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鄉愁一縷】編草鍋蓋柴汝新

2021-11-25由 我的臥虎灣 發表于 美食

【鄉愁一縷】編草鍋蓋柴汝新

鍋蓋人人熟知,它是一件普通的炊具,現在材質一般是金屬或鋼化玻璃。早些年農村常用的鍋蓋材質多為草編和木製,現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農村都是用灶臺燒柴做飯。一般每家灶臺有兩個,室內一個,冬天為了取暖;室外一個,夏天為了避熱。室內鍋臺盤在外間,聯通內間的土炕,冬天可以取暖。鍋臺上安裝一口大鍋,炒菜、熬粥全用它。為了防止鍋內散熱和引起液體飛濺,做飯時需要蓋鍋蓋。

鍋蓋,又名蓋頂,圓形,一般用小麥秸、稻草、穀草、蘆葦等材料編制完成。中間有提紐,大鍋蓋兩側還各加裝一個小提紐。特點是物美價廉,實用性強。它有大小深淺之分,常用的一般直徑在70釐米左右。大的鍋蓋呈椎體型,鍋蓋比較高,鍋內可放兩層鍋篦。小的鍋蓋呈圓椎型,鍋蓋比較低,鍋內只能放一層鍋篦。草編鍋蓋透氣性好,蒸出的饅頭既不粘鍋篦,而且又好吃。用它熱饅頭,饅頭表皮沒有蒸汽水滴,吃起來口感好。

編草鍋蓋在我家鄉十里八村是我村獨有的一門技藝,全村成年男子幾乎無人不曉這門技藝。那時,人們生活困難,編草鍋蓋除了滿足個人家庭的需要外,主要是把它拿到集市上銷售,換取一些錢用來貼補家中衣食生活。

編草鍋蓋有一道嚴密複雜的工序。首先要把好原料採購關,採購原料時,高粱稈要選擇節比較細長且粗細均勻的;小麥秸、稻草也要選擇細長的,便於操作。有一次,我和爺爺一起去採購原料,那時我才十三四歲,每人手推一輛小推車,返程時頂著逆風,步行了四十多里路,累得渾身大汗淋漓,很是辛苦。其次要把好製作關,編制時先要製作蔑子,就是剝去高粱稈的皮,用小刀一根一根地將其劈成兩半,而後捆在一起,將其放在河水裡浸泡一天。從水中將其撈出後,在場院裡用碌碡將其壓癟。之後用一把刀刃較厚的菜刀颳去內瓤。再用一把刀刃較薄的小刀,將其分成二至三份,把內瓤二次刮淨。然後用一把戳刀把高粱蔑子與小麥秸等縫合起來,並編上提手,就製作完成了。熟練工每個晚上能編成一個鍋蓋。

編鍋蓋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一般以家庭為單位,也有幾家搭夥的,通常在地窨裡進行,三四人一組,每人一個座位。地窨長約5米、寬3米、深2米多。地窨裡較潮溼,冬暖夏涼,便於作業。成年男子多在冬季農閒時進行,像我爺爺那樣老年人,常年在地窨裡作業,他們大多數人患有關節炎、腰腿疼病。每天晚上,人們相約在煤油燈下,一邊編草鍋蓋,一邊聊天。兒時時常聽大人們講些鬼狐故事,嚇得我不敢獨自走夜路。我經常陪爺爺工作到夜晚。由於沒有鐘錶,也不知道工作到幾點。夜晚休息時,不是看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就是聽雞鳴聲。

我從小耳濡目染, 10歲時就學會了編草鍋蓋。我編草鍋蓋的技術雖然趕不上父親那樣嫻熟,但鄰里嬸子、大娘都誇我心靈手巧,我聽了很高興。上小學時,課餘時間從不寫作業。每天晚上,我和爺爺在地窨裡一起編鍋蓋。

鍋蓋製作完成了,就要去集市上銷售。縣城的集市5天一次,那裡人多、銷售量大。一個鍋蓋當時能賣到1元錢,成本約2毛錢,每個月下來也相當工人一個月的工資。老家距離縣城20里路,爺爺逢集必趕。遇到星期天時,我和爺爺一同前往。每次趕集,爺爺總是給我買些好吃的,我的幹勁特別足。在那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裡,小學的賈紅緒老師說我,從小腦袋裡就滋生著資產階級思想。我不以為然,仍在默默地堅持著。

少年時代編草鍋蓋的經歷,鑄就了我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品格,

受益終生。但那貧困生活的記憶刻骨銘心,更使我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