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2021-08-18由 南方都市報 發表于 歷史

隨著美國撤兵,8月15日,塔利班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林並佔領了總統府。在一片混亂和恐慌中,阿富汗政府與美國在阿富汗的20年以迅猛的方式結束了。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林被佔領後,進入中文世界的除了一系列相關新聞,更有阿富汗電影公司導演Sahraa Karimi寫給“世界上所有的電影從業者和熱愛電影的人”的求助信。Sahraa Karimi是阿富汗電影公司的現任主席,此前曾拍攝過紀錄片《方向盤背後的阿富汗女人》和《喀布林的女人們》等作品。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導演Sahraa Karimi

電影人的發聲讓許多人的眼光聚焦到了阿富汗電影上。梳理阿富汗電影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阿富汗電影發展史上的許多“第一”頭銜,皆折射著阿富汗人對民族發展的願景和探索。

而在阿富汗內外,關於阿富汗的電影數量眾多。本土的阿富汗影片折射著阿富汗人的民族性格,世界視野下的阿富汗電影則反映著他者化下不同的阿富汗形象。

風雨飄搖中,這些電影為阿富汗人提供了集體想象的空間和慰藉,阿富汗電影的一次次被搶救、重構和賦予意義,皆離不開一批電影人的努力。

阿富汗影史上的幾個“第一”

在阿富汗,早期的電影製作大多圍繞著執政者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種真實電影。1927年,被稱為阿富汗現代化之父的阿曼諾拉汗國王聘請了一個私人攝製組,記錄他從1927年到1928年間的國際旅行事蹟,關於他旅行記錄的影片是阿富汗影視製作的最早痕跡。

1946年上映的音樂劇《愛與友誼》由阿富汗戲劇先驅拉希德·拉蒂菲編劇,但主要在巴基斯坦拉合爾著名的肖雷工作室拍攝。該影片帶有印度歌舞片的風格。人們對《愛與友誼》的情感明顯與當時充斥在阿富汗的美國電影和印度電影不同,當時的人們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為新生國家電影業的第一部電影。

1964 年 ,一篇名為《第一部阿富汗電影製作:<像鷹一樣>》的文章使電影《像鷹一樣》進入人們的視野。該影片講述了來自喀布林郊區的年輕女孩 Shahla在首都觀看民族獨立慶祝活動的故事。電影中雜糅著 1963 年獨立慶祝活動的真實新聞片片段,透出了一種對阿富汗國家發展話語的有趣詮釋。

不過,《像鷹一樣》似乎沒有取得成功,《喀布林時報》影評人認為該電影“有許多情節和場景令人困惑,實際上難以理解”。

人們通常認為1970年的“時代三部曲”(Ages)才是阿富汗的第一部虛構電影。這或許與“時代三部曲”奠定了阿富汗電影公司在阿富汗的地位、成為里程碑事件相關。“三部曲”包括《追求者》、《星期五之夜》和《走私者》。

該電影是第一部在從拍攝到後期製作完全在阿富汗產出的電影。當時的阿富汗電影負責人雜湊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該電影尹基礎設施不足、技術人員缺乏而遭遇了不少困難。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電影“時代三部曲”海報

雖然“時代三部曲”中短片風格和題材看似並不協調,但它們是當時阿富汗電影公司製作的第一部影片,標誌著1968年開業的阿富汗電影公司正式在喀布林立住了腳跟,真正成為了一個國家電影組織。

不難看出,阿富汗的早期電影幾乎都與民族獨立慶祝相關。《像鷹一樣》展示了女主角觀看民族慶祝活動的心路歷程,《愛與友誼》和“時代三部曲”則都是在民族獨立的第一天首映。阿富汗電影的幾個“第一”似乎皆融入了民族獨立慶典中。到了2019年,阿富汗為獨立100週年紀念日甚至舉辦了相關電影節。

牛津大學學者Chihab El Khachab提出,在這些場合放映電影似乎是該國家舞臺上現代性程序的又一個標誌,僅次於閱兵、民俗舞蹈和體育賽事。阿富汗電影的每一次革新都折射著人們對政治和民族發展的新願景,阿富汗電影史中亦隱含著阿富汗人通往現代化的探索歷程。

“在地”與“他者”鏡頭下的阿富汗

基於內憂外患下特殊的歷史和現實,阿富汗電影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表現形式。直到塔利班政權在阿富汗結束後,阿富汗電影開始為世界所知曉。阿富汗電影在21世紀的程序主要由一些本土電影人和電影機構推進。

2002年斯迪克·巴爾馬克執導的《奧薩瑪》是當時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後本土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該電影在戛納、倫敦和釜山國際電影節拿下一系列獎項,又於2004年獲得第61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為還原阿民眾真實的生存狀態,巴爾馬克在喀布林的孤兒院和難民營中四處物色人選,最終邀請了“乞討女孩”馬瑞娜主演這個悲傷又剋制的故事。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奧薩瑪》劇照

流亡製作人阿提克·拉希米在2002年重回故土,擔任阿富汗最大的傳媒集團莫比集團的高階創意顧問,為阿富汗培養新一代電影人。他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電影《土地與塵埃》獲得了各大電影節的垂青,於2005年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電影中的“土地”指代阿富汗人,“塵埃”指代戰爭,多年來的狂暴無處不在、掀起了無數的塵埃,但土地始終在這裡。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土地與塵埃》劇照

而從阿富汗向全世界看去,全球已有超10個國家曾出品過關於阿富汗的電影,包括美國、伊朗、俄羅斯、印度、波蘭、法國、英國、丹麥、加拿大、西班牙等。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阿富汗關題材電影(南都記者統計)

這些電影有的依據真實事件改編,如伊朗拍攝的《佛在恥辱中倒塌》圍繞著塔利班炸燬巴米揚大佛的事件;有的則是虛構而來,戰亂、危險與蠻荒是許多電影對阿富汗形象的主要呈現方式,在這些電影中,有時阿富汗提供了一個足夠危險的空間,來自各國的英雄得以在這片土地上展開救援。有時阿富汗是一個在“危險”和“戰亂”等形容詞外,更具顆粒感的存在,阿富汗普通人的生活被盡數展現。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劇照

在這些影片中,值得一提的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賽尼同名小說改編電影《追風箏的人》,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曾賺取無數人的眼淚。伊朗拍攝的《佛在恥辱中倒塌》則從孩童的世界入手還原了2000年塔利班炸燬巴米揚大佛的事件,美國拍攝的《孤獨的倖存者》、丹麥的《戰爭》等電影則進行著對戰爭的反思。

搶救中的膠捲

在1990年代、塔利班政權接管阿富汗之前,20世紀的剩下那些時光裡,阿富汗電影的歷程仍在推進。阿富汗電影公司與當地其他影視公司合作,製作了一系列歷史史詩、心理劇、民族主義電影。到了塔利班政權執政的1996-2001年間,實施嚴格伊斯蘭教法的塔利班取締了音樂、電視、電影等舶來品。

此時阿富汗電影業的傳承除了一系列電影人的創作,還離不開一些人的殊死維護。當塔利班在20世紀90年代衝進阿富汗電影公司時,製片人伊布拉印。阿里菲收藏了成千上萬卷展示阿富汗豐富文化歷史的膠片,其中就包括7000多部阿富汗電影。這個故事被Pietra Brettkelly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膠捲救援任務》最終被紐西蘭選擇了出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單元。

關於阿富汗的電影,不只是《追風箏的人》

《膠捲救援任務》劇照

因為擔心當時即將舉行的總統選舉引發戰爭,紀錄片中阿里菲暫時告別阿富汗電影公司,返回曾經流亡旅居的德國。他一再表示自己“沒有勇氣”留下來。

上一代電影人冒著危險將電影膠捲保護了下來,在他衰朽之時,下一代電影人接手修復著電影,並以自己的方式傳承。於是在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隊電影檔案管理員開著阿富汗移動電影院的麵包車,前往從未放映電影的村莊。在男孩和女孩被隔離的學校裡,學生們邊觀看著經典的阿富汗電影中沒有戰爭、人們安居樂業的場景,邊展現出驚歎的表情。

對於許多阿富汗人來說,電影在這個戰亂不息的國家已經是一個“死去”的行業。由於安全情況日益惡化,像電影院這樣人群密集的場所尤其處在危險中,鮮少有人願意上電影院去。截至2019年,全國僅有少數幾家電影院分佈在較大的幾座城市,影院放映的也基本都是寶萊塢電影。

在此情況下,阿富汗電影業在世界範圍內似乎微不足道,但其特殊的歷史現實與電影人的堅持,也讓阿富汗電影擁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表現力。在戰爭苦難中發展起來的阿富汗電影,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的戰爭,也為阿富汗人提供了集體想象的空間和慰藉。

撰文:實習生 林文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