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生而為人,請務必好好的活著

2021-12-17由 夜色溫柔阿紫 發表于 美食

生而為人,請務必好好的活著

生而為人,請務必好好的活著

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一夜之間,似乎傳遍大江南北,觸目皆是,簡直就是中國版的“人間不值得”。

區別在於,李誕是一個聰明的商人,這邊喝酒後,寫了一句人間不值得,回頭就開始搞事業,賺錢,跨行業搞得風生水起。前陣子看到他在上海鉅鹿路門口坐了至少三個小時,和別人閒談,人走了,他就坐在那自己玩手機,曬著太陽。

在凸顯強者文化的今天,每個人都佯裝堅強,戴著面具、披荊斬棘的背後是苟延殘喘、戰戰兢兢。而一代喪神太宰治不,他把面具扔了,用利刃將自己剖開,把自己的懦弱、敏感、膽小就這樣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現給大家看,帶著一絲殘忍,一縷嘲諷。

有趣的是,有的人竟然覺得喪喪的很酷,很有趣,但真正喪的人內心的痛苦,是普通人都無法體會的,無法想象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方設法自洽,去想方設法尋找快樂,活下去的理由,能讓自己喜歡上的事情,人,並且可以給自己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想要被承認,被接受,被需要,被愛。需要很多很多這樣的感受才能支撐他們有勇氣的活下去。

對於他們而言,死似乎沒那麼可怕,而活著就需要面臨,去解決,去承受,甚至要與自己不斷搏鬥,這些都能帶來痛苦,他們從我是誰?我從哪來?要活下去還是去死?這樣的問題裡不斷的搖擺不定,深夜往往最輕而易舉的吞噬者他們。

將那份憂鬱、神經質一股腦地隱藏起來,努力偽裝出天真無邪的樂天,逐漸成為一個娛樂他人的怪胎,很累,在瘋狂的透支自己之後,狂歡之外的空虛隨之而來,那種空洞令人害怕極了,是很怕陷入其中的。肆意的歡快之後,是更加無垠的虛無。

就好像我們看完一部特別好的劇,大結局的時候,總是唏噓不易,有些失落,沮喪,因為不知道下面該看什麼,該幹什麼,好像沒什麼可以期待的事情,並不那麼想下班後早早回家。

放縱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以極度享樂、快意逍遙來無視生活中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但逃避並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途徑,因逃避導致責任缺失,往往會引發更多的錯誤和罪惡。

有研究認為,這種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所具有的羞恥感,是由於童年時期的內心經歷和父母訓斥造成的。如果經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否定,孩子就會將這種屈辱的經歷內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不知道自己如何能受到別人承認,如何能讓別人覺得自己被需要。

這種狀態背後的因素是一個人早年沒有被接納,他在幻想層面,別人也不會接納自己,會評判自己。

他會在童年時期就表現出害羞、孤獨、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

成年以後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

自尊心過低加上過分敏感,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膽小的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的是一個“在保留自我的鬥爭中不願徹底放棄的人”。這種心理是從小建立起來的,就像林黛玉的敏感,別人送她一枝花,她關注點卻是,單單送給我,還是別人都有?別人都有,就把花一丟,原因是這是別人挑剩下的。

寶釵勸她好好補身子,她說怕人底下的婆子丫鬟說閒話,本來自己就是一個外人,還這麼多事。

太過於敏感,導致在各種關係中顯得格格不入,別人在跟你交談的時候,腦子裡要先過一遍,這句話要怎麼說你不會胡思亂想,不會炸毛,不會生氣。而你在思考怎麼說怎麼做的時候,更是有很多顧慮,生怕哪一句話說不對了,對方因你而不開心,很怕什麼事情自己沒做好,讓別人失望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內疚,抱歉,逃避。

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下,其實本質上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就是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

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學會接受這樣不完美的自己。

著名作家張德芬在書中寫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正因為人無完人,所以不需要太苛責自己。

不要被過去的失敗,痛苦深深拽住無法逃脫,認為自己這輩子沒活好,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誰比誰能好到哪裡呢?都有自己的遺憾,糾結,痛苦,有的人在這些情緒中成長得更為強大,有的人呢卻被深深的拽入谷地,孤獨的沉浸在水底不肯出來,是過去沒好好待你,它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快樂是什麼?

你不用刻意去尋找它,你越是想努力的尋找,你越是失望,因為你期望值太高了,它並不是什麼稀有物,就是身邊的一件件小事,你有時候會因為這些小事兒笑一下,但是你根本沒留意,你笑過,它其實就在你身邊,清晨的一縷陽光,微風浮動窗簾,清新的空氣讓你有一個好胃口,和同事談笑間把工作完成,喜歡的人發多了一下嗲,有人誇你一句,餓了麼突然空降滿20-10的優惠券,好久不聯絡的朋友突然約你出去打球,上樓時,陌生人幫你按了下電梯……

快樂和幸福不是抖包袱,需要幽默感,需要鋪墊,最後一刻等它響。它都是一些小事疊在一起,你覺得今天一切順利,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目標,你有喜歡的人牽掛和關心,你心裡的那些話有人願意去聽,你有一本在看的書,喜歡追的劇,也有人願意分享自己的世界,這都很美妙。

大家不都在這麼活著嗎?白巖松說,快樂和痛苦都只佔百分之五,餘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為什麼活著是哲學家要考慮的問題,普通人只知道,人家都在想好好的活著,追求幸福,而這個追求就是期待。

不是抱著那種有可能落空的期待會讓自己多痛苦,而是原本就不是你的,你不曾擁有的東西,你在賦予了期待後,它有可能就是你的,那是你的意外驚喜。

說白了,就是心態的問題,是敏感力和鈍感力的搞反了。

只是他們在面臨感受時,很鈍感,它會覺得這些平常的東西似乎不能帶來巨大的快感,可是就連普通人也過著普通的日子,不會每天拿獎,屢戰屢勝,每天在一片掌聲鮮花中度過,全世界人民都喜歡他,沒有任何非議。

但在與人相處時,本來有的鈍感力又變成了敏感,非常的封閉自己,逃避社交,不想發展太親近的關係,別人的一句話,哪怕自己的一句話,一件事沒做令自己滿意,就會情緒暴躁,難過,自己對自己失望。

這種感覺像極了我上學時候,老師叫我回答問題,我沒回答對,坐下的時候很羞愧,臉紅心跳覺得自己完了,丟人丟大了,同學和老師怎麼看我?事實上,沒人那麼關注你,你又不是別人眼中的神永遠不會出錯,大家對你有什麼失望。大家都在忙,忙著回答問題,忙著聽別人怎麼回答,忙著等答案,這道題過去,還有下一道題,今天過去了,就翻篇了,誰會對一個無關緊要的人和小場面上浪費時間和精力?過不去的,只是你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想的太多了,太累太沉重,小心翼翼也沒能使自己倖免。

一句電影的經典臺詞“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說到底,都是人情的往來,與任何人相處的最終,其實是和自己相處。與自己相處的快樂呢?

很大一部分快樂來源於期待,對任何人和事情沒有期待的人很難建立快樂。因為他們很被動。

快樂像盲盒,你不知道盒子裡是什麼味道的巧克力糖,萬一遇到不喜歡的味道呢?那就換一個。

同事說,最近很開心,因為網購了好多東西,坐等收貨。

我說,我也是,讀書日買了好多書,現在就等書到了。

我上學的時候,每次買了新的日記本,筆都會高興一天,晚上用新的筆做數學題,似乎數學都沒那麼令人討厭了。

太宰治在《晚年》中的一段話:我本想這個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突然覺得他好可愛,人,要有所愛,有所期待,才會想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情發生,生而為人,請務必好好活著!

平安喜樂,勿忘心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