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末官商結合弊端:公款炒股虧損300萬兩,間接引發辛亥革命

2021-09-21由 武器小站 發表于 歷史

上一篇文章講到四川省在1911年爆發“保路運動”,由於鐵路投資款虧損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引發“同志軍起義”,四川新軍抗命清廷無奈命端方帶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這才給“武昌起義”爆發提供了機會。也正是由於各地新軍的支援,“辛亥革命”才能快速取得成功,否則單憑革命黨想要推翻清朝統治還是很難的。而在這一系列事件背後,也離不開1910年上海出現的經濟危機。

清末官商結合弊端:公款炒股虧損300萬兩,間接引發辛亥革命

1906年武昌新軍軍官合影

任何一個王朝的覆滅,絕不是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堆積疊加的結果。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匯豐、花旗等國外銀行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一些官僚、買辦也開始藉助外國資本進行發展。“洋務運動”將辦工廠的風潮帶到了國內,一些人想辦工廠、礦場但缺乏資金就會找錢莊、票號進行貸款,或者直接到上海股市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當時人們潛意識裡認為開辦工廠就能賺大錢,可現實是很多工廠管理混亂導致大批資金無法收回。再加上當時中國和法國戰爭一觸即發,投資者和銀行對市場充滿悲觀情緒,1882年的上海出現了現銀緊張情況。之後由於胡雪巖破產,更是將經濟危機範圍進一步擴散。

1882年胡雪巖在上海開辦絲綢工廠,耗資2000萬兩白銀全面收購江浙一帶的生絲,企圖同外資進行價格大戰進並最終掌握生絲定價權。可惜胡雪巖最後遭到外商聯合抵制,最終不得不將生絲賤賣。生意虧損後的胡雪巖缺乏現銀,此時又遇到國內對手陷害,終因資金週轉不靈阜康系錢莊出現擠兌,上海、杭州、山西、北京等幾十家與之相關的錢莊、票號接連倒閉。1883年出現的“倒賬風波”是中國歷史上第1次經濟危機,胡雪巖資不抵債被抄家,新興資產階級遭到重創。

清末官商結合弊端:公款炒股虧損300萬兩,間接引發辛亥革命

每鎮新軍都配有1個炮標

轉眼間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汽車行業發展迅速,而汽車離不開橡膠輪胎,於是橡膠股票又在1910年成為了上海股市熱門選項,上海股市跟橡膠有關的股票投資總額高達6000萬兩之多,其中大多為中國人購買。一些外國人聯合洋行藉機在上海發行各種橡膠股票,但清朝對股票管理十分混亂,根本無法辨別這些公司是否有實體存在。最火的時候上海高官、職員、商人、夥計都參與其中,人人都想透過橡膠股賺取利益。但1910年6月美國突然限制橡膠的進口,引發國際橡膠價格暴跌。7月21日上海出現錢莊倒閉風波,上海道臺蔡乃煌緊急向兩江總督張人駿報告,請求朝廷籌措資金穩定市場。8月4日蔡乃煌向9家外資銀行借款350萬兩,再將上海關稅300萬兩存銀一起投入市場安撫投資者。上海官銀300萬兩是按照6比4分別存入源豐潤系和義善源系錢莊。

如果上海官銀300萬兩不動的話股市恐慌情緒會逐漸平息,但這個時候么蛾子又來了,1910年9月清廷需要提取190萬兩白銀還“庚子賠款”,蔡乃煌上書表明這筆錢用於救市不可隨意挪用,請求朝廷先從其他地方調撥200萬兩還錢。但度支部(即財政部)侍郎陳邦瑞因個人恩怨誘使江蘇巡撫程德全彈劾蔡乃煌,最後逼迫蔡乃煌將200萬兩官銀提出。各大洋行一看情況不妙隨即拒收多家錢莊匯票,直接造成源豐潤系和義善源系陷入資金困難並於1911年初倒閉。

清末官商結合弊端:公款炒股虧損300萬兩,間接引發辛亥革命

新軍76毫米火炮開火

大部分王朝在崩潰之時都是無錢可用,而清朝末年稅收是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清末稅收來源增多,除傳統的鹽稅、土地稅之外,1853年對百姓徵收厘金(消費稅),再加海上貿易收取的關稅,共同組成了清末財政4大來源。清朝1841年財政收入為4125萬兩,1894年增加到8103萬兩,1909年財政收入再次重新整理記錄達到驚人的2。63億兩。耐人尋味的是1885年地稅為3235萬兩,1911年增加到4810萬兩,26年間地稅增長約50%,佔財政收入比例卻由1885年的48%下降到1911年的27%。1885年厘金稅1280萬兩,到1911年猛增到4300萬兩,佔財政收入的比例由1885年的19%上升到1911年的24%。這說明清末針對普通百姓的消費稅在26年間翻了近2倍,而針對地主的稅則只增加近50%,清末每一次加稅都是在從百姓手中掏食。

隨著財政收入增多,清朝財政赤字也在減少,周棠1912年3月出版的《中國財政論綱》顯示,1908年歲入約2。35億兩白銀,支出約2。37億兩,財政赤字僅為200萬兩。況且還有捐官、國債以及外部借款可維持朝廷開銷,從財政情況來看如果不出現劇烈變動清朝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不要忘了海關關稅增多是以大量白銀流失為基礎的,關稅收得越多整個國家白銀流失也就越大,如果不盡快完成體制改革扭轉貿易逆差,總有一天連關稅也會枯竭。

清末官商結合弊端:公款炒股虧損300萬兩,間接引發辛亥革命

清廷不想體面,那就幫他體面

歷史也沒有給清廷繼續苟延殘喘的機會,既然貴族們不想體面,那就只好幫他體面了。1907年清朝設立陸軍部,計劃按袁世凱“北洋6鎮”為樣板,在全國範圍內編練36鎮新軍,預計3到5年內完成。編練新軍的激進計劃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橡膠危機”收入減少還要撥款救市,恰巧“庚子賠款”還款日又到了,同僚掣肘朝廷施壓取出官銀經濟惡化,清廷便打起鐵路的主意。股市監管不利,川漢鐵路投資款被挪用炒股虧損300萬兩,朝廷又不願意承擔這筆虧損。這麼多“機緣巧合”湊在一起,促使“保路運動”由和平請願升級為武裝起義,進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也能夠理解了,為何區區300萬兩白銀虧損會讓四川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應,進而成為間接引發“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正如“短板效應”一樣,王朝崩潰時任何短板都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未完成立憲改革的清王朝整個體系腐爛不堪,內部矛盾也是積重難返,早已錯過了最佳改良時機。只是不知當隆裕太后拿自己的大印蓋在退位詔書上時,是否想起過立憲派曾在1895年以生命為代價想給清廷留個體面?

參考文獻:

申學鋒。《清代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變化述論》。北京:《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這裡是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戰爭歷史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武器小站(wuqixiaozhan),謝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