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不要迷戀意志力的神話,我們需要無痛苦的堅持

2022-10-12由 我的網文日常 發表于 時尚

當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總喜歡談論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夠強,你就能堅持到底一樣。而如果你沒有堅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

我從沒有相信過這種意志力的神話。在我看來,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強調它,越依賴它,你中途放棄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已經繃得很緊的繩子,若是再用力的話,隨時都會繃斷。

不要迷戀意志力的神話,我們需要無痛苦的堅持

如果我能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帶給我的豐盈感和滿足感超過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日日夜夜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欲罷不能,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也就是說,賜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驅動,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可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同時患上了“興趣飢渴症”和“興趣寡淡症”。人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所以做了很多嘗試,但是不論怎麼嘗試,過不了幾天、幾個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盡。

如果對一件事的瞭解不深、不透,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也自然不會產生持久的興趣。這讓人容易滑入一個死迴圈:瞭解不夠導致興趣不足,而興趣不足又無法加深對它的瞭解。

不要迷戀意志力的神話,我們需要無痛苦的堅持

另一個原因是,人總是喜歡輕易地作評判、下定論、貼標籤,用過於簡單的概括來代替細緻深入的觀察。可是,在你還沒有深入瞭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對它的判斷很可能會差得十萬八千里。這像是另一個死迴圈:由於瞭解不足而判斷失誤,而判斷失誤又妨礙了深入瞭解。

改變這種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寧可傻一點、笨一點,去做一些並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義的事,並且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把死迴圈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的迴圈。

不以興趣作為先決條件,並不是說不再追求興趣或者忽視興趣的重要性,而是調整一下順序,不再是要求先有興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二是提升“浸潤”的深度:儘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裡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不要迷戀意志力的神話,我們需要無痛苦的堅持

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以讀書為例,把生活的樂趣融入到讀書的樂趣中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林語堂先生在《讀書的藝術》一文中很推崇李清照:“最理想的讀書方法,最懂得讀書之樂者,莫如中國第一女詩人李清照及其夫趙明誠。我們想象到他們夫婦典當衣服,買碑文水果,回來夫妻相對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們嚮往不已。

你想他們兩人一面剝水果,一面賞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經籍,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讀書真味。”

三是增加互動,變單向的資訊流動為雙向的資訊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

不要迷戀意志力的神話,我們需要無痛苦的堅持

當代作家馮唐的小說語言帶有鮮明的古文特色,這與他曾閱讀大量史書有關。小學高年級時他就受一個老師影響開始讀史書,初一時更是發下宏願要把《二十四史》全部讀完,要知道《二十四史》共計4000多萬字,要讀完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最後他竟也讀掉了三分之一。

馮唐讀史書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倒是興味盎然,他的訣竅是把史書當作練習題集來讀。什麼意思呢?讀的時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書中一出現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內容就停下來,遮住書頁,想想自己會做什麼樣的決定,然後再和書上的記述相對照。

這種方法,讓馮唐能更加主動地思考歷史,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從而訓練了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這種互動性的閱讀把被動、單向的知識接收變成了主動的思考訓練和技能訓練,在趣味性和學習效果上都遠遠超過了普通的讀書法。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並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麼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

分享來源:《精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