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告訴我們究竟怎樣做一個好人

2021-10-27由 實僅美食 發表于 家居

瞭解老子口中的“善”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告訴我們究竟怎樣做一個好人

第二十七章中,“善”這個字出現的十分頻繁,這個字既有善良之義,也有擅長之義,但在《說文》中,這個字還有一個被現在人不常用的用義:善者,緩也,從本義就是舒服自在,故王弼在註釋中引申為“順其自然”。古人云“從善如流”:就是像水一樣緩慢自然的流動。

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常善救人”

想要幫助人,首先要有一顆良心,但僅僅有一顆良心是不夠的,還要把握幫助人的道理。稍不注意,就會傷害被幫助人的自尊,或者使其產生不合理的依賴。所以好多人覺得好人難做,好人無好報都是因為不懂的這個道理。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結合許慎的《說文》,自己總結對本章的理解

緩慢自然的行走,路上不會留下痕跡;說出內心自然流露的想法不會不完美;內心不緊張而又自然的計算用不到算籌幫助;看似緩慢自然結束的事物,如果找不到緊要的部分也無法重新開始;看似緩慢自然聚合的事物,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約束也無法將他們分開。所以聖人順天地自然之理的去幫助人,這樣就沒有人被遺忘放棄;順天地自然之理去幫助萬物,也就沒有任何被遺棄的事物,這是藏在深處的智慧。所以順其自然的人,不會因為人多就把他們的生活思想當做寶貝;不順其自然的人,只是追隨著人們的財物罷了。不因為人多而去盲目崇拜,也不會貪戀人們的財物,有智慧卻沉醉於順其自然的大道中,這就是精微深妙的道理。

順其自然是什麼?

在第七章中:“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有這麼廣闊的空間,是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讓萬物生而生,而是為了讓萬物生去創造條件,正因為這樣萬物才能一直延續下去。做一個好人也應該如此。比如一個人愛去教書育人,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可以更好的教書,可以買一些先進的裝置,建一所寬敞的學校,給他最好的教科書等等,而不是一味的給錢給榮譽。這樣既可以區別偽善,也可以不寒好人的心。

善字出現多次,也告訴我們聖人的特徵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告訴我們究竟怎樣做一個好人

善者,緩也。一件事情發生之前必有細微的徵兆,常人不會注意到,即使看到也不知道其中道理。但聖人卻可以明察秋毫,見微知著,提前帶領大家最好準備,這就是真正順其自然大道的本領。

感謝觀看,歡迎留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