散

;把晉軍主力吸住在淝水東岸是求之不得的,苻堅正好分遣一部兵力從淝水上(下)遊渡河,側擊包圍晉軍,朵取積極進攻,那有退讓之理。

敵前退卻是愚蠢的,即便預先準備好並進入了預備陣地,完成一切準備,也很難阻止敵人緊跟第一線退卻部隊實施腳跟腳的衝擊。

其四,苻堅決定在淝水同晉軍決戰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對整個戰爭的謀略,以及戰略戰術的部署,均沒有周密的安排,所以戰爭的結局必然是失敗。

四、謝玄何以成功?

東晉在淝水之戰中的勝利,同樣是由主客觀條件決定的,從主觀上說,淝水之戰前謝安實行鎮之以靜的政策,成功地協調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加上當時南北方民族矛盾的尖銳,廣大南方人民在大敵當前擁護漢族政權,並積極支援和參與抵禦前秦進攻的鬥爭,是東晉取勝的最重要條件。

其次,謝安執政以來所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政策,使東晉政權“財豐國富”,這在人力物力上保證了晉軍反擊前秦進攻的勝利。

東晉在軍事上經過多年的經營,謝玄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組成了號稱百戰百勝的北府兵。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北府兵的來源大都為北來僑民,他們對北方少數族貴族統治懷有切齒之恨,因而北府將士士氣高昂,作戰勇敢,成為淝水之戰東晉取勝在軍事上的保證。

而前秦方面,主驕兵疲,臨戰無周密謀略,戰略指揮又失誤,其領導集團對伐晉意見不一,少數民族將領希望前秦失敗自謀發展,這些為東晉取勝提供了客觀條件。

同時,東晉謝安、謝玄在戰略指揮上善於利用己方之長,擊敵之短,面對前秦的強大壓力沉著鎮靜,採取了確保淮南、依託長江天險的方針,以保證京師建康的安全;以荊州重兵鞏固長江中游的防衛,控制江漢地區,以保證長江下游江淮地區的西側不受威脅,使北府兵全力對付前秦前鋒部隊。

謝石、謝玄臨戰指揮上,先是採取守勢,觀敵動靜,在朱序報告敵情,發現敵之弱點後,立即調整戰略方針,改防守為進攻,並出奇兵發動突然襲擊,取得了洛澗初戰的勝利。

朱序所提供的情報和建議是準確的。苻融的前鋒軍二十五萬人,分出慕容暐、慕容垂的若干萬人,再除去圍攻胡彬的人馬,苻融能使用的不過十幾萬人。

這十幾萬人也不集中,據守洛澗的只梁成五萬人,其他的在壽陽附近。

洛澗距壽陽不下五十里,苻堅的主力遠在項城,這就為晉軍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各個擊破的戰機。

從兵力對比看以苻融所能使用的兵力和晉軍相比,不過是二比一,以北府兵的素質加上指揮得當,取勝的可能性是有的;如以晉軍與梁成相比,不僅質量上佔優勢,數量上亦佔優勢。

淝水之戰之謎:苻堅想趁謝玄軍渡河襲擊,為何還是遭遇慘敗?

謝玄、謝琰看準了,認為機不可失,於是當機立斷,立即對梁成發起進攻。洛澗的勝利、顯出了兩軍質量的優劣,而消滅梁成軍則苻融又少了五萬人,只剩十萬多一點,序戰失利,秦軍士氣又受到很大打擊,晉軍的鬥志則更高了。

所以,水決戰取勝的可能性就大了。

朱序的情報,三謝的當機立斷,北府軍的勇敢善戰,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淝水決戰時,謝玄又行誘兵之計,捕獲戰機,使秦軍自亂陣腳,而後晉軍發動猛攻,這些表現了晉軍統帥隨機應變,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原則,從而取得了水之戰的徹底勝利。

與二苻把戰略進攻打成戰役防禦相反,三謝出色地創造了以戰役進攻來完成戰略防禦任務的光輝戰例。當然,這種情況只能在特定條件下才能發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