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經驗與道理

2021-09-26由 等船兒 發表于 歷史

作者:編號87405

什麼叫經驗?就是一樣事,做了十次、一百次,其中有多少次是成功的,有多少次是失敗的。如果成功的次數佔比高,我們就會認為值得信。反之,則不可信。因此,經驗來自於結果,是結果的統計資料。

經驗來自於結果,結果由具體事件產生,而今天的我們已經知道,一些事看起來不一樣,其實一樣,一些看起來一樣,其實不一樣。還有許多事涉及到多個變數,其中某一個變數發生變化,其結果也會發生變化;某幾個變數變化,其結果卻有可能不變。

當人類的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一小部分人開始思考,為什麼有的經驗可靠,有的經驗不可靠呢?這些人打算揭開謎底,於是展開更為細緻的觀察,做更全面的分析,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做更多的實驗。這些思想和行為,我們今天統稱為科學活動。

當科學活動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產生了對應的成果,今天我們管這些成果叫科學成果。科學成果往往更講理,更本質,更知其所以然。

但是,科學成果並不能脫俗,這是因為人們需要科學成果。

如果一個人閱讀了大量的科學發展史,不論是人文學科 還是自然學科,就不難發現,人類往往只能得到一些較之以往更靠近於真理的道理。也不難發現,正因為如此,學者往往會分兩派,一派估且稱之為現實派,他們認為即便當前所得的道理距離真理尚有不短的路程,但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可用,F浮=ρgV排就是如此;另一派估且稱之為理想派,他們認為不是真理就得繼續研究,極端的甚至反對將不夠真理的道理應用於人類社會。

最後的結局,往往是,不太真理的道理暫且用著,繼續研究的工作也不要停。

這些“內幕”,並不為常人所熟知。

從古至今,古今中外,不妨可以說,相當數量的人是迷信的,只不過迷信程度不一。何以為迷信?就是“我”不懂,但“我”卻相信專家、權威、公式、名言名句……

正因為如此,每當科技有進步時,就會湧現出大量騙子。譬如“有圖有真相”,就是在網路社會發達以前許多人信奉的真理,這些人並不知道,圖片可以修改,可以偽造,影片可以編輯,可以換臉。

那麼,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會好一些嗎?恐怕不盡然,迷信的,大有人在。比如,F浮=ρgV排,其實是一個經驗型公式。又因為人類無法得到精確數值,因此總可以用“公式是正確的,只是因為人類的測量方法必然會有誤差,故顯得這個公式不正確”來進行解釋。於是,“F浮=ρgV排”在無形中成了不可質疑的真理。

迷信,就是迷糊而信。聽起來很矛盾,卻是非常現實的。自己迷糊,於是信專家、信權威、信公式……

接下來,就要談一談,何為好用。所謂好用,其實指的就是若套用某經驗或某道理,成功率比較高。

這裡最需要注意的是:(廣義上的)考題是誰出的。

如果考題是人出的,那麼是不是就有可能出現: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出對應的考題?為了證明他人錯誤而出對應的考題?

聽起來是不是簡單易懂?許多人會在無形中忘記這一點。比如一組練習題有數十道,其中多數是加式,偶然有一兩道是減式,是不是就有可能得出一個結論,“證明”做練習的學生對減法掌握得不夠好?並且具有普遍性?

這就是人類“自證”的秘密所在。

所以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人類沒有發明數學,商品交易還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

如果不是周圍的人都是黃面板、黑眼睛,我們還會產生或者接受漢族、中國人這些概念嗎?

什麼今天能看到普遍的“人傻錢多”之現象呢?科技進步了,人卻仍然迷信。今人比古人知識更多,但迷信程度卻相差無幾。

為什麼會說,學習是風險很大的專案呢?這就是因為學不好,一味的“拿來”,拿得越多,迷信程度越高。而騙子,卻非常明白這一點。

正因為如此,讀的是同一本書,學的是同一科,教的是同一個老師,做的同一套練習,有的學生越學越清楚,有的學生越學越迷信。不幸的是,多數人是後者。

故古人說, “無才便是德”。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就是,學習者,尤其是刷題拿高分型的,往往是得小利———得到了知識,失大利——更加迷信。越勤奮越失敗,當然就不奇怪了。忙碌了半輩子,別人幾句話就可以一鍋端走,自然就不罕見了。

經驗與道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