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一文教你面神經炎診斷與用藥治療~

2021-11-06由 醫學小知識整理 發表于 時尚

面神經炎又叫特發性面神經麻痺,是指原因不明、急性發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是莖乳孔以上面神經管內段面神經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

對於面神經炎的病因和病理,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骨質的面神經管剛能容納面神經,一旦有缺血水腫,則將有水腫與壓迫性缺血惡性迴圈。激發的因素可有病毒感染,致神經營養血管收縮缺血、組織水腫壓迫。

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巖谷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病的外在因素尚未明瞭。

有人根據其早期的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區域性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以及免疫反應有關。

01

臨床特點

1、任何年齡均可發病,20-50歲最多,男性多於女性,常為單側,極少為雙側。起病急,常於晨起刷牙洗臉時發現口角流涎和歪斜、病初可伴有麻痺側耳後乳突區、耳內或下頜角的疼痛,也可無自覺症狀。症狀於1-3內達到高峰。

2、面神經炎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眼裂增大,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下眼瞼外翻而淚液外溢;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轉動,露出白色鞏膜;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口涎外流;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口輪匝肌癱瘓使腮或吹口哨時漏氣;頰肌癱瘓食物易滯留於患側齒頰之間;部分患者體檢時發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外耳道疼痛和皰疹。

3、起病2-3周後開始恢復,1-2個月症狀明顯好轉或痊癒,少數面神經麻痺恢復不全者可產生癱瘓性肌痙攣或連帶運動,如痙攣引起患側眼裂縮小,唇溝加深,口角牽向患側,常易誤將健側認為是患側,連帶運動患者順時上唇輕微顫動,露齒時不自主閉眼時額肌收縮,咀嚼時患側眼流淚或顳部面板潮紅、出汗。

02

發病特點

1、急性期:

發病7天內。

2、靜止期:

發病後7-15天。

3、恢復期:

發病15天以後。

03

常引發併發症

1、面肌痙攣:

顱內或顱底的血管原因或非血管性佔位病變對面神經的壓迫而導致。

2、聯合運動:

面神經的軸束炎症損傷變性後,原支配眼輪匝肌的神經分支的部分再生軸束,有部分軸束在再生的進行過程中發生錯誤,誤入笑肌等支配神經,並與患側的笑肌等發生連線。

3、面肌攣縮:

變性神經再生重新支配肌肉後,患側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攣縮可能為面部表情肌已發生部分纖維化,或神經再生後肌張力過高。

4、鱷魚淚綜合徵:

咀嚼或強烈香味食物進入口中引起的單側反射性流淚,機械性刺激或無食物咀嚼時不引起流淚,此症狀可在面神經麻痺早期出現。

04

藥物治療

面神經炎的治療原則為:

促進區域性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臨床上主要採用抗病毒藥物、營養神經藥物、糖皮質激素等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1、抗病毒藥物:由於面神經炎的引起與病毒感染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需選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而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有利巴韋林、阿昔洛韋、更昔洛韋三種。利巴韋林的推薦劑量為一次150mg,一日3次口服給藥;阿昔洛韋的推薦劑量為一次0。2g,一日5次口服給藥;更昔洛韋的推薦劑量為一次1000mg,一日3次口服給藥,使用療程均為7-10日。

在服用更昔洛韋時需要注意:對更昔洛韋過敏者禁用,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少於0。5×109/L)或嚴重血小板減少(小於25×109/L)的患者禁用。對於面神經炎急性期患者建議根據情況儘早聯合使用抗病毒藥物,但不建議單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2、營養神經藥物:B族維生素、胞磷膽鹼、谷維素、甲鈷胺等是臨床上常用的營養神經藥物。

一文教你面神經炎診斷與用藥治療~

3、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上多選用潑尼松或地塞米松進行治療。對於所有無禁忌症的16歲以上患者,急性期儘早口服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有效促進神經損傷的儘快恢復。潑尼松根據症狀嚴重程度選用劑量為每日口服20-60mg,而地塞米松的選用劑量則為每日口服1。5-3mg,連續服用5日,5日後逐漸減量至停止。

在服用此類藥物時需注意,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心力衰竭、癲癇、重症肌無力、青光眼等患者應慎用。由於在老年患者中應用時宜引起骨質疏鬆與高血壓,因此用於老年人時應注意劑量的選擇,與服用時間的調整,特別需注意停藥時的用藥監護。

4、改善微迴圈,減輕水腫:可選用706代血漿或者低分子右旋糖酐一次250-500mg,一日1次靜脈滴注使用,連續使用7-10日,以此減輕水腫症狀,促進恢復。

對於面神經炎的治療,除了需要藥物對症治療外,還應做好一定防護措施,比如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做好保暖,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保暖、避免頭朝風口,以免發病或復發。

參考文獻:

1、肖波、崔麗英,《神經內科常見病用藥》,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08

2、傅宏義,《新編藥物大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07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