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2021-09-12由 衛無鹽走天下 發表于 歷史

從菩提園看完七葉樹後,繼續沿著通惠河南岸東行,大約260米後會遇到一個比較大的路口,左轉過橋到達通惠河北岸。而透過的這座橋可不一般,如果從通惠河的起點“大通閘”開始計算,一路上遇到的跨河橋樑眾多,終於遇到了“名副其實”的“通惠橋”。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通惠河北岸的“通惠橋”碑

站在橋頭向北望去,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式牌樓,上書“通惠河畔”四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一語中的,點明瞭牌樓所處的位置。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牌樓背後便是通惠河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通惠河畔”牌樓夜景

在這座牌樓東側的綠地深處、立交橋下面便是此行的目的地——陝西協領常保墓。嚴格來說,這僅僅是一通記錄逝者生平和事蹟的“神道碑”,一般都矗立在墓道的位置,因此得名。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神道碑背後拍攝的全景

說實話,如果沒有前輩資料的指引,即使是住在附近的人都不一定能發現這通石碑,位置比較隱蔽。由於石碑前方是變電箱和通訊杆,因此石碑的全貌只能在背後拍攝,如上圖。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在石碑的右前方便是朝陽區普查登記文物標牌。筆者第一次來時還鬧出了烏龍,當看到這個標牌時,腦子裡便閃現出一個想法:“這難道是和珅和大人父親的墓地”?還信誓旦旦地發了朋友圈,後來查資料才知此“常保”非彼“常保”,僅僅同名而已。

和珅的父親名為鈕祜祿·常保,正紅旗人,世襲三等輕車都尉,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福建任上病逝。而本文所寫的常保病逝於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單是病逝時間就相差了一甲子!

此神道碑為龜蚨麒麟首,碑首篆書“皇清”二字,通體漢文,碑陰無字,由於年代久遠,碑文的很多字跡已模糊不清。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神道碑正面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麒麟紋碑首中間“皇清”二字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照片左側亮光處為“通惠橋”

這次依然是在國家圖書館內找到了該石碑的拓片,才得以瞭解了這位官居三品的陝西協領常保的生平事蹟。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國家圖書館“常保神道碑”拓片

在碑文中,比較詳細地講述了常保的一生:

常保,號誠齋,長白山王嶔嶺(今地名未考證)的人,姓覺羅,祖上可以考證。。。

“公諱常保,號誠齋,長白王嶔嶺人也,姓覺羅氏,其上世遠弗可考……”

還說常保其人好讀書知理,深明大義,知進退,遇事敢言,做到了不以禍福避屈之。

讀書知大義,性明達而恬退,不欲以才智先人,然遇事敢言,臨時利害不避。

常保在和家人的臨終遺言中說:“我自年少時承襲父親的職務,常想以身報國,在此時生病了,我不擔心自己的性命!但願我的子孫都能做到忠於國家、孝敬父母。

公病篤,呼家人與訣曰:吾垂髫承先,澤受國厚恩,念先人齎志歿,常欲捐軀效忠,以慰前人,不圖一疾至此,命也何尤!但願我子孫以忠孝。

常保生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病逝於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享年48歲。病逝的第二年靈柩運回北京。常保在陝西任職17年,深受百姓的愛戴。靈柩返回的那一天,他手下的兵將和附近的百姓都嚎啕大哭,依依不捨。在其任職的地方立碑一通,以示紀念,“見碑如見我公也。”

公生於順治八年二月十八日,卒於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得年四十八歲。三十八年二月歸櫬京師。公居陝十七年,歸櫬之日,兵民祖奠號泣者且萬人。又立碑於府治之旁而祀之曰:見碑如見我公也。

通惠河畔尋古蹟之八——陝西協領常保墓

神道碑側面的油漆漬異常明顯

然而就是這位生前身後都受人敬仰愛戴的人,如今其神道碑卻孤零零地矗立綠樹叢中,側面還有油漆漬,看樣子應該是很久沒有人清理了,筆者只能長嘆,獻上打油詩一首:

通惠河畔神道碑,

本為記載生平事。

如今躲藏高橋下,

奈何還是被潑漆。

一塊碑,記錄著一段歷史,斯人已逝,我們只能從遺存的石碑中瞭解更多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雖不祭拜,也不能毀壞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