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在公交車上談離婚,你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

2021-04-24由 親密關係導師愛麗莎 發表于 母嬰

前天出門坐公交,整整半小時,都在聽後座的一個小姑娘在講離婚的事情。她的聲音中等聲調,但公交車就那麼大,幾乎整車的人都在洗耳恭聽她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小姑娘現在準備啟程出發去廣州找先生談離婚,主要細節是關於兩個孩子的問題。

之前在微信上已經談過離婚了,但她終究覺得要面對面談離婚會清楚些。

先生是做生意的,太忙了,回不來面談,她又想快刀斬亂麻,只得請假去廣州。她跟電話那頭的夥伴說:財產一人一半還是清楚的,主要是孩子的問題。

最理想的狀況是兩個孩子在一起,要麼他一起帶,要麼我一起帶。實在不行,最差就是一人一個,但她始終不希望孩子分開。

在公交車上談離婚,你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

其他的細節沒有說太多,但全程能聽到的她的迴應這樣的:

我太痛苦了,我必須馬上解決這件事。

我能這麼辦呢?

再苦不能讓孩子苦。

我已經沒感覺了。

年前很憤怒,現在就是麻木了。

婚姻沒有意義。。。。。

臨下車前,聽到她朝電話裡說了一句:哎呀,我身份證沒帶,去不了了。

我不知道後續這個陌生人的故事會是怎麼樣的,那整個過程,我的心是糾在一起的。

有一個瞬間,我覺察到自己有拯救者模式,很想跟對方加微信,找對方聊聊。

但很快,我跳出了這個模式,

因為有的時候允許他人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經歷是一種祝福,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份經歷後,她會蛻變出什麼結果。

但站在旁觀者,客觀去看待這個過程,我發現小姑娘自己身上的一些模式,想要分享出來,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避免這樣的坑。同樣,我也在此申明,以下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在公交車上談離婚,你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

一、一個完全沒有界限感的人,會把自己推向受傷的深淵。

或許小姑娘經歷了被先生冷落或其他事情的事實,但一個人在公交車上,毫無避諱的侃侃而談自己的婚姻情況,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行為。

我不是認為不能在公開場合談離婚,只是我會認為,婚姻是一件相對私密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合適的場合談自己的婚姻,但在嘈雜的公交車空間裡大聲分享自己比較私人的故事,個人認為,她沒有做到足夠的尊重自己。

所以我會猜測,在她的現實生活中,她是一個沒有邊界的人。

當然,這是不是真相,已經無從驗證,但我希望更多的讀者可以藉此故事瞭解到:

我們每個人需要為自己建立邊界,保護自己。

舉例一個有邊界和沒邊界故事的差距,就像是電影《我的姐姐》,安然和她姑姑的命運一樣。

安然很清楚,就算自己是沒見過幾次面的弟弟的姐姐,她自己仍然需要有自己的角色,不能因為“姐姐”的身份而失去自我, 這是她一直在捍衛的部分。

但安然的姑姑,沒有為自己建立邊界,經歷了不一樣的命運:全家大事小事全落她頭上,可是她身邊的人卻沒有給予她應得的尊重。

因此,

想要讓自己活出幸福的狀態,首先需要做一個有界限感的人,尊重自己,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在公交車上談離婚,你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

二、用事實來看自己的潛意識,而非在語言中去聽從表意識

她在公交車上,一直提到她準備好了,想要去離婚,可坐動車身份證沒帶,這是顯然是一個非常不協調的行為。

換句話說,她的理智(表意識)一直在告訴她離婚是對的,要脫離苦海,可是她的潛意識並沒有做好準備,於是選擇逃避。

就像很多遇到關係問題的人,

他們開口閉口都是對方的缺點,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但卻沒有選擇離開,而底層的部分是因為愛還在,或者說還有留戀的部分。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改變發生在忍無可忍的時候,你還沒有改變,是因為你還能忍。

因此,

總是在抱怨有關係問題的人,只要有合適的機緣,是可以撥開迷霧讓兩個人重新連結上愛的。

真正關係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就是悶不吭聲直接領證離婚。還在抱怨或爭吵,就是還有挽救的機會。

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反推自己的現狀:

如果自己處在抱怨的狀態,但又沒有離開,那一定有自己留戀的部分(潛意識層面),被自己忽略了。

因此,

我們要小心頭腦,語言層面的那些謊言。

在公交車上談離婚,你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

三、我們的語言它不僅僅是文字,是思維方式,更是振動頻率。

從小姑娘迴應的隻言片語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受到低沉,悶悶不樂的一面。

她所有的語言都已經沒有生命活力,彷彿生命不是她的,做決定的不是她,她只是一個被無奈的世界推著走的人一般,她是妥妥的受害者。

心理學家卡普曼,對受害者、加害者和拯救者的三角關係模式進行了系統性的探討,這被稱為“卡普曼戲劇三角”。

舉例,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換句話說,這個小姑娘,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為了維持三角平衡,其他人就會扮演其他角色。

因此,要打破平衡,首選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跳出這個角色,也就是她需要先從改變自己的語言模式開始,

從“都是對方....”改成“是我....我願意為此負責。”

當一個人改變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模式,她的思維方式,也會相應發生改變。

在公交車上談離婚,你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

以上就是這件事給我帶來的思考。生

活當中,無處不是學習的功課,覺察生活,你就能從生活本身學到智慧。

我是親密關係導師愛麗莎,歡迎你關注我,每天與你分享親密關係的小知識小乾貨,陪伴你一起在親密關係中終身成長。

頂部