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2021-08-28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歷史

選自《文物》2011年12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2010年9月,大同市陽高縣王官屯鎮上泉村東南高壓線鐵塔基座施工時發現一座古代墓葬(圖一)。墓頂在施工中遭到破壞,暴露出墓室內石槨,由於該地區地下水位較淺,墓室內有深達1米的積水。經調查,此墓為一座北魏時期的長斜坡墓道單室磚墓。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對這一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一 墓葬形制

墓葬坐東朝西,方向272°。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圖二、三)。墓葬封土在20世紀50年代被夷平,現為耕地。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墓道位於甬道西端,平面呈長方形,為斜坡狀,坡度24°。東西長約10、南北寬0。8、距現地表深5。45米。回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質疏鬆,未經夯打。墓道中部,距現地表1。2米處的回填土中有動物頭骨18個,分為兩排,南北並列。墓道南側由西向東排列2個馬頭骨、6個牛頭骨。牛頭骨下各放置4個牛蹄骨。墓道北側由西向東以1個羊頭骨和1個狗頭骨為一組,並排放置4組(圖五)。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墓門位於甬道西端,為砂岩質對開式石門,無裝飾(圖四)。門高1。45、寬0。52、厚0。06米。門枕石長0。2、寬0。2、高0。1米。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甬道位於墓室西端,東西長1。4、南北寬0。8、高1。65米。牆體採用平磚三層,上砌立丁磚一層,相間四組後開始起券。單層拱券頂,厚0。15米。鋪地磚由西向東採用“人”字形鋪砌。

墓室砌築於東西長4。1、南北寬3。8米的長方形土壙內。墓室平面略呈弧邊長方形,東西長3。2、南北寬2。8、通高2。9米。牆體採用平磚三層、上砌立丁磚一層的砌築方式,相間五組後開始四角起券,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結構(圖六)。墓葬用磚均為長30、寬15、厚5釐米的青灰色素面條磚。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葬具為石槨,位於墓室東北部(圖七)。石槨內建石棺床。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石槨為砂岩質,仿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出廊式,單簷懸山頂。由56塊石構件拼裝組合而成,通高1。85米。石槨頂板東西長2。4、南北寬2。1米,由14塊石板拼合而成。每兩塊石板拼接處均各自陰刻文字記號,共計20字,有“前”、“三”、“四”、“日”、“急”、“甲”、“用”、“奇”、“戟”、“東”、“豆”等(圖一一)。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石槨前廊有廊柱四根,直徑0。12、高1。2米,截面呈八角形。柱礎為上圓下方覆盆式,素面,直徑0。24米。柱頭上承託仿木柱頭鋪作,斗拱為一斗三升。明間施牽出挑,梁頭搭在柱頭鋪作上。斗拱上承託簷檁,由三根圓形石柱以凸凹榫卯相接而成,直徑0。09、長2。4米(圖一二、一三)。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石槨為抬梁式承重牆結構,四壁由10塊豎立的石板拼裝而成,石板高1。54米。石板間由榫卯銜接。明間設門洞,無門,以封門石封堵。封門石高120、寬66、厚7。5釐米,外側中部有刻銘97字,其中有“太歲在丁酉二月辛巳朔十六日丙申”及“尉遲定州”等內容。石槨四壁立於地上。地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52、南北寬1。42米,由10塊長短不同的長方形石條圍成一週。石條長0。45~1、寬0。23、厚0。12米,石條上開凹槽。石槨南北兩壁上架縱向三角梁兩根,長1。46、寬0。07、高0。13~0。38米。三角樑上承託脊檁,由三根圓形石柱以凸凹榫卯相接而成,長2。4、直徑0。1米(圖八、一四、一五)。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石棺床位於石槨內,為砂岩質。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4、南北寬0。91、通高0。3米。由4塊蓋板石、2塊前擋板石和3塊頂石拼接而成。3塊頂石呈南北向支撐蓋板石,棺床內中空。2塊前擋板石以凸凹榫卯相接,上面雕刻有連續水波紋(圖一0、一六)。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石棺床上放置人骨一具,未發現棺木痕跡。人骨為成年女性,頭向西,面向南,因遭到地下水擾亂,葬式不明。頭骨上佩戴銅下顎託,已腐朽(圖九)。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二 隨葬器物

該墓出土隨葬器物包括釉陶壺、陶罐、銀耳環等,共6件。

釉陶壺1件(標本1)。位於墓室西北角。泥質灰陶。施醬褐色釉,壺內施半釉。口殘。寬平沿,細頸,圓肩,弧腹,平底。頸、肩部飾兩道凹弦紋。口徑6。6、腹徑10。8、底徑5、高16釐米(圖一七∶1、一八)。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陶罐3件。位於墓室西北角。泥質灰陶。

標本2,高直口微敞,斜唇,圓肩,弧腹,平底。頸、肩部飾兩道凹弦紋。口徑9。5、腹徑15、底徑7、高19釐米(圖一七∶6、一九)。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標本3,盤口,平唇,束頸,圓肩,弧腹,平底。口外沿飾一道短斜線戳刺紋,頸、腹部飾兩道凹弦紋,頸、肩、腹部飾豎線紋及網格暗紋等。口徑8。8、腹徑10。8、底徑5。2、高14釐米(圖一七∶5、二0)。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標本4,短直口微斂,扁鼓腹,平底。腹部飾連續豎線暗紋。口徑7。5、腹徑13。6、底徑7。5、高9。3釐米(圖一七∶4、二一)。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銀耳環1件(標本5)。位於頭骨下部。銀質。素面,圓形環狀,截面圓形。直徑2釐米(圖一七∶2)。

石灰枕1件(標本6)。位於石棺床西側。石灰質。呈元寶形,兩端上翹。長29、寬13。5、高16。5釐米(圖一七∶3、二二)。

山西大同陽高北魏尉遲定州墓發掘簡報

三 結語

此墓石槨封門石上所刻的“太歲在丁酉二月辛巳朔十六日丙申”紀年應為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457年),屬北魏平城時期。據銘文記載,墓主為尉遲定州[1]。

墓室採用四隅券進式穹隆頂,即四角起券的形制,具有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國孫吳時期特徵[2]。而平城時期的北魏墓多以方形墓室為主,墓道也以長斜坡為主,墓道方向由向西居多而改為向南居多,形成以長斜坡墓道、弧邊方形單室墓,四角攢尖頂為主的墓葬形制[3]。拓跋鮮卑遷都平城後,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原因,曾將被北魏滅亡的各個政權區域內的居民以及南北戰場上俘獲的人口大規模地強制遷徙到平城及其附近,約有16次之多,人口遷徙的總數最少也有百萬餘人。其結果是多種文化的傳播,其中就包括了墓葬形制及葬俗,這可能是此種墓葬形制出現的原因。

此墓中前廊後室的仿木構建築石槨是在北魏遷洛之前的平城地區繼北魏宋紹祖墓[4]和智家堡北魏石槨壁畫墓[5]之後,發現的第3座北魏石槨。此墓有明確紀年,在已經發掘的北魏墓中比較罕見,為研究北魏平城時期的北魏貴族墓葬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領隊:劉俊喜

發掘:尹 剛、侯曉剛、徐淑珍、劉東紅

繪圖:江偉偉、尹 剛

攝影:侯曉剛、尹 剛

執筆:尹 剛、江偉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