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千年名鎮——平頂山市薛莊鄉(現滍陽鎮)

2021-08-24由 上官燚璘講風土人情 發表于 歷史

薛莊鄉下轄:薛莊、鄭營、東王營、楊官營、石橋營、嶽莊、徐窪、南宋、西太平、肖營、東滍、西滍、北滍、何莊、姬莊、西焦莊、梁莊、賀營、韓寨、東羊石、毛營、閻口、葉營、西王營、庫莊、惠窪、周莊、夏店、幸福村、馬跑泉30個村委會,49個自然村。

1947年屬寶豐縣第四區。1949年以區機關駐地命名為滍陽區。1956年撤區置滍陽中心鄉。1958年建立躍進(即滍陽)人民公社,社址滍陽。1959年修建白龜山水庫時,滍陽位於庫區內,社址隨遷薛莊。1961年,恢復為滍陽區,下設五個中型公社。1965年撤區後改製為薛莊公社。1971年五月劃歸平頂山市郊區,1983年五月,公社改建為鄉。

薛莊村:在薛莊鄉東部,1947年屬寶豐縣4區。1958年,建大隊屬滍陽公社,後改為薛莊公社。1971年,隨薛莊公社劃歸郊區。1983年建為村。據傳,明初侯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處居住而形成村莊,因薛姓人丁興旺,故取名薛莊。薛莊村農曆逢雙日有晨集,逢五有物資交流會。

鄭營村:1947年,屬寶豐縣四區。1958年建大隊屬滍陽公社,後改成薛朝公社。1971年隋薛莊公社劃歸郊區,1983年改建為村。明代軍隊在此紮營屯田,長官姓鄭,後成村,故名鄭營。

東王營:1947年,屬寶豐縣四區。1958年建大隊屬滍陽公社,後改稱薛莊公社。1971年,隨薛莊公社歸郊區。1983年改建為村。因明代軍隊,曾在此紮營屯田,頭領姓王,此地建村後,取名王營。為與之西八公里西王營區別,故稱東王營。

楊官營:1947年屬寶豐縣四區。1958年建大隊,屬滍陽公社後,改稱薛莊公社。1971年薛莊公社劃歸郊區。1983年改建為村。因明代軍隊在此紮營屯田,長官姓楊,後成村後,乃名楊官營。

石橋營:1947年屬寶豐縣四區。1958年建大隊,屬滍陽公社,後改稱薛莊公社。1871年薛莊公社歸郊區。1983年改建為村,轄石橋營、連莊兩個自然村。 石橋營,在市區中心西北13。2公里,湛河北岸,昔日村莊西門外有石橋,明代軍隊曾在此紮營屯田,成村後取名石橋營。連莊在市區中心西北13公里,連姓始居,故名連莊。

嶽莊:在薛莊鄉東北部,村委會住嶽莊,故名。轄嶽莊、上曹莊、下曹莊、謝溝、張莊五個自然村,1947年屬寶豐縣四區,1959年建大隊,屬滍陽公社,後改稱薛莊公社。1971年隨薛莊公社劃歸郊區。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曾歸礦務局“五七”辦公室轄,後仍歸郊區薛莊公社,1983年改建為村。一、嶽莊,在市區中心西北14。2公里,青石山東北側。嶽姓始居,故名。因在採煤塌陷區,1975年東遷約600米今址處。二、上曹莊,在市區中心西北13。3公里,香山西南麓。曹姓始居,命名曹莊,此地位北,地勢在上,故名上曹莊。三、下曹莊,同上曹莊,此地處南,地勢,故名下曹莊。四、謝溝,謝姓始居,且位於溝旁,故名。五、張莊,在市區中心西北13。7公里,香山西南麓。張姓始居,故名。

徐窪,在市區中心西北16公里,湛河北側,青石山西南麓。據傳,明代徐姓由山西洪洞遷至居住,村址地勢較低,故名徐窪。村西南1。5公里處有餘官營火車站,每年清明有古風俗(民間藝人等)會。

南宋:在市區中心西偏北15。7公里,村原址在白龜山水庫中,宋姓先居,取名宋村。後村分南北二處,此村位南,故名。1958年建白龜山水庫時(北宋大部分遷入寶豐縣餘官營村),南宋遷今址。

西太平:在市區中心西12。5公里,白龜山水庫北岸。據傳,宋代推官寇瑊死後葬於今村址東南約2。3公里處,此地成村後,因寇瑊葬此,為宅兆之地,命村為寇兆,後音變為寇召。村擴大分東西二處後,名東寇召、西寇召。民國初,取天下太平之意,改兩村名為東太平、西太平。1958年,修建白龜山水庫時,西太平遷於此。

肖營:在市區中心西14。8公里,白龜山水庫北岸。因明代軍隊曾在此紮營屯田,頭領姓肖,此地成村後,取名肖營。農曆正月十六有古風俗(民間藝術、戲曲)會。

東滍:在市區中心西15。8公里,白龜山水庫北岸。原址在今址西南1。8公里,因在沙河(古稱滍水)之北,故名滍陽。1958年修白龜山水庫時,滍陽北遷三處,此處位東,故名東滍。

北滍:轄北滍、賈莊。一、在市區中心西16。2公里,白龜山水庫北側。原址據今址南2公里,因在沙河(古稱滍水)之北,原名滍陽。1958年修白龜山水庫時,滍陽北遷三處,此處位北,故名北滍。二、賈莊:在市區中心西17公里。賈姓始居此處,故名。

西滍:轄西滍、馬僧橋。一、西滍,在市區中心17。1公里處,白龜山水庫西側,應河西岸,應山東南麓。原址距今址東南1。5公里,因在沙河(滍水)之北,故名滍陽。1958年修水庫北遷此處,位西,故名西滍。回民佔百分之三十三。二、馬僧橋,在市區中心西18公里,應山東南麓。據傳,古時有位姓馬的僧人在此(原村址處)建一橋,後此地成莊,乃名馬僧橋。原村址在今址東南1。5公里白龜山水庫中,1958年修水庫遷此地。

何莊:轄何莊、郭莊、三里橋。一、在市區中心西18公里,應河東北岸。何姓始居,故名。二、郭莊,在市區中心西18公里,應河西南岸,應山東北麓。郭姓始居,故名。三、三里橋,在市區中心西17。6公里,應河北北側,村西應河支流上員有橋,且此村東南距滍陽鎮三華里,故名三里橋。

姬莊:轄姬莊、山河李、煙洞莊。一、姬莊,在市區中心西18公里。姬姓始居,故名。村民多姬姓。二、山河李,在市區中心西偏北17。6公里。據傳,李姓先居於傍山依河處,故名。後村遷今址,乃原名。三、在市區中心18。8公里,應河東北側。據清嘉慶《寶豐縣志》,明代實行屯兵制時,此處設有墩堡,有墩臺一座,煙墩三座,成村後乃名取名煙洞莊(洞墩音近)。

西建莊:在薛莊鄉西部,原大隊駐焦莊,名焦莊大隊。1981年為與東高皇公社之焦莊大隊區別,而改為西焦莊。轄焦莊、小陳莊兩個自然村。一、在市區中心西19。2公里處,焦姓始居,故名。二、小陳莊,在市區中心19。1公里處,應河北岸。陳姓始居,且莊較小,故名。

梁莊:轄梁莊、水牛屯。一、梁莊,在市區中心西18。5公里處,應山南麓,梁姓始居,故名。原村址在白龜山水庫中。二、水牛屯,在市區中心西29。5公里處。原村址西側有池塘,似一群水牛屯臥,故名。1958年修白龜山水庫時,村北遷1。5公里今址處。

賀營:在市區中心西19。3公里,應山西南麓。因明代軍隊曾在此紮營屯田,頭領姓賀,此地成村後,乃名賀營。1983年從毛營大隊劃出。

韓寨:在市區中心西20。3公里,白龜山水庫北岸。韓姓始居,並築有寨牆,故名。

閻口:在市區中心西20。3公里,應山南岸,據傳明初閻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位於應山、舒山兩山口北側,故名。

葉營:在市區中心西22公里,應山南岸舒山北麓,因明代軍隊曾在此紮營屯田,長官姓葉,此地成村後乃名葉營。村民俗稱村南之舒山為葉營山。

西王營:在市區中心西21。2公里,應河北岸,因明代軍隊曾在此紮營屯田,頭領姓王,後此地成村,名王營。為與東8公里之東王營區別,乃名西王營。

庫莊:在市區中心西21公里,應河北側。庫姓始居,故名。今村民已無庫姓。

惠窪:轄惠窪、李莊。一、惠窪,在市區中心西偏北20公里,應河北1。7公里。因惠姓始居,且村址市低勢低窪,故名。二、李莊,在市區中心西偏北21。5公里,應河北二公里,李姓先居,此地故名李莊。

周莊:轄周莊、吳灣、西怯村。一、周莊,在市區中心西北18。7公里,周姓始居,故名。二、吳灣,在市區中心西北18。9公里,原村在今址南偏東七公里河灣處,吳姓始居,故名。1958年修白龜山水庫時北遷今址,村名因之。今村民吳姓尚多。三、西怯莊,在市區中心西偏北19公里,村原名怯莊。傳因怯姓先居命名。今村民已無怯姓。原址在今址東南6。6公里白龜山水庫內,1958年北遷三處,此處位西,故名。怯莊在1954年彙編的豫西山區地形圖上注寫為大開莊、小開莊,大著位東、小者位西,二莊幾乎相連。村民今仍有叫開莊者。但“開”字怎講,考無依據。而北遷至寶豐縣周莊鄉王子孟的部分村民,獨立建村後稱克莊,是開、克同音之故。

夏店:轄夏店、吳寨。一、夏店,在市區中心西北18。8公里,據傳夏姓先居此處,且在路旁開有食宿店,故名夏店。二、吳寨,在市區中心西北19。3公里,村址原在今薛莊南4。3公里白龜山水庫內,因吳姓先居,且築有寨,故名。1958年修水庫時,北遷於今址。

幸福村:轄幸福村、東怯村。一、幸福村,在市區中心西北17。6公里,村原以王姓先居而得名王莊。1958年修白龜山水庫時,庫區內另一王莊及吳寨部分村民遷入此王莊,合村後易名為幸福村(取其生活幸福之意)。二、東怯莊,在市區中心西北17。2公里,村原名怯莊,據傳因怯姓先居命名。今村民已無怯姓。村原址在今址南六公里白龜山水庫內。1958年北遷三處,此處為東,故名。

馬跑泉:轄馬跑泉、半坡張。一、在市區中心西北21公里,系郊區最西北邊界村莊。相傳西漢末年昆陽戰役中,劉秀追擊王莽行軍於此,馬渴,劉秀以劍畫圈於地,其馬蹄在圈內跑,遂出水成泉,後此地曾成村,村以泉名。二、在市區中心北20。8公里,張姓始居,且村址位於崗地半坡上,故名半坡張。

關注我,瞭解更多家鄉的歷史。

千年名鎮——平頂山市薛莊鄉(現滍陽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