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江南四大才子為何科場不利,莫非是作弊的水貨

2021-06-01由 雜菜齋主人 發表于 歷史

江南四大才子,指的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區的四個文化人,因為四個人都生活在吳中地區,也被稱為吳中四才子。這四個人分別是唐

,也就是唐伯虎;祝允明,也被稱為祝枝山;文徵明,也被稱為文衡山,還有一位徐禎卿,但是這一位其實性情和其他三位不一樣,也不會畫畫,而且長得不好看,所以很多影視劇故事虛構了周文賓這個人物,取代了徐禎卿,但實際上徐禎卿卻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科舉成就最高的。

大家對於科舉應該都不陌生,這是我們中國選拔人才的一個制度,在隋唐開始,到了明朝已經趨向成熟,明朝中期主要的官員選撥制度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通俗來說分為三個等級:秀才,舉人,進士。

秀才又稱茂才,需要透過童子試才能成為秀才,秀才要進入州學府學就學,被稱為生員,從秀才開始,才可以真正的算作文化人,在明朝時期,秀才是可以佩劍,四處遊歷,不服徭役,見到知縣也不用下跪的。可以說,假如沒什麼野心,家境又殷實,可以在秀才位置上混日子的。

江南四大才子為何科場不利,莫非是作弊的水貨

不過秀才沒什麼政治地位,假如窮秀才日子也不好過,比如范進中舉的范進,在中舉之前被老丈人看不起,但是中舉之後就完全不同了,秀才透過鄉試,就成為舉人,朝廷可以直接授予官職,而假如再透過會試,成為進士的話,那就可以成為更高等級的官吏,甚至可以成為中央大員,徐禎卿

就是後來考中成為了進士。

江南四大才子為何科場不利,莫非是作弊的水貨

那麼另外三位呢?這就是本文要提到的問題,另外三人,文徵明18歲就成為秀才,但是九次參加鄉試失利,後來受到工部尚書的舉薦入京,成為翰林院待詔,但因為不是正經的科舉官,別人看不起他,他也覺得自己格格不入,辭職回家。

江南四大才子為何科場不利,莫非是作弊的水貨

祝枝山也是18歲就成為秀才,然後屢次不中,直到31歲才考舉人,之後七次參加會試都失敗,就以舉人身份結束考試生涯。

江南四大才子為何科場不利,莫非是作弊的水貨

最後一位唐伯虎,也是名氣最大的一位,他科舉其實是一帆風順的,15歲就以蘇州府試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秀才,然後唐伯虎就偷懶了,此時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也相繼去世,家境衰落,沒有參加科舉,直到28歲才參加鄉試,一舉獲得第一,第二年參加會試,捲入科場案,被貶為吏,他深以為恥,就沒有做,回家了,從此縱情酒色。

所以這四大才子裡,只有徐禎卿

一個人真正成為進士,不過他也是花了很長時間,考了很多次才成為進士,還因為長得難看不能當翰林。

這裡要說明什麼,首先要說明的,這四位除了唐伯虎是真的不太想考科舉當官,其他三位都是想做官的,否則也不至於多次參加考試了。

其次,他們這四位除了唐伯虎是倒黴,捲入了作弊風波,其他三人都是正經參加考試,但是徐禎卿

花了很多力氣才考上進士,祝枝山好不容易中了舉人,但是七次考進士都失敗,而文徵明乾脆是九次會試都失敗了,要不是被人舉薦,一輩子只能算一個秀才。

那麼他們是對科舉不感興趣?那肯定不是,否則不會去參加那麼多次。

那麼是不擅長考試?那也沒道理,要知道江南地區的秀才考試也不是那麼簡單,也是百裡挑一,他們幾位都年紀輕輕的輕鬆過關了。

為什麼考秀才那麼簡單,考進士那麼難呢?要是說他們才學關注點不一樣,也不對,唐伯虎考秀才考進士就很輕鬆,兩次參加兩次第一,作為同等級的才子,另外三位也不至於差距那麼大吧。

不過,可能就是這麼大的差距,其實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就是考秀才,主考官就是當地的父母官,而且有時還不用糊名,怎麼說呢?就是考生的名字就直接在考卷上,考官一看就知道。

那麼這一來,等於是和考官關係密切的考生總歸能佔便宜,尤其是官宦子弟,比如文徵明父親是太僕寺丞,祝枝山更厲害,祖父是山西布政使司的右參政,外祖父則是明朝內閣首輔徐有貞,所以他們考秀才真的是輕而易舉,因為父母官總歸要看在他們父母的面上輕鬆放一馬。(就算糊名,童生試是不需要在臨摹一遍交卷的,熟人看看字就認得。)

到了鄉試會試,要糊名,考試也嚴格了很多,就沒那麼容易通融了,要靠真本事了。

唐伯虎和

徐禎卿

都不是官宦子弟,唐伯虎祖輩還行,到了父輩已經是商人了,所以唐伯虎能兩次考試都第一,那確實是有才能。

其實這種情況不但出現在江南四大才子身上,仔細看看很多官宦世家,後人考取秀才是相對簡單的,而考舉人進士就比較難了,從某個角度上說,舉人進士考試也是比較公平的。

但是即便是考秀才也就是童子試的不公平,也會導致一些人才被埋沒,比如明朝就有人考秀才屢屢不中,乾脆捐了秀才身份(秀才身份是可以靠錢糧獲取的),結果參加鄉試和會試居然都是第一,可見在童子試的不公平會導致多少人才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機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