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2021-04-15由 一大口美食榜 發表于 美食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佛跳牆

,閩菜之首。

福建靠山靠海,如果提到閩菜之中的大菜,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兩道菜:

佛跳牆,西施舌

。從菜品命名法則上,這兩道菜名都屬於修辭中的“比喻手法”:“

西施舌”是明喻,其實是雞湯汆海蚌,並且特指長樂漳港蚌,口感細膩,雞湯用清澈的雞湯,入口爽脆鮮甜

。如今漳港涸澤而漁,海蚌已經漸漸少見。此種命名,按照現代性的理解,稍顯油膩。“

佛跳牆”則是暗喻,廣泛說法是源於一句詩:“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如果這道菜還是叫最早的名字“福壽全”,它的靈氣全無,想必也是泯如眾菜。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一道菜的名字,往往是他的宿命。我們很難想象如果劉福榮沒有改名成為劉德華,楊崗麗沒有改名成為楊鈺瑩,梁翠萍沒有改名成為梁靜茹,他們的人生會有如何的境遇。在某一個瞬間,一道非常傳統的“福壽全”,改名換姓成為“佛跳牆”,它已經跳牆而去。

多說一句,另外一道名字同樣精彩的食物是安徽的“

刀板香

”,一塊鹹肉,從這個名字之中,翻身而起。

常規說法,佛跳牆源於福州。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

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以慢火煨製成的。

周蓮吃後很滿意。回家後即命廚師鄭春發依法仿製在原菜基礎上,減少了肉類用量,又加入了多種海鮮,使成菜內容更加豐富,鮮美可口。後來,鄭離開布政使衙門,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

“三友齋

菜館(今福州“聚春園“菜館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曰:“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中國菜講究和味。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

各地都有這種追求和味的傳統,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東北就是亂燉,豬肉,粉條,豆角,土豆等等渾厚食材,一鍋燉出,香濃當道;安徽就是一品鍋,往往肩負胡適之名,筍乾,豬肉,豆腐,肉圓,層層疊疊,一鍋歡騰;中原就是一鍋燴菜,安陽燴菜也有等級之分,上燴菜是精緻的,行燴菜是普羅大眾的。南方就是盆菜,食無定法,原始是蘿蔔,魷魚,冬菇,鯪魚球,炆豬肉……現在越來越富貴,鮑魚、花膠、海參……往往齊聚。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佛跳牆中的食材,彙集山海風味

當然也包括福建的佛跳牆。

文無定法,菜也無定法。福建靠山靠海,自然少不了種種海鮮乾貨。往往少不了魚翅、海參、鮑魚、花膠、瑤柱、花菇、鴿蛋……水陸雜陳,葷素配伍,這些食材需要提前泡發。好料需要好湯,用老母雞,老鴨,棒骨,火腿等原料吊一鍋好湯。好湯好料,最終得來好味道。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在泉州,靠海吃海,所以也在一份佛跳牆中採用大量海味

這是一道想當然富貴,體面,隆重的菜品。因為傳說隆盛,而糊弄者過多。我在許多地方都吃過這種“貌似富貴”的佛跳牆,往往是一個深黃色的小瓷罐,瓷罐的提鈕往往做成彌勒佛的作態,開啟之後是濃黃的湯汁,裡面混雜著一些燕鮑翅肚之類的材料。在成本核算的壓力之下,這道菜成為一道毛利甚高的招搖菜,所謂“金湯”,不過是雞湯裡面加一點南瓜茸,所謂海鮮其實也不過是鮮鮑魚,鮮的小海參,成本很是低廉,又是按位上菜,又能有面子,食客的感覺是吃了一個體面菜。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過於濃厚的金湯,反而可疑,有時是在雞湯里加南瓜茸所得

也正是因為這樣,佛跳牆也成為眾多電商的熱衷產品,成本之低廉,令人恍惚。

直到我去了泉州,去綠島酒店吃了一份叫人驚喜的佛跳牆。

泉州。開元寺。氤氳中可以看到一副對聯,傳說源於朱熹:“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如同鑰匙,可以開啟泉州秘密。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這種文化的交融,聚集在一座城市,讓人驚豔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宋之際,繁華一時,相傳開元寺全盛時,有眾數千,海內外碩德高僧,嘗雲集於此。而自宋室南遷,全國政治中心轉移,衣冠人物,萃於東南,泉州人才輩出。

至今,這裡還有大量的宗教遺蹟,不是作為展覽存在的,而是活的。泉州竟然能同時容得下各種宗教,除了我們熟悉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甚至還有許多在中國古代流行的宗教,包括景教、祆教、摩尼教,這些宗教只在歷史教科書裡看到過,但是到了泉州,它可能就在你眼前。在世界宗教發展史上,不同宗教間往往相互排斥、相互抵制,甚至引發戰爭大打出手,而長期以來幾十種宗教竟能在泉州的一座城市、一個街區、同一廟宇中和平共處,不同宗教相互包容,友好共存的和諧的宗教氣氛,使各個宗教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展和交流。

從某意義上,泉州是守舊的城市:禮節繁縟、事鬼尊神、三綱五常。一座祠堂,一本家譜,生的規矩和死的秩序,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種種宗教的廟宇都在,夾雜在其間的是一條條老街。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泉州的美,也在於街巷之間

在這種文化之下,有一份好吃的佛跳牆,似乎理所應當。

我去了石獅綠島酒店,吃一碗蘿蔔飯,以及一份佛跳牆。在前兩年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中,介紹了一款綠島出品的泉州蘿蔔飯。我還記得那一段深情的臺詞:“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而這裡的佛跳牆更是有滋有味,首先湯是

清湯

,而非濃湯,

精選700天老雞,600天老鴨,上等兩頭烏火腿等十幾種食材,加入陳年花雕,8小時蒸煨出湯,然後鮑魚、魚翅、海參、花膠、蹄筋、乾貝、花菇、鴿蛋八種食材按照性質分別發制1-5天,再放入湯裡慢燉2-4個小時。

做好之後,湯底呈現琥珀色,滑潤,透亮,絲毫不膩,但是嘴唇會感受到一點黏黏,香濃透底。

我第一次去吃這款佛跳牆,就很喜歡。後來綠島酒店集團又開創了一個新品牌,名為“

閩和南

”,更為輕快,也很講究,在

廈門與深圳

都開了分店,生意紅火,日日排隊。有一家底蘊深厚的團隊做支撐,自然產品一流。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閩和南

在春節前,他們做了一場“佛跳牆節”,起名為:“

山海有相逢

”。兩款佛跳牆輪番上陣,一種是

海八臻佛跳牆

,是傳統風範;一種是

山八臻素佛跳牆

,獨闢蹊徑。一山一海,兩兩相逢。我為了這頓飯,專門去了一次深圳,那種閩南特有的情誼,令人感懷。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閩和南首屆佛跳牆節會持續到2月28日

佛跳牆,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扇門。

如果用這種思維來看待這道菜,就會有明亮之感。它不是拘泥的,而是開放的,“佛”都已經跳牆而去,做“佛跳牆”的人卻還在牆內困頓。這種比喻,頓時猶如偈子,有了一點禪宗意味。

佛跳牆可以葷,可以素,可以一年有四時之變,可以有食材的八方之獲,它是一種形容和比喻,可以容納更多的“和味”。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素食者福利!山八臻素佛跳牆即將在3-4月間上線,屆時可以去閩和南大快朵頤啦。

至少在我看來,閩和南的團隊正在朝著一個沒有圍牆的曠闊之境前行。

無論是盆菜,還是滷煮,無論是佛跳牆,還是火鍋,這些混雜的傳統,暗含著中國人的性格:

中庸,包容、隨性、雜糅,百味薈萃,互相成全,也互相抵消。

舉凡高貴大雅與低賤流俗燴於一鍋,融合的就是一個混沌意味十足的世界,在各自包容的前提下,共同打造一鍋好菜,佛跳牆本質上屬於民間,而雜燴本質上就是整個世界。

佛跳牆簡史:味道跳牆而去

當然,這麼好吃的佛跳牆,在我們的電商上也是回購率超高,尤其是在春節之前,不管是想要在家宴上吃到,還是送親朋好友,都是必備好物。

只要上鍋蒸透,掀開蓋子,跟在泉州他們餐廳吃到的零差距。

所以我可以放心大膽的在此推薦。一份兩件,特別說明的是,外面的瓷罐是不那種爛俗的罐子。而是以德化白瓷製作的精美器具,非常雅緻好看。

綠島所做的佛跳牆,迴歸閩菜傳統,我心目中佛跳牆本來的樣子。吃一盅,可以慰籍寒夜,可以慰籍紅顏,可以下一碗米飯,可以下一夜孤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