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2021-07-05由 城南哨站 發表于 歷史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這款由蘇聯設計生產,以斯拉夫少女命名的武器,是軍事史上當之無愧的明星武器。作為戰鬥民族暴力美學的集中體現,他的一切設計邏輯都是為了追求更猛的火力。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正在齊射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火箭炮是發射火箭彈的裝備,而火箭彈可以理解為一個大號的竄天猴,或者不能精確制導的導彈。他透過反衝原理,以尾部噴火推動彈體前行,並透過彈頭爆炸產生殺傷。只要把火箭彈配上導軌裝上卡車,就形成了卡秋莎火箭炮的基本結構,和大多數蘇制裝備一樣,卡秋莎有著簡單高效便宜的特點。相比傳統的牽引式火炮,喀秋莎最大的特點是其強到變態的火力投送能力。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日時出場的喀秋莎

我們知道傳統的身管火炮本質上是透過火藥的爆炸將炮彈炸飛,使其衝向敵人。歷史上,早期的火炮發射實心彈丸靠動能和炮彈落地後的爆炸產生殺傷。可是這種火炮炮彈在出膛前都如被大力抽射的足球一般,硬生生地被高壓燃氣擠出炮管。這樣一來,炮彈本身為了不破裂導致原地爆炸,必然需要用厚重的鋼鐵包裹內部的炸藥,形成一個堅固穩定的結構,以確保能正常發射。於是,為了承受這種高強度壓力,常規炮彈必定是如食堂的包子一樣皮厚餡薄,裝藥量較低。以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為例,該炮發射的高爆破榴彈彈頭重達43。6千克,卻只有6000克的炸藥。這讓戰鬥民族很不開心。恰好火箭彈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火箭彈的飛行是逐步加速的,其所承受的應力也就比炮彈小很多,故而火箭彈的彈頭可以做到皮薄餡大,多裝炸藥。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傳統的身管式火炮

它與同口徑的榴彈炮相比,威力強了不少。此外還可以透過連續發射在齊射模式下打光16枚132毫米的火箭彈,這僅僅只需7至10秒。要知道,二戰時的榴彈炮每分鐘最多也就能打三、五炮,和卡秋莎10秒十八發的火力密度完全比不了。而且炮戰打的就是突然性,講究的就是泰山壓頂,雷霆萬鈞。你拿火炮慢吞吞轟擊2個小時,可能只有前兩分鐘能給敵方造成有效殺傷。因為敵人不傻,不會站在原地給你轟。在炮擊開始之後,立馬就會躲到散兵坑、貓耳洞等攻勢堡壘中。而20門喀秋莎火箭炮瞬息之內就能將320顆流星呼啦啦地砸到敵人的腦門上。對敵軍造成的巨大殺傷和震撼非比尋常。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現代軍隊裝備的火箭炮

同時喀秋莎作為車載武器,有著其他火炮無可比擬的機動性。在齊射之後,油門一踩,輪子一轉就能趕在敵方的炮火反擊來臨前成功轉移,那麼喀秋莎有沒有缺點呢?說起來還真有兩個,一是精度感人,二是後勤供應。但這倆缺點仔細琢磨一下,又似乎不是缺點。首先說精度問題,喀秋莎確實不如身管火炮打得準,很多時候只能大概命中目標。可是作為強調火力密度的武器,精度其實沒那麼重要。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增大基數,一門打不準就多加幾門,在巨大的基數面前,每一門炮的精度意義不大,直接火力覆蓋就完事兒了。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德軍的車載火箭炮

不是說不能製造精度更高的火箭炮,但那樣一來成本就高了,反而划不來。比如現代的制導火箭彈一發的價格差不多三四十萬,發射按鈕一按16輛寶馬5系的錢就呼呼飛走了。要知道,地空導彈鎖定了敵機,都不一定能命中,實戰中常常是以三連發確保命中率。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外軍的火箭炮正在齊射

卡秋莎的第二個缺點在於他非常吃後勤,一方面它的裝彈時間慢,導致火箭炮開火時間較低,另一方面,由於射速高,需要巨大的彈藥儲備。話說回來,他本身就是在短時間內突擊使用的,武器裝彈慢了點也無所謂。而且戰爭期間哪個武器不吃後勤呢?近現代的戰爭本來就是國與國之間綜合實力的較量,是軍工生產能力與後勤保障能力的比拼,就蘇聯這種工業化國家來說,卡秋莎這點後勤壓力其實算不上什麼。1941年7月14日,蘇軍一個連的7輛喀秋莎對駐守某小鎮的德軍第五步兵師發起齊射。短時間內,上百發火箭彈從天而降,幾乎將該步兵師剩餘部隊殲滅,讓當時的德軍以為遭到了對方一個炮兵師的攻擊。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朝鮮戰爭中的美軍炮兵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也裝備了卡秋莎火箭炮,在當時,由於我方沒有制空權,火箭炮發射後的光芒與煙塵極易暴露目標,遭到美軍的空中打擊,所以志願軍平時將卡秋莎藏在山洞裡,需要使用火箭炮時,便提前選好陣地,測算射擊諸元,一切就緒後,炮車直奔陣地停車便打,打完就撤。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被志願軍炮火打擊下的美軍

根據資料,某次美軍步兵衝鋒時遭到我方卡秋莎火箭炮覆蓋轟炸,基本全軍覆沒,個別倖存的美軍被嚇得不輕,竟然誤以為志願軍使用了原子彈。說起來,抗美援朝戰爭不僅是我國的立國之戰,也是我軍飛速成長、瘋狂進步的一場戰爭。作為首批參戰的軍種,志願軍炮兵在殘酷的現代戰爭中得到了淬鍊與成長。

為什麼夜空美如畫,因為卡秋莎火箭炮的尾焰照亮了它

喀秋莎火箭炮在戰場

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中,敵人的火力達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在43天內,敵軍共發射炮彈190萬發,投擲航彈5000多枚。面對強敵,我志願軍炮兵以精準及時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一共發射炮彈40萬發,殲敵13000人。這是我軍第一次炮兵殲敵數佔總殲敵數一半以上,這其中24門喀秋莎給敵人造成了大量的殺傷,自己卻毫髮無損。

如今我們早已不用卡秋莎。當年的老師蘇聯也已解體多年。然而今天咱們的陸軍似乎特別喜歡火箭筒,有時會裝備到人手一個。咱們的軍工企業總愛開發各種遠端火箭炮,賣給有需要的國家。咱們的戰士總覺得手上的火力不夠用,偏愛火力更強的裝備,這或許就是喀秋莎帶來的傳承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