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2021-09-21由 微微漣漪皓月澄 發表于 歷史

唐玄宗是歷史上極有名、極有爭議、褒貶不一的一位皇帝,自公元712年登基,在位四十多年,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銳意進取、剛健有為的前三十年,開創了大唐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後十幾年他以為江山永固,就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倦於政務,貪圖享樂,疏遠賢臣,寵幸奸佞,迷戀貴妃,致使大唐國勢傾頹,發生了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雖然用將近八年的時間平息了叛亂,但元氣大傷,自此唐王朝江河日下,時局板蕩,戰亂頻仍。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大唐盛極而衰,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心態的變化,那麼起點在哪裡呢?普遍認為,是唐玄宗棄用正直無私、忠貞報國、才華橫溢的賢相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多麼溫馨華美的名句,就出自張九齡的筆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評價,唐玄宗能開創開元盛世,主要是他先期勵精圖治,相繼任用了三任賢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九齡尚直。張九齡的“尚直”就是為人正直,堅持正義,直言敢諫,以至於屢忤聖意,數犯龍顏,直至棄用。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任相,這一年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的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慘遭失敗,押解入京,張九齡曾評定安祿山——“亂幽州者,必此胡兒”,於是將要正法。唐玄宗赦免了安祿山。張九齡上奏:“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玄宗說:“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前例),誤害忠良。”於是放歸安祿山。如果玄宗聽取張九齡的諫言,就不會發生安史之亂,就不會倉皇出逃,發生馬嵬兵變,縊死貴妃,不會國勢傾頹。張九齡確實有先見之明,他一語成讖,可惜玄宗已然昏聵,他竟然斥責了張九齡,把安祿山視為“忠良”。

由於張九齡的多次抗顏勸諫,玄宗愈加不快,在開元二十四年(736)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不久又因張九齡引薦監察御史周子亮彈劾牛仙客(李林甫的嫡系),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遠離了京城和政治中心。

張九齡感受到了天上人間的悽愴,寫出了感人至深、寄意幽怨的《感遇》組詩,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等,都是盛唐詩歌的名句。透過託物言志,表現作者的清雅高潔、堅貞自守、不趨流俗、不求聞達的品格。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幽怨。誠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玄宗有時也會想起張九齡, 後來凡是升任公卿的,玄宗就會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由於玄宗晚年昏庸荒淫,由於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相繼擅權妄為,由於安祿山、史思明野心膨脹,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二人以清除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發動了“安史之亂”。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起初,叛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蠶食鯨吞,直搗長安,756年攻破潼關,唐玄宗領著楊氏兄妹、太子李亨等人在御林軍的保護下倉皇向蜀地出逃,7月15日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發生兵變,先殺了楊國忠,接著逼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可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香消玉殞,委身泥土。對此,李商隱在著名七律《馬嵬》一詩中,描述了兵變場景,並給予玄宗辛辣地嘲諷,詩曰: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唐玄宗雖然被迫縊死了楊貴妃,但是他們之間確有真情,自此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傷,“自埋紅粉自成灰”。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生動地表現了玄宗失去貴妃的悲傷,詩中寫道:

蜀江水碧蜀山青 ,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欲斷腸。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馬嵬兵變不久,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是為肅宗,改元至德,肅宗遙遵在成都的玄宗為上皇天帝。此時玄宗想起了因正直而被自己貶謫的賢相張九齡,想起了他的先覺忠言,不覺羞愧萬分,悔恨捶胸,黯然落淚。玄宗為張九齡吟詠一聯:

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

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從此後人把張九齡稱為“曲江公”,張九齡此時已經作古(開元二十八年),玄宗下詔褒贈,追贈為司徒,派遣使者到張九齡的墓前祭奠。

唐玄宗後悔死了! 若聽張九齡,何至失貴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