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2022-02-12由 xy枯葉蝶 發表于 美食

《菜根譚》中有言:“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這句話的意思是:藏了很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定飛黃騰達;太早開發的事物,若是得不到合理的維護,往往也會很快結束。

深以為然,記得年少時,學到一篇課文叫《傷仲永》,這篇文章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天資聰穎,卻因其父親把他當做賺錢工具,不讓其學習,最終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相反,一個因為沒有找到訣竅,導致才能沒有被開發出來的人,一旦找到正確的方法將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必將飛黃騰達。

或許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響亮的名字,曾國藩是明清時期的偉人,一生成就等身,可是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

他六歲開始讀書,卻遲遲考不上秀才,考了六次都沒有考中,文章還被登榜批評過,直到23歲,才打通任督二脈,考上秀才,此後考試路上一帆風順,連考連中,成為了一代名臣。

以上兩個故事,正是印證了《萊根譚》中的這句經典之言: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在《知否》中,有一個少年才子孫志高,十二歲中秀才,娶的豪門妻子,過上優渥生活,簡直是人生贏家。

比起方仲永,他有更好的學習條件,他可以在妻子母親的照顧下,一心一意撲在讀書上,為自己博得一個功名。

比起曾國藩,他有更好的天賦,曾國藩二十三歲中秀才,而他十二歲就中了秀才,而且他娶了當地的富戶盛家的女兒後,根本不用像曾國藩那樣為沒有盤纏進京趕考而發愁。

可是孫志高卻成了一個連傷仲永都不如的人,手裡拿著一幅王炸,卻打得稀巴爛,孫志高的人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輸的?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1、少年神童,十二歲中舉,娶得賢妻,過上優渥生活

《知否》原著中對孫志高母親的出場描寫到:

她身著赭紅錦繡褙子,頭上橫七豎八地插了五六隻珠寶大釵外加一多絨布玫瑰花,脖子上手腕上都掛得滿當當,全身披金戴銀,明晃晃地直耀得人眼睛花。

由此可見,孫家現在的日子過得實在不錯,可是這是打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個暴發戶,孫家家貧,窮得連飯都吃不起,之所以有今天,全然仰仗盛家的扶持。

盛家大房是商賈之家,一直期盼著家裡能夠出一個做官的讀書人,可是男兒們都不是讀書的料,於是就瞧上了十二歲中秀才的孫志高,把長房嫡女許給了孫家。

在他們看來,孫志高少年有才,年紀輕輕就考中秀才,這在宥陽乃至京城,都是不可多得的,若是孫志高有能耐,將來考一個官當著,盛家也跟著沾光了。

十二歲中秀才,整個宥陽的神童,這是孫志高母子這輩子最大的驕傲,孫母逢人就說,自己的兒子有出息,是個神童。

每當遇到家裡有讀書人的,孫母就要上去和別人比較高低,“幾歲中秀才?”是孫母百談不厭的話題,即便是對方已經考了狀元的,若是中秀才的年紀比她兒子大,她也要吹噓半天。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孫志高父親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難,後來與盛家結親,淑蘭十里紅妝,帶足了這輩子都用不完的財產田地,外加丫鬟婆子。

李氏因為自家是商賈之家,一直約束著女兒要做一個賢淑溫順的人,嫁人後一定要好好孝順公婆,服侍丈夫。

淑蘭過門後,謹記母親的教誨,對婆婆殷勤侍奉,對丈夫百依百順,一個月有二十幾天伺候在婆婆的房裡,讓她享盡了清福。

孫志高的錢包也鼓起來了,常常約著三五好友,請客吃飯,談詩論詞,日子好不愜意,回家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恭維。

從農村搬到宥陽,住著盛家的宅子,不用再面對從前那些人的冷嘲熱諷,新結交的人也是更高層次的,漸漸地,孫氏母子似乎也像是真正的上層人士了。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2、驕奢淫逸,看不清自己的處境,過度放縱自己

若是換做一般讀書人,生活有了如此大的改善,擺脫窮苦的生活,有足夠的銀錢保障衣食無憂,有僕人伺候飲食起居,還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定然是十分的滿足了。

這樣好的條件,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全心全意地用功苦讀,待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實現階級躍遷。

可是孫志高選擇了止步不前,他是個有才的人,卻不好好利用,全然沒有了上進之心,為取得的小小成就沾沾自喜,自持不凡。

溫飽思淫意,人在沒有吃飽前只有一個願望,吃飽後卻有著無數的慾望,孫志高就是那種吃飽了就閒不住的人。

因為中了秀才,孫氏母子就自詡是書香門第,認為是盛家高攀了他們,孫志高對這個賢妻,百般看不順眼,他對淑蘭說:

你無才無德,能夠嫁與我,是你幾輩子修來的福分

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還真是少見,淑蘭進門三年,和丈夫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數,孫家卻把沒有子嗣的事怪在淑蘭頭上,認為她犯了七出之罪。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溫順的淑蘭,為了討好丈夫,三年時間,用自己的嫁妝給孫志高納了十幾個小妾,孫志高日夜忙於為孫家“開枝散葉”的事情,沒有了時間讀書,才華盡褪,最後只會“有辱斯文”四個字。

母子二人全然看不清自己的處境,對淑蘭百般折磨,動輒就是又打又罵,古代女子,大多夫權思想束縛,淑蘭只是一味地容忍。

想著等到以後孫志高的妾室生下一男半女,過繼到淑蘭名下,淑蘭這一生也就將就著過了。

沒有妻子束縛的孫志高,常年流連於茶樓妓館,不是與狐朋狗友吃吃喝喝,就是在妓院裡與小情人“談詩論詞”。

十二歲中了秀才後,再無任何成就,連連參加了很多次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漸漸地,孫家族人對他失望了,盛家上下也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覺得毀了淑蘭的一生,很過意不去。

過上富太太生活的孫母,依然擺脫不了無知婦女的習氣,行為粗鄙,言語間處處表現著她的無知,與鄰里鄰居關係也十分不合,常常潑婦罵街,惹得別人笑話。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3、失去一切,打回原形,卻不知反省,盡顯本性

孫志高並不滿足於滿屋子的家花。他在茶樓妓館中流連,最後遇上了一個妓女,妓女懷了孩子。

孫氏母子逼著淑蘭,要把那個女人納進門,淑蘭因為盛家老太爺寵妾滅妻,差點把盛家毀了的前車之鑑,不願意接受。

孫氏母子喪心病狂,把淑蘭趕出來,光明正大地把妓女帶進門來,好吃好喝地伺候著,最後逼得盛家忍無可忍,只得提出兩家和離。

看不清自己嘴臉的孫氏母子,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認為盛家提出和離,簡直是對孫大才子的侮辱,於是死活不肯。

但是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是經不住考驗的,盛家威逼利誘,以淑蘭一半的嫁妝為條件,最後成功地與孫志高和離。

孫氏母子拿著那一半嫁妝,醜態盡露,孫家族人對他們也很失望,宥陽人都在看孫家的笑話。

和離後,孫秀才依然大手大腳地揮霍,孫母拿著淑蘭的嫁妝搞投資,很快,母子二人就把這筆數目不少的錢揮霍完了。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那個風塵女眼看沒有奔頭,生下孩子後,卷著銀錢細軟,和相好跑了,她在留書中告訴孫氏母子,孩子不是孫志高的,她很感念這段時間的照顧。

孫志高人財兩空,敗光了所有財產後,往日的“好友”也離他而去,不久後,孫氏母子又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人。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孫氏母子因為享受慣了安逸的生活,已然不願意回到農村家裡種田,況且當初以為自己中了秀才就走上人生巔峰了,田產房產早已不知揮霍到何處去了。

最後只得找了一個有些家產的農村寡婦,做了上門女婿,那個寡婦十分彪悍,孫氏母子還如同曾經對淑蘭那樣趾高氣揚地指使她,結果孫志高被打得鼻青臉腫,嘴皮子厲害的孫母也被罵的啞口無言。

母子二人打也打不過,罵也罵不過,又苦於自己一無所有,不能休妻,只得受著這種日子,村頭村尾的人把他們當做笑話看,已然沒有人再把他們當做人看。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結語

一個少年神童,豪門佳婿,最後落魄成一個男權社會下,被老婆打,被眾人笑話,沒有尊嚴的人,如此的可悲可嘆。

周國平說過:在人生的一定階段,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到底想要什麼。

一個人若是看不清形式,看不清自己,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自我毀滅,什麼時段做什麼樣的事情,學會給自己定位,若是一直盯著以前的成就看,不但不會進步,反而是迷失方向。

孫志高是一個有資質的人,可是他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沉迷於短暫的快樂,又不懂得珍惜現有的生活,最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現實中很多人亦是如此,在該學習的年紀不學習,在該反省的時候不反省,遇到該珍惜的人不珍惜,最後把原本可以很燦爛的人生,活成了一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最後後悔莫及。

願我們做一個永遠在路上的人,不要因為眼前的快樂而忘記初衷,不要因為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每天進步一點點,不斷接近最美好的自己。

就如古語所言: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只要在路上,就永遠在進步。

重溫《知否》:少年“神童”孫志高,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