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朝:胤禛的三步“策略”,助他最終奪得皇位

2021-09-15由 萌侃歷史 發表于 歷史

清朝:胤禛的三步“策略”,助他最終奪得皇位

雍正

在當年那場持續多年的爭太子的政治鬥爭當中,位居排行第四的胤禛,始終沒有直接參與鬥爭,更沒有與太子黨和反太子黨兩派中任何一派結盟,他遊離於兩派之外,這並非說他不想當皇帝,這一動機他與其它各派的兄弟們是一致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他採取了與他們完全不同的策略。

清朝:胤禛的三步“策略”,助他最終奪得皇位

胤禛的策略:

第一,決不與各派勢力為敵

在適當場合,他總是以兄弟之情擺平與他們的正常關係,比如說,胤礽被廢的時候,沒有人敢替他說好話,唯胤禛奏請,經康熙帝同意,把胤礽脖子上的鎖鏈給除掉了,所以胤礽感激不盡。胤禩、胤禔兩夥人,胤禛決不參與他們的宗派活動,但與他們保持正常的兄弟往來。在他們犯事兒的時候胤禛總替他們說好話,因為他不屬於任何一派,說話辦事都很超脫,康熙帝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說話的時候還是起作用的。康熙帝的話也作了證明,有一次,他當著諸皇子的面說:“胤禛,為諸阿哥陳奏之事甚多!”這無疑是在表揚胤禛,還有,他不想侵佔他的兄弟們的利益,寧願把自己多得的一份與他們均分,當他受封為貝勒的時候,它的弟弟胤瑭,胤禔被封為貝子。比他低一級,他請求說,都是一樣的兄弟,他不想自己的爵位比他們高,願降低自己的爵位,與他們待遇同等。不管這句話是真是假,但反映了他的胸懷與氣量之大,他能說得出,又能做得到,就更可貴了。論關係,胤禛與十三弟胤祥最好,但他極力地同諸兄弟保持和好的關係,不樹敵,就不會遭到敵人的攻擊和暗算,他就會很安全。

清朝:胤禛的三步“策略”,助他最終奪得皇位

康熙

第二,父親康熙帝是關鍵

胤禛對康熙帝不僅處處恭順,時時表現出他的孝心,多方體貼,從不給父親添麻煩,在康熙帝為廢立太子而心神不安以致傷心至極而患病的時候,也唯有胤禛給他以安慰。康熙帝遍視他的皇子,也只有胤禛表現沉穩、正派,所以,從心裡信任他,在胤礽重新恢復太子身份的時候,康熙帝特別表揚胤禛,他說:“前拘胤礽時,並無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形式,洵似偉人。”這段話,是康熙帝對胤禛的高度評價,這也預示著在胤礽之後,胤禛是皇位繼承人最合適的人選。與眾不同的是胤禛在聽到父親的讚揚時,併為表現出洋洋得意;相反,他卻表現出誠惶誠恐的樣子,他說:“皇父褒獎之旨,臣不敢仰承。”意思是父親對我的表揚,我不敢承擔,您說的太重了。他的謙卑更讓康熙帝感到放心,諸兄弟也無話可說,對他多少抱有好感。

清朝:胤禛的三步“策略”,助他最終奪得皇位

第三,胤禛個人生活十分檢點,

看不到他與朝中權貴往來,所見到的卻是他與僧人往來頻繁,講經論佛,不問世事政事,好像與世無爭。胤禛崇信佛道確是真的,他繼位後,崇信佛道,是有記錄可查的。他這樣做,一方面是他個人的信仰所致,也是藉此掩人耳目,表明他遠離朋黨之爭。他將自己的內心完全隱藏起來,這也是政治鬥爭的需要。

可見,胤禛是技高一籌,從康熙五十一年最終廢除太子,到六十一年康熙帝去世前,整整十年中,不在立太子。但他內心必然還在考慮這件事情,他要觀察各個皇子,重新選定繼承人。所以,這期間,除了胤礽,諸皇子都有可能最後被選為接班人。大量事實告訴我們,康熙帝的選擇逐漸向胤禛傾斜;例如,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命胤禛參加審判胤礽同黨步軍統領託合齊的案件,五十四年,西北準噶爾部發生叛亂,康熙帝召見他,共商用兵的機密之事。五十六年,皇太后去世,康熙帝將他的諭旨委託給胤禛,向各有關衙門和官員傳達。次年,奉命護送太后的靈柩安放地宮,宣讀祭文。六十年,為康熙即位六十年慶典,康熙本人很重視這件事。

清朝:胤禛的三步“策略”,助他最終奪得皇位

關外皇陵

按理,他要去關外瀋陽拜謁三陵,即永陵、福陵、昭陵,向他的祖宗告祭。但他年已近70歲,體衰力弱,加之經常生病,不能親自前往。即於正月派胤禛代表他,親自到瀋陽完成這一特殊使命。同年三月十八日,萬壽節即康熙帝的生日,胤禛奉命祭祀太廟。接著,奉命複查在北京會試的考卷。十一月,逢冬至節,他奉旨到圜丘祭天。次年,也就是康熙帝在位的最後一年,他又頻頻將一些難辦的事交給胤禛辦理。康熙帝將一些他不能做的事,都委託給胤禛,代表他去做。

說明當時,實際已將胤禛視為太子,因為本來上述這些大事,如有太子在,不會讓胤禛去做。因為沒有太子了,胤禛其實是代太子去履行職責。

最後,胤禛也如願以償,得到了皇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