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新人種“龍人”是中國人祖先嗎?

2021-08-21由 臺海網 發表于 歷史

近日,以江蘇省地質學會顧問、南京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季強為首席科學家的國際古人類研究團隊在期刊《The Innovation》以封面文章報道了中國東北哈爾濱市發現的中更新世(第四紀冰川更新世中間時期,距今約100萬至10萬年)古人類頭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正式將該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人屬的一個新人種:龍人(Homo longi sp。 nov。),為探究智人起源以及人類演化提供了新的確鑿的證據。

該頭骨化石是如何發現的呢?季強告訴《科技週刊》記者,2017年,他在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與一位農民攀談時得知,他家有一件珍藏了數十年的頭骨化石。在多次協商之後,這位農民於2018年將這件古人類頭骨化石捐贈給了河北地質大學,並作為固定資產收藏於該校的地球科學博物館。

捐贈者透露,這背後還藏著一段曲折的故事。在1933年修建哈爾濱市松花江上橋樑(即現在的東江橋)時,這件古人類頭骨化石被一位勞工偶然發現,並交給了捐贈者的爺爺。認識到這塊化石重要性的老人家,為了不讓日本侵略者發現,將化石藏於家中的水井裡。時隔數十年後,彷彿冥冥中自有安排,機緣巧合之下這塊寶貴的頭骨化石得以再次重見天日,併成為人類演化研究的新證據。

“龍人體現出原始性狀與進步性狀的鑲嵌特徵。”季強在介紹頭骨化石特徵時說。從面容上看,龍人的眉脊長而粗壯,眼睛大而深邃,額頭比較低矮,沒有明顯的球狀隆起,這些都是龍人的原始性特徵。而其進步性狀體現在與智人的接近性上。龍人具有一些智人的特徵,如:扁平的面頰骨、較淺的犬齒窩、小而短的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古人類頭骨的腦容量達到1420毫升,完全屬於智人的腦容量範圍。

研究人員推測,該頭骨來自於一個男性個體,年齡為40—50歲,生活在森林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中,隸屬於一個小規模社群。而從大小上看,這塊頭骨化石比我國以往發現的要大得多。考慮到龍人生存在哈爾濱地區,研究人員認為體型高大、肌肉發達的龍人可能已經適應了較為寒冷的自然環境,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與不利環境作鬥爭。

而關於龍人頭骨化石的產出地點與層位一直是一個研究難點。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地球化學分析,包括稀土元素濃度分析,鍶同位素分析,非破壞性X射線熒光分析,以及鈾系法測年等。研究發現,該頭骨與哈爾濱市東江橋附近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具有相似的元素分佈和稀土元素分佈,因此這塊頭骨的搬運距離並不遠,很有可能出自中更新世的上荒山組地層。“我們現在非常確信,這件頭骨化石距今至少14。6萬年,小於30。9萬年”,季強表示。

那麼,龍人又與智人有著怎樣的關係呢?研究團隊利用演化生物學中的系統分析法,透過羅列龍人頭骨600多個特徵,然後與近100件頭骨、下頜標本進行比較,利用超算系統進行了3萬億次的計算,建立起一個系統關係樹。系統分析結果表明龍人與中國其他地區發現的一些古人類化石組成一個生活於東亞地區的第三演化支系,與智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人們普遍認為尼安德特人是人類最近的親屬,然而我們的發現表明,龍人比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的親緣關係還要密切。”季強說。

基於建立的系統演化關係樹,研究團隊在檢驗了18個生物地理模型後認為,結果並不支援單向的“走出非洲”模型,而多方向的“穿梭擴散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釋人類演化過程,也就是說古人類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之間形成多方向的擴散,由此可以更好地解釋非洲、亞洲和歐洲之間人屬成員的複雜系統關係。而具有多樣性古地理環境的亞洲成為了更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沃土,因此更多的是接收來自於非洲和歐洲的人類擴散,成為“人匯”之地。

談及這次研究的發現,“既是驚喜,也是挑戰”,季強表示。目前對於龍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才是第一階段,未來針對頭骨顱內結構、軟骨組織等還需要開展進一步工作。“龍人的發現是一個好的開始,我也期待著未來在中國境內可以發現龍人與智人的共同祖先。”

(來源:新華日報;記者 張宣 實習生 袁奕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