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楊貴妃墓有什麼讓人想入非非的秘密?楊貴妃墓前土傳說能美容. . .

2021-08-20由 傳奇King 發表于 歷史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楊貴妃墓有什麼讓人想入非非的秘密?楊貴妃墓前土傳說能美容?楊玉環墓原為土冢,盛傳把這土攪在粉裡擦臉,可使面板與容貌更加細膩白潔,因此遊客和婦女紛紛偷土,致使土冢被挖下去數尺,為保護墓的封土,不得不加砌了一層青磚……

貴妃楊玉環秘史

  楊貴妃的風流事

陝西,八百里秦川的奇峰無數,惟獨驪山與馬嵬坡令我想得最多、最深。前者是春秋時周幽王千金買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滑稽舞臺,我在山腳下做一次深呼吸,想辨別千年前混雜的脂粉與硝煙是否散盡;後者則因有個貴妃做過犧牲品而身價百倍,至少我聽過當地有趣的傳說:楊玉環墓原為土冢,盛傳把這土攪在粉裡擦臉,可使面板與容貌更加細膩白潔,因此遊客和婦女紛紛偷土,致使土冢被挖下去數尺,為保護墓的封土,不得不加砌了一層青磚……因而我聯想到,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懂得遊山玩水,他比一般人還額外帶有一層“偷土”的動機,即挖掘依附在歷史斷層的凝固的靈感,淘洗混雜於歲月塵埃的理智的金砂。這注定他與山水擦肩而過後不會空手返回的,他藉助與山水的靈性相通豐富了自己的庫藏。

楊貴妃墓冢兩側的碑廊,刻有歷代名人到此一遊後的題詠。我拿出筆記本抄錄下一些,有幾首很有味道。

唐僖宗李儇幸蜀經馬嵬詩:“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鴉片戰爭後被謫放伊犁的林則徐,經陝西題貴妃墓,《路經太真墓詩》:“六軍何事駐徵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娥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

清代何承燕一詩流傳甚廣:“霓裳驚破太愴惶,掩面君王失主張。七夕盟言忘不得,牽牛要罵李三郎。”言下之意,寧給牛郎當織女,不給庸君做貴妃。

貴妃楊玉環秘史

楊貴妃在當時可能招人恨的,後世反而獲得越來越多的同情。她終究只是一個女人,在戰亂之際卻成了替罪羊。客觀上是以她的慘死,堵住了眾人抗議之口,減免了一國之君本應承擔的責任。保江山還是要美人?對於落難的唐玄宗是一道難題。在馬嵬坡這個十字路口,他不得不作出選擇。他也只能這麼選擇。海誓山盟的愛情,也經不住生死的考驗。度過難關之後想起楊貴妃,唐玄宗肯定是愧疚的。“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他一個人,還有心思去華清池泡溫泉嗎?再見那太液芙蓉未央柳,能不想起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美人?能不熱淚盈眶?華清池的溫泉,彷彿唐玄宗長恨之際的熱淚滾滾。

其實,唐玄宗逃命四川,佔領長安的安祿山,一把火將盛極一時的華清宮燒成灰燼。戰亂平息後唐玄宗即使再回華清宮,也只能獨自面對殘垣斷壁的一片廢墟。這裡曾經是他的溫柔之鄉,最終還是成了傷心之地。

由華清池聯想到楊貴妃,以及她那著名的零食:荔枝。楊貴妃的時代,西安尚叫長安。長安本不產荔枝,貴妃的荔枝全是由南方火速運來的。

那是中國最古老的“特快專遞”。楊貴妃,楊貴妃,不僅美,而且饞。吃荔枝都吃上癮了。荔枝最初出現在楊貴妃的風流故事中,因了絕代佳人的青睞而身價百倍。

荔枝,三千寵愛集一身。我來西安,首先叩訪位於臨潼縣城南的華清池。站在驪山北麓舊朝代遺留下來的雕欄玉砌間,彷彿目睹一幢燈火通明的空中樓閣的廢墟,我油然湧起一股看舊書落淚、替古人擔憂的情懷:江山,在哪裡呢?美人,在哪裡呢?倒是鄰街一家高檔果品店裡攤放的荔枝(肯定由飛機從南國長途運輸來的),使我盲目地相信長恨歌中的千金一笑栩栩如生。舊物尚存,美人青春的寵物在以頑強的生命力代代相傳,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她自身,卻在霓裳羽衣曲的破綻百出中香銷玉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新唐書》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千里,味不變,正至京師。”據考察楊玉環偏愛的荔枝主要產於今廣東一帶,是作為南海貢品進獻宮中。當時四川等地也產荔枝,因水土原因,口味稍劣。唐玄宗為討愛妃歡心,不惜捨近求遠,命驛使沿途換乘、快馬加鞭以搶運這人間珍品。這在李肇《唐國史補》中有證明:“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產,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而出了位貪戀荔枝的貴婦,民間不知要累垮多少匹千里馬,不知要傷多少位伯樂的心。

貴妃楊玉環秘史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唐朝仕女以胖為美,臃容華貴的楊玉環也體態豐滿,想與不甘捨棄口福有關?多少年後人們還是會豔羨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長生殿上歌舞昇平、美酒佳餚的神仙生涯,對人間盛宴的世俗嚮往,多多少少將沖淡對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風流皇帝的責難。樂史《楊太真外傳》描述的良宵美景恍若昨日:“(天寶)十四載六月一日,上幸化清宮,乃貴妃生日,上命小部音聲,於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琴棋書畫詩酒花,荔枝,貴婦人的寵物,它和王母娘娘的蟠桃一樣,曾經令塵囂中苦苦為稻糧謀的凡夫俗子無不仰視。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荔枝,水果中古老的貴族。

  這種女人為啥讓人想入非非

“小腳”女人其實就是纏過足的女人,因其“小腳”如才露尖尖角的蓮荷,而被稱之為三寸金蓮。說起三寸金蓮,不能不說清朝的咸豐皇帝。這位滿清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後裔不僅對漢族女人的三寸金蓮情有獨鍾,而且到了十分痴迷的地步,以至寵幸一名擁有三寸金蓮的寡婦,一時惹得後宮醋海翻波。其實,自從三寸金蓮問世那一天起,就吸引住了男人們的眼睛,以至讓男人們想入非非了千百年。

三寸金蓮,指的就是女性的腳踝及腳部,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極為幽邃神秘的部分,然而這個部分卻被性學專家認為是重要的標準,不少人也認同腳與夫妻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透過腳可以激起女性的需要。的卻,一雙可愛的小腳,最讓男人想入非非的是莫過於想像一握在手的蝕骨銷魂。除了握在手裡仔細鑑賞外,前人發現了種種玩蓮的技巧,有愛蓮者大獻殷勤,幫女人洗腳、剪趾甲、磨厚肉、擦乾、敷粉,藉機搔弄趾間,撫握纏過足的小腳,“趣味”盡在其中。國學大師林語堂就曾說過:“纏足自始至終都代表意識的自然存在。”還有一本書中說得更明白:“小腳是女性性感的中心,在中國人的夫妻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貴妃楊玉環秘史

女人的腳在夫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實在更早時就有古人探索和實踐過。在古人們的審美觀裡,三寸金蓮是很性感的,能夠激發他們的需要。清代李汝珍在《鏡花緣》中說:“纏足與造淫具何異?”千百年來,三寸金蓮與中國人夫妻生活,都有著不一般的關係。古人對“三寸金蓮”的痴迷讓現代人驚歎。

三寸金蓮是纏足給纏出來的。纏小腳最早開始於一千多年前南唐後主李煜在位的時期,李後主的一個妃子別出心裁,用帛將腳纏成新月形狀在金蓮花上跳舞取悅皇帝。後來這個做法流傳到民間,纏小腳之風漸漸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女子纏足的風氣直到清代康熙年間,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清朝統治者反對漢族女子纏足,康熙三年,康熙皇帝曾下詔禁止,違者拿其父母問罪。但此禁令僅頒佈了四年就被迫撤銷了。不僅如此,旗人女子也開始東施效顰。順治皇帝曾下達“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的禁令,也未起到效果。

對三寸金蓮的崇拜也體現在不少文學作品中,如蒲松齡所著的《聊齋》中許多篇章中都描摹了女性的小腳之狀,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甚至,清代還有一個自詡為“香蓮博士”的文人方絢,寫了一篇題為《香蓮品藻》的文章,把小腳劃分為五式九品十八種。

什麼樣的一雙金蓮才堪令人稱羨的?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金蓮七字訣為“瘦、小、尖、彎、香、軟、正”。清代文人李笠翁則在小說《肉蒲團》中提出了香蓮三貴“肥、秀、軟”標準。清代另一個文人方絢在《香蓮品藻》中也列出金蓮三十六格,即“平正圓直,曲窄纖銳,穩稱輕薄,安閒妍媚,韻豔弱瘦,腴潤雋整,柔勁文武,爽雅超逸,潔靜樸巧”。清末民初的文人陶報癖《採蓮新語》用“小瘦彎軟稱短窄薄銳平直”來品評,另有燕賢《小足談》認為“瘦小香軟尖,輕巧正貼彎,剛折削平溫,穩玉斂勻幹”。雖然男人對三寸金蓮的喜好的標準不一樣,但古代女性纏小腳,打造三寸金蓮的習俗據說是因男性的癖好而興起的,這一點有共性,據史料記載,自宋代開始,在許多青樓的歡宴中流行起一種“行酒”遊戲,從頭至尾突出的都是小姐的小腳和她們的小腳鞋,狎妓的恩客把酒杯放入小姐的小腳鞋裡來傳遞、斟酒、飲酒。估計與現代流行的“人體宴”有得一拼。

更絕的是,古代女子雙腳自幼束縛,未經霜露,裹布層層保護,每日細心浸潤、燻洗,面板細薄如嬰兒,一旦解開重重裹布,組織鬆散,輕軟如絮,這是男人們最朝思暮想而一握銷魂的趣事兒。南北朝時有本小說《飛燕外傳》,其中記錄:“漢成帝得疾,陰綏弱不能壯發,每持昭義足,不勝至欲,輒暴起”。說到成帝晚年因房事過多,患了精力減退的毛病。但是每次一看到趙飛燕的妹妹合德的小腳時,便忽然精力飽滿,需要激昂。趙飛燕的腳也被形容得“能為掌上舞”,一雙金蓮還沒男人一隻手掌大。小足被說成具有振陽起衰的功能,看來古人對三寸金蓮的崇拜真不是一般地高。

貴妃楊玉環秘史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纏足不同於中國其他的風俗,並沒有一套繁複的學理,反而處處以道學的姿態出現,呈現出非性非淫的面貌,暗地裡卻是虐待。這是中國幾千年封閉制度下的逆反,對行為、知識強力禁絕的結果,反而另闢蹊徑,在人類夫妻生活史上創造出一片“新天地”。

然而,“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三寸金蓮”名字雖雅,但卻是女孩子以健康為代價用血淚換來的。直到了新中國的成立,女子翻身做了主人,享有男女平等的權利,國家廢除了裹腳的舊習,“三寸金蓮”的雅號才不復存在。但是依然沒有擋住現代男人們對“小腳”女人的想入非非。

 結語:

古代女人有很多很出名的,比如楊貴妃,很多人都想知道她到底長啥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