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2022-03-30由 地道風物 發表于 美食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山有多高,海有多深

福建人的面就有多好吃

真正的硬核福建人,不是在泡茶,就是在

吃麵

大清早,福建人便會

化零為整

,從家門魚貫而出,向著

街頭巷尾的麵攤

聚攏。雪白瓷碗盛著清澈湯汁,細長且彈力十足的麵條,撐起三兩鴨肉和七八青蔥,還有

海蠣蟶子大小腸,油條滷蛋各種魚

,冒著騰騰熱氣,無聲呼喊著:選我!選我!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你可能以為,南方人不怎麼吃麵,

福建人表示,你的認知需要重新整理。

圖為鴨肉面線,紅蔥酥是點睛。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baworn47

福建人的面,

包山包海,五彩斑斕

。細如蠶絲的

面線

,寬過筷子的

盒面

,讓你猜不出真身的

魚面

,以及摸不透做法的

泥鰍粉幹

……從閩東、閩北,再到閩南、閩西,各種繽紛食材,都能在福建人的巧手中,組合出

獨一無二的山海之味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伴著一雙筷子、一柄勺子,

福建人的面(粉),如繁花盛放,

圖為南霞泥鰍粉幹,很紅吧?不辣喲。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Lu0375

或質樸,或精細,福建人的面,早已超越了正餐。它可以是

點心

,可以是

配料

,更可以是宴客時必不可少的

大菜

——所以,別再說“吃麵只看北方”了,福建人會挺著腰桿說:

林北誒面,尚好呷!

(老子的面,最好吃!)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山有多高,

福建人的面就有多土豪

要想認識福建人的面,你首先要

重新整理對“面”的認知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在福建,麵條與粉絲並駕齊驅,

賣麵條的地方,通常會賣米粉。

圖為福州紅糟線面。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GAGALing

在許多地方,“面”就是以小麥或其他粗糧製作的

條狀食物

。而在八閩大地,“面”不僅僅是傳統上的面,還可以是大米制成的

寬、窄粉絲

,更可以是魚肉、番薯、芋頭等加工而成的,

特立獨行的“面”

沒想到吧,福建人的魚面,是用魚做的!

在省城福州、閩東一帶,最特立獨行的面,便是

連江魚面

平潭馬鮫魚面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連江魚面,乍一看像粉條,

細嘗才發現,這是魚做的!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GAGALing

連江縣

位於福州東北,全縣面積不到5000平方公里,但半個縣域都被

大海

覆蓋。加之它扼守

閩江

入海口,不僅是江與海的連線處,更是農耕與漁獵的絕妙平衡點。

大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連江出產的

野生黃魚

不僅量大質優,還擁有親切可人的價格。坐擁大海的連江人,吃膩了黃魚的尋常做法,就將黃魚大變樣——剔骨除皮,切碎剁茸後加香菇粉,揉碾捶切一頓操作,就是

鮮掉牙的黃魚面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沒想到吧,福建人直接用魚肉做麵條,

搭配海鮮,簡直鮮上加鮮。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挖哈

那黃魚面,

薄如宣紙、韌性十足

,和普通麵條一樣可燜可炒。加點瘦肉、魷魚、香菇、黃韭芽,猛火翻炒一番,魚面

白如羊脂

,配料五彩繽紛,舌尖和視覺的雙重享受。

只是,隨著近年

黃魚價格攀升

,以及福州夏長冬短,魚肉和魚面儲存不易,人們便將魚面原料換成其它魚類,並將新鮮魚面烘乾——

乾魚面

,不僅有了別樣風味,還能留存這份至鮮,當伴手禮帶去外鄉,這才讓

連江魚面

“鹹魚翻身”,穩坐當地特產C位。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煮好的馬鮫魚面,魔性的味覺體驗。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挖哈

在福州東南方向,另一片天地也曾為黃魚所有。不過,或許是

精貴終究敗給了樸實

,馬鮫魚順利擠走了黃魚,成為福州平潭的另一道名餚——

馬鮫魚面

馬鮫魚(就是北方人愛的

鮁魚

)肉多刺少、雪白軟糯,只需取肉剁碎,加入適量

紅薯粉

,便可碾成薄片並改刀——若切成細絲,便是

魚面

;若切成塊狀,便是

魚片

。若是

絲裡摻片,片裡夾絲

,那更是自家才能做出的滋味。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閩東、閩北一帶,面與粉幹齊飛,

圖為閩清茶口粉幹,耐嚼又頂飽。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GAGALing

海里的面味撲騰,山裡的粉味呲溜

到了福州以西,真正的山與海之間,建寧人又琢磨出了另一種山河相間的滋味——

南霞泥鰍粉幹

。粉幹即是

福建版粉絲

,泥鰍粉幹則是以泥鰍為主角,滿滿的鄉土味。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在福建,米粉也是麵食,不接受反駁。

圖為紅彤彤的南霞泥鰍粉幹。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青山綠水858

為了製作這碗建寧味道,當地人會提前一天就備好數條

生活優渥的肥美泥鰍

。清水淨化了泥鰍體內的泥沙,也洗出了泥鰍的鮮美;食鹽、紅糟等調味料,刺激了泥鰍的軀體,也讓它擁有了更豐富的味型,尤其是

紅糟,真正的閩東味道

以冷水將鮮活泥鰍入鍋,溫度一點點升高,泥鰍一點點轉熟,粉幹也一點點膨發……加入生薑、醃菜,加入福建人

自然山野的思戀

,一碗嫩滑鮮爽的泥鰍粉幹,大功告成。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福建人做泥鰍,湯底總是紅彤彤,

這就是紅糟的魔力。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挖哈

再略往北,靠近武夷山的古田和屏南,

山野滋味

則會在福建人的麵碗中,變得更加濃郁。

盒面

是隻能在福建古田遇見的一道美食。因為總由店家裝在食盒中沿街叫賣,它才名中帶“盒”;能扛得住

巷陌之間的顛簸

,盒面也必然毫不嬌弱——事實上,論面的粗細,古田盒面在南方可謂

一騎絕塵

,甚至不輸於酸湯子一類的北方粗麵條。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尤溪大條面,雪白且粗,韌勁十足,

眼熟嗎?它很可能是烏冬麵的前身。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Lu0375

芋蛋面

也是在福建才能嚐到的奇妙麵食。居於盛產

小芋頭

的古田之鄰,屏南人“借來”隔壁特產,又加入家中常備的

番薯

,一頓蒸攪切煮,再拌入牡蠣和芹菜——一道連古田人都拒絕不了的

屏南芋蛋面

便大功告成。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別以為武夷山只有茶,這裡還有紫溪粉,

口感筋道,滋味勁辣,爽得很呢。

圖 / 網路

再往西北,江水更加湍急,空氣更加清新,我們到了茶香遍野的

武夷山

。外人都識武夷山茶香,卻不知福建人還在這裡藏了絕頂美食——

武夷山紫溪粉

沒嘗過紫溪粉的人,大抵很容易把它誤認為更有名氣的桂林米粉。但只要嘗上一口,便會明白那勁韌,恰如武夷山的

峰巒

;那辛辣,狀似武夷山的

湍流

;那湯汁,一如山中的

清風

;那腸段或肉羹,恍若湧入眼簾的

千般景色

……每一口紫溪粉,好似都藏著武夷山的風華。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海有多深,

福建人對面就有多較真

閩東和閩北的面滋味,是

峰巒與汪洋交錯

。從福州一路往南,福建人面碗世界,就如廣闊的大海一般,

洶湧而紛繁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莆田滷麵,是時候重新整理你對莆田的認知了。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天宮飛豬

從省城南下,第一站便是位於閩中的

莆田

。這裡的滷麵,配菜多得快滿出來,你必須在料裡找面,

筷子與湯勺齊飛,口水共麵碗一色

……

作為一碗麵,

莆田滷麵

與我們常吃的牛肉麵、清水面等皆不太相似。它的

“滷”

,若真要找一道北方的近似菜,那便是河南的胡辣湯。那濃稠得能掛邊的滷汁,裡面滿滿的乾貝、蝦仁、蟶乾、海蠣、魷魚……諸多海味,昭示它

絕非是一道能輕易理解的福建味。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莆田滷麵,料比面多,滿滿的都是熱情。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挖哈

同時,莆田滷麵裡的面,還有些

刺激強迫症

的天賦——烹煮前,麵條會被

暴力扯成小段

;烹煮中,麵條要經歷

極不溫柔的翻攪

;烹煮後,作為鎮桌大菜的滷麵,要以

大碗盛裝

,面對多雙筷子的進攻……因此,建議吃滷麵時,帶個大勺子。

當然,勺子不僅是吃莆田滷麵必備,還適合用來品嚐

泉州的面線糊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泉州面線糊,用勺吃的面。

攝影 / 歐陽泓略

面如其名,泉州的面線糊非常

“糊”

。倒不是他們煮麵不顧火候,而是面線糊要用福建特產、細如髮絲的

面線

(亦名面幹),以及

紅薯粉

勾芡,讓這碗

面線糊,更像一碗羹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面線糊的配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攝影 / 歐陽泓略

同時,面線糊的“糊”,還體現在配料的豐富:

蝦仁豬心大小腸,海蠣蟶子雞鴨鵝,香菇豆腐海魚肉,滷味下水大蹄髈,

外加泉州的另一位特色——

醋肉

,全都能給你加進去。面線糊

本味清淡

,加了配料便豐盛無比,還能搭配

油條或馬蹄酥

,香哦。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醋肉,豬肉浸滿永春香醋,油炸而成,

可以單吃,可以入菜,也能配面線糊。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愛吃蛋撻的小林

海的鮮,菜的甜,油脂的馥郁,幾乎只要你想,一碗小小的面線糊,便能成為

一粒容納世間萬物的芥子

,亦如曾經穿梭於

“海上絲綢之路”

的貨船,以泉州為航標,海納百川。

當然,船隻載動的福建滋味,遠不止泉州的面線糊。在廈門,一碗看似平平的

沙茶麵

,不僅是“鷺島”的名片,還聯絡著

遠渡南洋的遊子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廈門沙茶麵,濃郁而奔放的市井之味。

攝影 / 董徵

沙茶本是東南亞的

混合香料

。在遠赴南洋謀生的福建人,尤其是廈門人的推動下,沙茶醬乘著季風來華,被改造成了

中華之味

原產地的沙茶,因加入大量

紅、黃辣椒

,而呈現濃郁的橘黃色,且辣味十足。福建人並不擅長吃辣,沙茶來華後便

因地制宜

,大大降低了辣味,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福建特產——

油炸花生碎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沙茶醬,不僅能入面,還能當各種配料,

屬於福建人對舶來品的再創造。

圖 / 視覺中國

在吃麵這件事上,

漳州

與廈門旗鼓相當,甚至在一些老饕眼裡更勝一籌。夾在廣東潮州與福建廈門之間,漳州在一定程度上將福建面與廣東面

融會貫通

,創造出了三言兩語難以說盡的

豐富滋味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豆乾面份,面涼料熱,似面非面,相當奇妙。

攝影 / 董徵

沙茶麵、蚵仔面、滷麵、大腸面線,都是漳州擅長的味道。此外,這裡還有一道打破常規的美食——

手抓面

,也叫

豆乾面份

先將南方常見的

鹼水面

,煮熟且團在一起,利用面本身的粘性製成

麵餅

;豆腐乾油炸,配上花生醬、沙茶醬、甜辣醬、蒜蓉醬、芥末醬,絕對的

“五醬雜陳”

,毫不猶豫地往已放涼的麵餅上添,絕對的

生猛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大腸滷米粉,搭配炸肉,漳州人民的創造。

攝影 / 董徵

作為一道

手抓美食

,豆乾面份既有福建人熱愛的

清涼與馥郁

,又有不那麼“南方”的

粗獷和豪爽

。雖然是

麵餅加豆乾——幹上加幹

的搭配,但醬汁很好地承擔了

調和

作用,佔滿麵餅與豆乾的縫隙,更擠進了食客的心裡。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福建人這麼愛吃麵?

福建的面,無比奇特。它是

濱海省份

,卻有不加海鮮的家鄉味;它是

南方胃口

,卻有不輸給北方的愛面狂熱;它是

美食行家

,卻又不分“粉”和“面”……福建人,怎麼就成了

捧著麵碗的人間食客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當歸鴨面線,抵抗倒春寒的法寶,

不僅福建人愛,海對面的寶島人民也愛。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lcc54613

2200年前的福建人,大抵很難告訴我們答案。畢竟當時,當地除了土著民族,便是被王朝

遷徙而來

,對福建全然陌生的

中原人

。後者眼中的八閩大地,還是一片荒蕪;相比於去創造特色,主導他們衣食住行的,還是

生存的壓力,以及對故土的緬懷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福州撈化,市井鄉民的海鮮盛宴,

也是料比面(粉)還多的存在。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桃子夏天與海

1700年前的福建人,可能也無法給出答案。畢竟剛經歷

衣冠南渡

的他們,正是改造福建的主力軍——他們或許想不到,自己會將這片土地重新塑造一番;更不會想到,他們從北方帶來的、

熱愛麵食的傳統,至今依舊存在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拌麵與生燙牛肉,平平淡淡才是真。

攝影 / 董徵

三四百年前的福建人,給出的答案逐漸明朗。當時他們正

頂著風浪

,將異域收穫帶回家鄉,

“起大厝”

的同時,也繼承了先祖們對面食的追求,還以異國風味改造之,促成了

福建之面、包山包海的飲食精妙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南洋咖哩面,中華與南洋的滋味碰撞,

如今也是福建人民的日常。

圖 / 圖蟲·創意 攝影 / sonyacamoz

直到今天,福建人還是

淡定吃麵

。是面還是粉,是小麥還是大米,選邊站早就不重要了,畢竟

山依舊是山,海依舊是海;背後是故土,身前是機遇

,一直在文化傳承與更新之中的福建人,絕不會停下追尋美食的步伐。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福建人對面的執著,深入靈魂。

圖為泉州面線製作現場。

攝影 / 歐陽泓略

也幸而如此,我們才能在福建人的面與湯中,既嚐到

武夷之滋、海濱之味

,又能找到

唐宋遺風

,找到與北方人如出一轍的、對面食的熱愛。

你若不懂,歡迎

來一趟福建

,嘗過你就明白了。

文 | 葉三土

文字編輯 | 水水

文章首圖 | 歐陽泓略

封圖 | 圖蟲·創意

封圖攝影 | 抹茶不甜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福建人吃麵,到底有多魔性?

為福建人的麵點個“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