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2022-01-22由 火鍋的歷史 發表于 美食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海鮮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食物之一。隨著人們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和了解,喜歡吃海鮮的人也正在逐漸增加。如今在街頭巷尾海鮮餐廳比比皆是,海鮮自助、海鮮是蒸鍋、海鮮燒烤、海鮮火鍋等,讓人們品嚐到深海之處的鮮美。

國家經濟發展和運輸行業四通八達,可以讓人們隨時都能吃到美味的海鮮。然而在古代只有生活在海邊的人,才能夠享受海鮮的美味。

從生產力發展上來講中國屬於農耕社會,在遙遠的古代內陸地區的人們以耕作農產品為主。所以當時的漢族人們在飲食上以豬肉為主,基本上吃不到味道鮮美的海鮮食品。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古代雖然大多數人沒有吃海鮮的條件,然而生活在海邊的居民吃海鮮已經不足為奇。考古學家挖掘歷史文化遺址時,發現了許多貝殼的化石,其中包括海螺貝、牡蠣殼等。這就說明早在七幾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有了吃海鮮的習慣。

從古至今吃海鮮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古人吃海鮮的歷史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期的人類開始食用海鮮之後,被其鮮美細嫩的口感所征服,從此有了吃海鮮的歷史。然而古代的儲藏條件有限,所以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或者生活海邊的人,才能吃上美味的海鮮。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正所謂“靠山吃山珍,靠海吃海鮮”。由於海鮮這種食物在當時沒有辦法在民間普及,因此也是奢侈食品的一種象徵。就算是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打撈海鮮之後。也只能將其當做商品賣出去。

1、古代人將“海鮮”稱作為“海錯”

古代先民一直沒有放棄對海洋的探索。從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字記載中瞭解,在中原人開始認識“河”的同時,沿海地區的人們也已經開始學習“海”。

《說文》釋“海”為:“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釋名》記載:“海,晦也”,在古代人眼中,海洋充滿了無限的神秘色彩。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古代人將海洋中能吃的食物稱作為“海錯”,這裡的“錯”並不是錯誤的意思,“錯”是指錯綜複雜不單一的意思。之所以稱之為“海錯”,是由於在古代人們對海洋生物瞭解較少。面對品種繁多和錯綜複雜的海洋生物,也不能夠一一為其命名就以“錯”表達繁多。

我國古代最早飲食海鮮的記錄已無從考究,然而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在古老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食用加工好了的海鮮食品。隨著人們對海鮮認識愈加完善,內陸地區的人們逐漸也開始使用海鮮,但卻是極為奢侈的食物。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周禮·天官》記載著古代的魚、螺、蛤蜊等海鮮食品。或是周天子祭祀用品、或者供周朝宮廷使用。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有幸吃幾口海鮮,海洋食物和山中野味由於少而精,在餐桌上並稱“山珍海味”。

所謂“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出處”,自古以來人類都沒有放棄過對吃的享受和研究。翻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古籍,都有對海鮮吃法和做法的詳細研究,海鮮作為宮廷御用菜餚,其養生之道、烹飪技巧、火候掌握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記載。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2、《海錯圖》讓更多人瞭解海鮮生物

古代人們對海洋生物的瞭解並不多,而清朝康熙年間《海錯圖》的出現,讓人們加深了對海鮮生物的認識。《海錯圖》是由清朝的著名畫家聶璜繪製的一組圖冊。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描繪出各種海洋生物形象。畫冊中也描繪了海底生物的習性,姿態多樣妙趣橫生,在當時深受清朝皇帝的喜愛。

聶璜為了更加了解海洋生物遊歷了大江南北,並在沿海地區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終於繪製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海錯圖》。

聶璜每見到一種海洋動物就會把它畫下來,同時翻閱古籍進行考證和對比,也會虛心的向當地的漁民學習,雖然圖冊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總體來說加深了人們對海鮮的認識。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全書繪製了300多種海洋生物,不僅畫了很多動物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海濱植物。圖冊中也包括人們流傳的生物或者想象中的生物。《海錯圖》繪製的細膩鮮豔、神采飛揚、內容豐富。《海錯圖》中還有配文解析或者詩稿,風格獨特甚至有一些幽默感。《海錯圖》至今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細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海鮮作為一種“地位極高”的食物,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到。然而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吃海鮮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天官》就有最早期的關於海鮮的記錄,據專家研究考證,早在周朝時期中國沿海居民就有吃生魚的習俗。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1、海鮮最早的文字記載

中國人最早吃海鮮可以追溯到周朝,然而有文字記載以來古人吃海鮮的歷史卻始於三國時期。

《臨海水土異物志》就有這樣一段話:“土肉如小兒臀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從“土肉”和“炙食”這兩個詞,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吃的就是海參。將海參烤熟了食用,其味道鮮美意猶未盡。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吃到嘴裡的食物越來越講究。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和漁業捕魚業的發展,有更多的人有機會吃到海鮮,海鮮的做法也明顯增多,官僚貴族和文人墨客甚至會把吃海鮮的經歷記錄下來。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就對海鮮這種食物有過詳細的記載。不但寫了海鮮的種類,還記錄了一些相關的烹飪方法,書中對於海鮮烹飪的時間和火候也做出詳細的記錄,這說明當時人們對海鮮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宋朝人也喜歡吃海鮮,宋朝以來人們對吃頗有講究。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在生活中就是個十足的吃貨。

也因此成就了享譽千古的“東坡肉”、蘇軾也極愛吃海鮮其中更愛河豚。蘇軾在文學領域建樹頗深,所以吃美味的同時必定要賦詩一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宋朝人偏愛吃河豚從《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也不難看出宋人食用河豚的火爆場面。宋代文人吃海鮮、河豚之類的食物在搭配美酒。能吃上這樣的鮮美食物即使丟了“性命”也無妨。宋人薛季宣有《河豚》一時也曾寫過:“西施乳嫩可奴酪”,可見河豚肉質細膩鮮美無法比擬”。

元朝時期吃海鮮較少但是也有相關文字,記載了海鮮的美味及其飲食方法。倪瓚著的《雲林堂飲食制度制》,就有生吃蛤蜊的記錄:“用蛤蜊洗淨,生擘開,留漿別器中。颳去蛤蜊泥沙,批破,水洗淨,留洗水。”等相關海鮮的文字,詳細的記載了蛤蜊的吃法。到了元朝後期宮廷或者民間都極少生吃海鮮。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清朝時期由於宮廷御膳房的廚師都是遼瀋一帶的人,所以在宮廷內很少吃海鮮。民間和沿海地區由於水產加工和保鮮技術得到提升,使更多百姓瞭解到了海鮮,更能吃到多種美味的海鮮食物,此時的海鮮已經逐漸從高高在上的神壇走入百姓的餐桌。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人們對海鮮的不斷認識和技術的發展,海鮮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再是奢侈品。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宮廷的名廚逐漸流入民間,使更多的海鮮食物出入各大飯店餐館。烹飪方法也不斷的翻新,祖醃魚翅、鮑魚燉雞等,相對奢侈的食物逐漸在食客中不斷流傳。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2、自古海鮮的一些常見食用方法

古代人對於海洋生物認識不多,而且烹飪技術也比較有限,所以在吃海鮮方面沒有現代人專業。然而古代人對吃也是頗有研究,最初人們將海鮮烤著吃或者生吃,後來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海鮮的製作方法也越來越多。

海鮮是常年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所以會有一種天然的腥味。但是古代沒有去腥的料酒,勤勞智慧的古代人們就用天然的方法來去腥。

《食憲鴻秘》中曾記載有關吃海鮮的方法:“凡魚外腥躲在腮邊、鰭根、尾稜,內腥多在脊血、腮裡。必須於生剖時用薄荷、胡椒、紫蘇、蔥、礬等末擦洗內外極淨,則味鮮美。”

為什麼古人把“海鮮”稱為“海錯”?談談中國人吃海鮮的歷史

宋朝人比較喜歡吃美食,所以吃海鮮不足為奇。飲食方面也會吃生醃的蟹,高似孫在所著《蟹略》中,記載了相關螃蟹的吃法:“今人以蟹,沃之鹽、酒,和以姜、橙,是‘蟹生’,亦曰‘洗手蟹’”。意思是將螃蟹醃好了之後,就可以直接用手拿著吃。

明朝時期對海參、魚翅、燕窩等食品的記錄頗多,相關烹飪技巧已經得到進一步昇華。明朝後期人們基本上不會吃生海鮮,相傳明熹宗天啟皇帝喜歡吃海鮮,他將海蛤、海蝦、鯊翅等放在一起烹飪,形成了早期的“海鮮火鍋”。

明清時期人們對海鮮的認知有所提升,烹飪方法也層出不窮。在皇宮貴族的餐桌上已經出現了“海八珍”,燕窩、海參、魚翅、鮑魚、魚肚、乾貝、魚唇、魚子等美味佳餚其烹飪和製作方法延續至今。

古代人在吃海鮮食物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其鮮嫩的口感。所以要有特殊的儲存方法和烹飪方法,魚蚱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齊民要術》終究有相關魚蚱和魚醬的製作方法。

而且能將這一類的海鮮食品長時間的儲存下來,甚至有“經十年而不壞者”之說。

魚乾也是最早的海鮮食用方法之一,由於海鮮這種食物容易腐壞保鮮時間相對比較短。所以古代勞動人民就會選擇這種特殊的加工方法。讓海鮮類食物能夠長久儲存,將魚進行晾制和熏製之後,魚完全失去水分便能得以長久儲存。

結 語

從古到今人們對海鮮的認識,早已記錄在餐桌上或者食譜中。透過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使古代的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海鮮食物也得以普及。

回顧古代飲食的發展歷史,人類從懵懂的古代到相對發展的近代。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了海鮮的食用價值,並透過不同的烹飪方法來豐富人的味蕾,也是人們聰明智慧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楊鋒《生猛河海鮮蟲患驚煞人》

船舷《魚的海鮮味和腥味從何而來?》

吳燕燕,朱小靜《魚肉腥味物質的來源及控制方法研究進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