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我沒安全感,你能給我嗎?

2021-04-26由 心靈成長家園 發表于 母嬰

我沒安全感,你能給我嗎?

“你想找個什麼樣的男朋友?”

“想找個有安全感的。”

“我們分手吧,跟你在一起特沒安全感。”

唔……以上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戀愛生活、以及各大與戀愛有關的文學影視作品中。那麼大家常說的這個

安全感

到底是什麼?

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

,它是一種關乎於我們對物理環境的反應存在的安全感,即生存的安全感。比方說,我是不是擔心我會受到物理傷害啊,我會遭遇什麼不測啊等等。這種安全感的缺失一般會在嚴重的Ⅰ型創傷,也就是重大的災難中發生。

第二種

,關係中的安全感,是指當我們在跟人互動時,我們是不是相信會被人接納、喜歡、愛,別人不會離開、拋棄我們。是一種基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相處質量和相處安全性的一種反應。

而它又可以分為兩種:

❶ 外在的安全:

即安全感的外在表現,非常容易被觀察到,比方說一個妹子,她每天都琢磨著:哎呀,我的男朋友是不是要跟我分手啊?是不是別人不喜歡我啊?是不是會離開我啊?

❷ 內在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是更加複雜的,內部並不僅僅是男朋友離開他的問題,而是更多關於她是否相信自己:真的能夠獲得一個穩定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就像下面這張圖:

外在安全感就那隻小鳥,看上去是一個小鳥落在水面上的問題,但實際上在水下,鯨魚已經要窒息了,窒息的鯨魚就像是內在安全感。也就是我們大家日常所說的:哎呀,我在親密關係當中缺乏的那種安全感。

它是一種很細膩的內在需求,源自於我們最早、和我們父母一起相處的時候,發展起來的。

“人永遠無法相信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東西。”

所以,安全感的形成源自於:你最早的內在安全需要是如何被滿足的。這個滿足形式會影響到你心裡所形成的、關於內在安全感的印象、概念、框架,也會影響到往後你在親密關係中能否體驗到安全感。

我沒安全感,你能給我嗎?

好多人說:哎呀,我不知道該怎麼體驗到安全感,我木有安全感。

但如果把早期的安全感作為一種需要的話,

它是可以被分為三方面的需要:

一、安全的堡壘。

指爸爸媽媽或你的照料者給予你關注。讓你感覺到:

恩,我在這個堡壘裡面,我是被大家所重視的、被喜歡的、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是可以掌控關係的。

這種需求如果沒被滿足,掌控感就會出現一些問題,你可能覺得:我必須得做點什麼才是重要的,或者我的重要是有條件的,或者我做什麼都是不重要、不好的。

二、無憂天堂。

它指關注的是你的情緒和陪伴。這種安全需要體現在,爸爸媽媽會不會真的很留意你的各種需求,比如餓了呀,尿床了,不舒服了等等。

爸爸媽媽需要理解你的情緒,和你待在一起,讓你能感覺到:

恩,他們不會離開,他們一直會陪著你,而且幫助你去承擔那些對你來講太多的情緒,直到你不再需要為止。

因為一個人,尤其是孩子,很難獨自承擔太大的情緒,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2歲的孩子有一次,不小心拿了別的孩子的玩具,但對他來說,並沒有要搶別人東西的概念,他不知道那個東西是屬於別人的,就是覺得玩具好所以就拿。

但是呢,對面那個孩子就很生氣,於是兩人就打起來了,然後他就被欺負了一頓,哇哇大哭。這個事,對正常的成年人來講,應該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沮喪也好,挫敗也好,畢竟你被打了一頓嘛,挺委屈的事兒的。

但是你可以想象,對於一個2歲的孩子,這是一個類似於天塌下來的事情,如果家長這個時候不給予足夠的關心的話,憑孩子自己是不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去承擔這個感受的。

比如爸爸會對他說:是不是打疼了呀?哪疼了呀?是不是覺得挺委屈啊?沒事沒事,他也不是有意的,他就是……沒事,咱們不傷心,昂~來,擦擦眼淚。

就是站在孩子的情緒上,去安撫他,去幫助他理解,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自己會感覺到這些情緒,幫孩子承擔,替孩子命名,替孩子去表述去理解。

家長幫助孩子去理解,這點就很像比昂的理論,α和β客體,家長要做那個β客體,要去幫助孩子把他承受不了的感受拿到自己這兒來,用自己的理解分析完再返還給孩子去,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去滿足內在無憂天堂的需要。

如果這個需求被滿足不好的話,那這個人在親密關係中就經常會體驗到:

是不是我稍微做不好一點,所有人都會離開我啊?

所有人隨時隨地都會離開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會離開我。

反正離開對我來講是早晚的事,我乾脆離開他們好了。

三、溫暖的港灣。

就是指能得到溫暖的、穩定的、可以預測的迴應。比如當你覺得不開心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不會晾著你,會及時的、積極的迴應你,而且這個迴應是可以預測的。

什麼是可以預測的迴應?比如他們不會今天告訴你,你吃飯的時候不能喝飲料,喝飲料就要捱打。然後明天又說,哎,吃飯的時候,噎著了,喝杯飲料送一下吧。這樣非常不可預期的迴應會讓孩子覺得:我做錯的到底是什麼?

而另外一種錯誤的迴應方式就是侵入、控制:你必須要聽我的,你看你這個事就是不對,你應該這樣這樣做……或者有的家長根本就不迴應。這樣會讓孩子在親密關係中,特別不相信對方能給他積極的迴應:

我的感受我說了真的有用嗎?我有必要跟你們分享這些嗎?我有必要展現真實的我嗎?

這種內在安全需要,直指的是存在的關係。滿足的好的話,會讓你真實感覺到存在在關係裡。如果滿足不好,就好像雖然我跟大家都在一起,但我總感覺會格格不入。大家真的對我感興趣嗎?我是不是就是一個邊緣人?

我沒安全感,你能給我嗎?

關於理想化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三點都實現不太現實吧……大家都是成年人,都體會的到,哪有人時時刻刻關注你啊,體會你啊,這是個太理想化的狀態~

中國人也許特別擅長,在面對理想化的人時告訴他:哎呀,你現實點就得了,你現實點,不要想那麼多。但這樣說是不對的。

因為理想化是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的,是一個人在滿足內在需求的最早期,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

因為理想化一定是自我的、唯一的:就是我的,就是我的,從自己出發,不考慮別人的一種自我滿足的需求方式。內在安全感也是這樣,在孩子成長的早期,一定特別渴望自己理想化的內在安全感的被滿足。

透過理想化的狀態,來激發孩子安全感的發展,以及內部對愛的能力。即時我們長大成人,也是這樣:有理想才會有幹勁。

但是這種理想化並不是永遠持久的,所以不用擔心。

如果你有孩子,你就讓Ta可勁兒理想化,一般孩子在5、6歲左右就會逐漸意識到:哎喲,其實我這種理想化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我要不了星星和月亮啊!這時會感到沮喪和失落,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做2件事情,一個叫沒有敵意的堅持,一個叫沒有誘惑的深情。

什麼意思呢?

就是傳達給孩子:恩,這個確實是你理想化的,咱們要不了星星、月亮、冥王星,你說的對,但是,爸爸媽媽還是愛你的。為什麼是沒有敵意呢?

因為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容易特別沒有耐心去攻擊孩子:哎呀,你怎麼這麼不像話!你怎麼這麼費勁兒!醬紫會挫敗孩子剛剛發展起來的安全感的力量,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為什麼又叫沒有誘惑的深情呢?因為很多家長在這時也容易採取這樣的策略:寶貝,你想要這個東西嗎?你想要這個東西,你考好了,爸爸媽媽就給你,你怎麼怎麼樣爸爸媽媽就給你……

這是一種誘惑性的,傾向性做法,容易把孩子的安全需要和某些規則條件綁架起來。

總的來說,孩子這種內在安全感得到理想化的滿足後,他的內在安全感力量會得到發展,而後,家長透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的澄清,去理想化,孩子變能夠形成一個內在的,穩定的,健全的安全感。

這樣Ta即使在後來的關係中,遇到挫敗時,Ta也會相信關係是可以安全的,而不是體會到巨大的不安全感。

Ps: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

心理科普、公益活動、心理諮詢服

務……

詳情關注公眾號:心靈成長家園(xinling_JY)

心靈成長家園致力於提供專業可信賴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核心內容為: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心理、情緒減壓、職場人際、情感婚姻、家庭親子、親密關係、團體諮詢、心理健康等專業心理需求。溫暖的陪伴、專業的分析、全新的視角,打造一個有溫度、有力量、接地氣的心理諮詢港灣。

我們希望每個孤獨的靈魂都能被看見,每個人的心事都能找到答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