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雄安記憶:誘人的點心

2022-01-04由 瓦橋關 發表于 美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小的時候,點心還屬於高階食品,並不是誰想什麼時候吃就可以吃的。除非春節來了拜年的,或者平時來了客人,不然,誰家會專門買點心吃著玩兒呢?

雄安記憶:誘人的點心

點心主要指酥皮點心,衡量好不好也以酥皮為標準,如果手一碰就掉渣,咬進去滿嘴酥肯定就是好的。記得酥皮點心放不了多久,表面的油就會從裡往外走,斑斑點點地把紙都要油透,散發一股誘人的馨香。

另外還有槽子糕,原料主要為麵粉和油,還有足量的雞蛋和白糖,好的槽子糕黃燦燦富有彈性,吃在嘴裡細膩綿軟,油香馥郁,容易消化,是困難時期老年人補充營養的理想食品。

不論是酥皮點心還是槽子糕,都是用包裝紙包裹,再用紙繩兒捆紮,最後還要打個提手方便提攜。講究一些的,還要在包裝紙上加一層紅紙,顯得更加喜慶。後來,經濟條件好轉,點心包兒也鳥槍換炮,由一包兒升級為兩包兒,顯得厚重感更強。

八十年代初,拜年的禮品與時俱進,點心包兒發展成點心匣子。匣子裡面可以裝點心、槽子糕,還有八件,即以棗泥、青梅、葡萄乾、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等八種原料為餡的糕點。點心匣子流行以後,捆紮依然離不開紙繩兒,一橫二豎捆好後也忘不了打個結實的提手。

父親在外地工作,我是家中的長子,很小就開始拜年。春節前夕,老媽提前準備好拜年的禮品,就是一個個的點心包兒。從正月初二開始,我就帶著點心包兒一家家串,由於親戚較多,有時候還住一晚上,往往要轉到十五左右才能結束。

過年是點心往來頻繁的季節,但許多人家收到點心後大人是不讓吃的,而是要存放起來,再拿著給別人家拜年。每年都是點心旅行,有時候送出去的還可能送回來。只有拜年結束後剩下的才可以自家吃,可是有的大人算計精細,根本就不可能有剩餘。

由於我們家經濟條件較好,準備充足,拜完年後會有一定的富餘,所以吃點心的機會要多一些。記得我吃點心,總是輕咬慢嚥,細細品味,吃完了,還要把掉在桌子上渣子歸攏起來填在嘴裡,一點浪費都沒有。

由於普遍缺嘴兒,當時的小孩子平時最期待的就是家裡來提著點心的客人,而且總是急切地盼望客人快來快走,為的是能夠開啟點心吃一塊兒。更有甚者,有時客人還沒走就等不急了,兩隻眼死死盯著點心包兒,趁著大人說話的檔口兒,伸手摳開掏出一塊兒就狼吞虎嚥地吃。

記得我們村有一箇中學的書記,家裡經常有求辦事的送點心,總是有不少的存貨。平時他老伴和家庭婦女們閒聊,到了飯點總是喜歡說:哎喲,吃什麼呢?懶得做飯,回去吃的點心喝點水算了!

要是擱到現在,吃塊點心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在當時,這絕對是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飢,地地道道的一種炫耀啊!因為平時人們很難看到點心,又不是皇親國戚,誰家會有條件拿點心當飯吃呢?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現在,人們串門或者拜年,已經很少有帶點心的了。但是,許多年過去之後,我對點心的美好記憶依然很深刻,尤其是開包兒後那誘人的光澤、香甜的氣味,無論什麼時候想起來,衝撞大腦的幸福感都會油然而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