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溫陽通絡止嗽針灸方”調理“慢性支氣管炎”

2021-12-16由 傳承中醫文化 發表于 時尚

“溫陽通絡止嗽針灸方”調理“慢性支氣管炎”

導讀:

今天學習萬文蓉教授針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經驗方。

萬文蓉教授自擬

溫陽通絡止嗽方

針刺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每每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1

治驗良方

處方組成為:大椎、肺俞、膏肓、膈俞、合谷、列缺。

如伴痰白量多者,加太淵、豐隆;如伴痰黃黏稠、苔黃膩者,加尺澤、支溝等;

如伴咽乾思飲,咳嗽無痰或咳痰不爽者,加太溪;如伴氣喘明顯者,加膻中;

如伴鼻塞、流稀涕、打噴嚏者,加風門、印堂;如伴大便秘結者,加腹結、大腸俞。

本方由清代醫家吳亦鼎《神灸經綸》寒嗽方化裁而來,多取背部穴為主。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病在肺,俞在肩背”,

背為陽,陽氣主溫,可祛風散寒,化痰行瘀,正所謂切中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機要害。

方中

大椎為督脈之穴,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陽主表,陽氣主溫煦,故可祛風散寒;肺俞為肺氣所注之俞《通玄指要賦》曰:“咳嗽寒痰,列缺堪治。”

列缺為手太陰肺經之絡穴,內絡手陽明大腸經,二者相配,可以起到宣降肺氣、逐散風寒的作用,

《素問·評熱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寒犯肺,說明肺氣也虛,故調理肺氣,使肺氣宣降有權,則風寒必除。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

大腸與肺相表裡,故合谷與列缺原絡相配,

達到利大腸、降肺氣、止咳嗽的目的。

膏肓、膈俞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太陽為三陽之首,六經之藩籬,可固表以溫肺散寒,

如《備急千金要方》曰:“膏肓腧穴,無所不治……上氣咳逆……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訊息以自補養。”膈俞又為血會,具有溫陽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諸穴配合,共奏溫陽散寒、通絡化滯、宣肺止咳的作用。

2

“慢性支氣管炎”驗案

杜某,男,53歲。2003年10月9日初診。

主訴:慢性支氣管炎病史10餘年。

每至氣候變化時發作,平素感冒頻繁,尤其見於秋冬之季。近周因天氣轉涼感冒後誘發咳嗽,以早晚為甚。

在某綜合性醫院治療,經服抗生素、止咳藥等對症處理,效果不顯。

就診時聞咳聲重濁,咳痰不爽,偶見白黏痰,咳出為快,惡寒畏風。伴胸悶氣喘,口乾思飲,納可,大便偏幹,舌紫苔黃膩,脈滑。

證屬痰瘀內伏,寒熱錯雜。治以溫陽通絡,宣肺止咳,兼清鬱熱。

處方:大椎、肺俞(雙)、膏肓(雙)、膈俞(雙)、合谷(雙)、列缺(雙)、尺澤、支溝。

手法:背部腧穴以補法為主,手部腧穴以瀉為主。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運針1次。

治療過程:上述穴位交替使用,3日後咳嗽、氣喘明顯減輕,7日後諸症消失。

後因工作繁忙,無暇繼續針灸調理善後,

故囑其服金匱腎氣丸

,每日2次,早晚服用,每次6g,達到補腎固本之功。1個月後隨訪未見感冒咳嗽。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扶陽名家治驗良方》,趙丹丹、王發渭、魏素麗、楊建宇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2009。12。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針灸方法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