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湘西傳媒網】湘西邊城:茶峒的變與不變的變文化遺蹟

2021-06-29由 甘心哥 發表于 歷史

神遇翠翠(上)

從秀山來到湘西邊城,小車走在白河橋上,透過車玻璃窗,望見亭子庇護下的刻了“茶峒”的巨大石碑,挺立在白河的渡口坎上。我的心快速地跳動起來了——在書中讀了無數遍的邊城茶峒終於在現實中看見了。

在停車場停靠了小車,踏上茶峒的土地,走在光滑的石板街上,吊腳樓的翹簷如鷹翅似地伸展在頭頂上,蔭護著下面古色古香的木板壁和雕花門窗。穿街過巷,尋找沈老先生筆下的遺蹟:“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一面,城牆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築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貫穿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餘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河中漲了春水,到水腳逐漸進街後,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長長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的屋簷口,一端搭在城牆上……”河街還能依稀存有古街的韻味,城牆已蕩然無存了。碼頭上全修成了一道道長長的石梯,也灣泊許多小小篷船,當然是遊船。原來的水腳地也鋪成了一溜寬敞的石板街。一處吊腳樓上顯明地標著“順順吊腳樓”。循著河街朝河的下游走去,大概就是“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的官路吧,半山腰上屹立著白色小塔,下面卻是水碾,水碾本來不是在這裡,開發的人大概也沒有認真讀過《邊城》吧?或許“盡信書,不如無書”,是為了遊客的方便,把它集中到這裡來的吧?

白河流到茶峒,“這條河水的河面,在茶峒時雖寬約半里,當秋冬之際水落時,河床流水處不到二十丈,其餘只是一灘青石。”原來的青石灘,被修成了兩個孤島——翠翠島、天保儺送島,擠掉了過去古河道的寬敞豁亮。遙望翠翠和她狗的背影,眼淚立即冒出來滾下臉頰,我急忙背過身去,生怕別人看見。翠翠那麼善良弱小,孤立在露天之下,誰為她遮風擋雨?愛她疼她的爺爺也逝去了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